孙申田教授治疗痛症选穴规律探析

2020-06-08 06:39马金成李密密宗凯陈艳范义飞高旭李兴燃寇吉友
环球中医药 2020年4期
关键词:选穴病案处方

马金成 李密密 宗凯 陈艳 范义飞 高旭 李兴燃 寇吉友

孙申田教授是全国名中医,博士生导师,具有五十多年的科研、教学及临床经验,历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名誉院长等职务。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黑龙江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擅长运用中医、中药治疗神经内科疾病、神经症、痛症及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长期的临床一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痛症治疗经验。

数据挖掘是基于数据库和人工智能而发展起来的全新信息技术,可以从庞杂、模糊的信息中心提炼出隐含的事先不知的有用信息[1]。作为一种重要的经验传承方式,数据挖掘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名医个人经验、医学古籍及医派学术特点的挖掘中[2-3]。中医是建立在临床经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名老中医的经验是一笔无形的宝贵财富,亟待继承和发扬,整理和挖掘其几十年的经验,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大有裨益[4]。本研究通过筛选和整理孙申田全国名中医工作室门诊病案,《孙申田针灸治验》及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CNKI)中孙申田教授治疗痛症的医案,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其治疗痛症选穴规律进行探析,以期为疼痛类疾病临床选穴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筛选

研究人员从孙申田全国名中医工作室门诊病历进行筛选,初步筛选出记录较完整的痛症病案共523例,按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二次筛查得到合格病案75份,共纳入针灸处方75个。由专人手工检索《孙申田针灸治验》痛症章节,筛选出痛症医案29份,其中符合标准的处方22个。以孙申田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CNKI)进行检索,筛选出符合标准的论文6篇,医案8份,其中1份重复,共纳入处方7份。三种方式共采集病历及病案共104份,剔除门诊筛选病历与CNKI检索重复一份。最终收集处方103个。

1.2 检索策略

痛症病名参照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5]中头痛、肩痛、肘关节痛、腕及指痛、坐骨神经痛、膝痛、踝关节痛、足趾痛、足跟痛、项背筋膜病、颈椎病、腰背筋膜病、落枕、腰椎间盘突出等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人工检索:由两个人分别检索纸质门诊病案及《孙申田针灸治验》中的医案,查找出符合纳入标准的病案,并专人核对以免出错。网络检索:以“孙申田”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由专人在检索结果中筛选医案,排除重复及信息不全医案。

1.3 纳入标准

(1)接受孙申田教授针灸治疗痛症的患者处方;(2)具有明确的西医诊断;(3)病例记载了完整的针灸处方;(4)主述、现病史、既往史均有较详细的记录。

1.4 排除标准

(1)病例信息不完整,没有记录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2)没有明确的西医诊断的病历;(3)症状记录不够详细的病例。

1.5 数据提取及规范化处理

将收集到的病案信息按编号、西医诊断、中医诊断、穴位个数、穴位名称、归经、部位、特定穴情况等录入到WPS表格中,并对穴位名称、归经及部位进行规范化处理。穴位名称规范参照中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保留部分孙申田教授在临床常用的头部功能分区及经验穴。具体包括:情感区、足运感区、宁神穴(印堂与神庭连线中点)、晕听区、腹二区(剑突至脐分成四等份,第二等份中间旁开1.5寸,左右各一)、腹六区(脐与耻骨联合四等份,第二等份中间旁开1.5寸)、腹九区(脐上0.5寸并旁开1.0寸,向下引2.0 cm的直线,平行于腹正中线)。存在别名的穴位,统一记录教材中规定的名称。具体包括悬钟(绝骨)、水沟(人中)。穴位归经分类除十四正经外,增加功能分区、经外奇穴、阿是穴三项。将穴位分布部位分为头、颈、胸腹、腰背、上肢、下肢。

1.6 数据处理

建立WPS表格,提取并录入处方信息,包括处方编号、穴位个数、穴位名称,并添加对应的归经、选穴部位及特定穴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表中的信息按高频穴位、处方穴位数目、穴位归经、特定穴情况进行数据挖掘。每项挖掘前,对表中数据进行转置,将所有穴位名称转到一列,并补充归经、部位及特定穴情况,进行频率分析。整个过程一人操作,另一人校对,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2 结果

2.1 处方穴位数目统计

统计纳入的103个处方,穴位最少的为1个,最多的为18个,包含5个穴位的处方最多,频率达23.5%,包含加4~6个穴位的处方频数共占47%。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孙申田治疗痛症处方穴位个数表

2.2 处方高频穴位统计

本研究纳入的103个处方中,共涉及穴位93个,穴位应用总频次为501次,频率排在前十位的依次是百会、外关、太冲、足临泣、风池、足三里、丝竹空、颈夹脊、昆仑、情感区。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孙申田教授治疗痛症高频穴位统计表

2.3 处方选穴归经统计

十四正经选用的穴位共有75个。经外奇穴和功能分区分别为11个和6个。足少阳胆经使用频次最多,达82次;其次为督脉,达73次,每条经脉使用穴位频率和穴位数目情况详见表3。

2.4 处方选穴部位统计

把人体分为头面、颈项、胸腹、腰背、上肢、下肢,统计发现,下肢选穴最多,频次为157次,涉及到22个腧穴,占31.3%;头面部次之,占30.9%;下肢和头面腧穴总频率达62.2%;上肢选穴占18.5%;颈项部选穴占14.8%;腰背、胸腹部选穴最少,仅占8.6%和4.9%。

2.5 处方特定穴统计

针对103个处方特定穴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可知,特定穴中,交会穴使用的最多,合计19个穴位,共使用169次,运用最多的特定穴种类依次为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原穴、背俞穴、输穴、络穴、合穴、下合穴、经穴、荥穴。详情见表4。

表3 孙申田教授治疗痛症穴位归经情况表

注: 使用次数小于3的穴位表中将省略。

表4 孙申田教授治疗痛症特定穴表

注: 使用频次小于4的穴位在表中将省略。

3 讨论

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方法从取穴数量、穴位频次、选穴经脉、取穴部位及特定穴使用情况5方面分析孙申田教授治疗痛症选穴规律。

3.1 孙申田教授治疗痛症选取穴数量分析

分析发现,针灸处方的穴位个数多集中在4~6个,体现了孙老治疗痛症选穴精到的特点。正如《针灸大成》所言“……不得其要,虽选穴多,然无以救之”。取效关键不在于选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找准病机,准确辨别病变经络。

3.2 孙申田教授治疗痛症选穴频次分析

分析孙老治疗痛症结果发现:最常用为百会穴,百会位于巅顶,为诸阳经交会穴,大脑之所,可调节元神,安神止痛。《针灸大成·胜玉歌》言:“头痛眩晕百会好。”《类经图翼》亦云其可治外风头痛[6]。排在2、3位的依次是外关和太冲,外关可治疗经络循行部位的疼痛,包括头目及两胁胁痛,亦可治疗上肢痹痛。太冲能够调节脏腑及经络气血的运行,通调气血而止痛。除了情感区和颈夹脊外,前10的穴位中,只有太冲位于足厥阴肝经之上,其余全部位于阳经上。《黄帝内经》中多认为疼痛与寒邪密切相关,如《素问·举痛论篇》就有言:“寒气客于脉外……卒然而痛。”故可针阳经腧穴来激发经气,畅达气血,鼓舞卫阳从而治疗风寒痹痛。

3.3 孙申田教授治疗痛症选穴经脉分析

孙申田教授治疗痛症选穴十四正经均有涉及,足少阳胆经上选穴最多,《灵枢·经脉》言:“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及诸节皆痛。”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次之,《灵枢·经脉》亦言:“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脚皆痛。”体现两经治疗疼痛范围之广泛。胆经应用最多的为该经之输穴足临泣,《难经·六十八难》云“输主体重节痛”,《针灸大成》亦言足临泣可舒筋缓急,活血定痛[7],故足临泣可舒筋活血,通痹止痛。

3.4 孙申田教授治疗痛症选穴部位分析

从部位来看,下肢及头部选穴最多,这主要与疼痛部位及孙老选穴特色有关,《针灸大成》有言“腧穴所过,主治所在”[8],孙老常在疼痛部位就近取穴。此外,孙老常常循经远取,并嘱配合运动疼痛关节。因六阳经皆达于头面,故疼痛位于阳经皆可在头面部取穴,该种取穴特色体现了“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思想。

3.5 孙申田教授治疗痛症选穴属性分析

治疗痛症用穴中,有75个为特定穴,杨继洲在注解《针灸大成·标幽赋》中指出气血不通,可针刺交会穴。而《素问·举痛论篇》言“寒气入经而稽迟……卒然而痛”,指出疼痛病机是气血凝滞不通,交会穴可以疏通气血,治疗痛症效果显著。孙老还擅用非特定穴中的功能分区,特别是情感区,现代研究证实:针刺情感区可以缓解紧张情绪[9],改善痛症并发的焦虑状态,从而缩短治疗时间。

综上所述,孙申田教授治疗痛症处方选穴精而少,最擅长应用百会穴,穴位多取于阳经,注重循经远取及特定穴的应用。痛症临床常见,针灸治疗效果显著,但目前临床尚无针灸治疗痛症的统一处方标准[10],通过数据挖掘手段总结、归纳得出的名家穴位处方具有指导临床的意义。 当前,已有部分学者在研究针灸名家的选穴配方特点,但针刺手法特点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在数据挖掘方面,这笔宝贵的财富亟待我辈挖掘和传承。

猜你喜欢
选穴病案处方
基于二维码的病案示踪系统开发与应用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从“心脑同治,腹背双调”探析焦虑症的推拿选穴思路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试析病案管理中预防病案错位发生的方法
人间处方
病案信息化在病案服务利用中的应用效率分析
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选穴规律分析
处方
医院病案管理与改进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