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扩大阅读视野,比较打开思维空间

2020-06-08 10:09林慧娇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5期
关键词:金圣叹评点水浒传

林慧娇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经常联想起很多其他文本,接着便结合原文和联想到的文本进行比较,讨论水浒传文字的精妙之处。笔者想把这种在阅读时根据原文特点想到其他文本并进行比较和鉴赏的过程称为联想性评点。小说往往在写人、写景和叙事上下功夫,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文本,探究联想性评点蕴含的审美特点和思考其对于语文学习的启示。

一、写出人物精神

在写人时,我们常常说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来写,在《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中也常常通过典型的语言和动作来塑造人物。书中常常写的是英雄豪杰,那英雄豪杰应该拥有怎样的语言和动作呢?下面来看金圣叹先生在第五十回总批中的一段话:

《陈情表》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雷横之母亦曰:“若是这个孩儿有些好歹,老身性命也便休了!”悲哉!仁孝之声,请之如闻夜猿矣!

在金先生的批注中已经鲜明地将语言上的相似之处表达出来,这就是其中蕴含的情感内涵。《陈情表》的后半句和雷横之母的感叹都是从祖母或者母亲的角度来感叹如果没有了孩儿,会有什么变化。在这样的假设复句里,其中亲情令人感叹。

人物的语言层面往往是思维最直接的体现,动作层面是思维的外化,在转化和理解后也能感受其中的精神和思维特点。先看文中写“看”这个动作的语句:

第六回:林冲当晚不落手看了一晚。夜间挂在壁上,未等天明又去看那刀。

第二十二回:宋江在灯下看了武松这表人物,心中欢喜……

在这两句中,虽然“看”的对象不一样,一个是刀,一个是人,但是“看”的环境是一致的,都是晚上,这个时间更加突出了这个“看”动作的情感特点,都是喜欢和放不下手来。我们再来看看古诗词中又是如何表现“看”这个动作及其蕴含的情感的。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挲,剧于十五女。(佚名《琅琊王歌辞·新买五尺刀》)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两首诗词看的内容有共通之处,都是兵器,共同塑造出英雄将士对于陪伴自己的兵器的热爱。在辛弃疾的词中更加融入了醉里、梦中、夜晚和灯下这些元素,给这个“看”的场景添加更多的立体感和融入内在的情感要素。其中夜晚和灯下也是水浒传中“看”的共同元素,再加上英雄“看”英雄,英雄“看”兵器这样的事件,更能感受到其中的惺惺相惜和欣赏心理。

上面所选择的都是一个人物眼中的一样东西,下面所选这一段更加关注一群人眼中所“看”到的东西。

第十二回 月台上梁中书看得呆了。两边众军官看了,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递相厮觑道:“我们做了许多年军,也曾出了几遭征,何曾见这等一对好汉厮杀!”李成、闻达在将台上不住声叫道:“好斗!”

【眉批】一段写满教场眼睛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睛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睛不觉在两人身上。真是自有笔墨未有此文也。此段须知在史公《项羽纪》“诸侯皆从壁上观”一句化出来。

杨志斗武一段被众人围观,然而众人亦有众人之身份,故眼中所见和口中所叹各有不同,养尊处优的梁中书是“看得呆了”,众军官“看了”是喝彩不迭,军士们是感叹从未见过,大将李成、闻达是赞叹“好斗”。真是众人眼中所看各有不同。金先生评语中说到的《项羽本纪》中的原文节选在下面,可做一看。

《史记·项羽本纪》:“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從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虽然所处位置都是“从壁上观”,但是《项羽本纪》中突出的是诸侯对于楚军态度的变化,而杨志斗武一段则是写出众人眼中的斗武场景,角度更加丰富,场景的立体感更加强烈。“看”的内容和角度在作者的笔下变得丰富多彩而且富有变化。

我们看到在写英雄豪杰和亲情时,创作者能够在语言描写中抓住人物的思维特点,人物表述出符合自己应有的精神世界的语句,与自己的身份和经历遭遇相一致。在动作描写中,两个片段写的都是“看”,无论是一人眼中还是众人眼中,都能显出人物内在情感和精神特点。作者在写人时抓住的典型语言和动作经常和文化典籍中的相似,这种相似不仅更加突出描写方法的合理性和优越性,而且能够给予人创作上的启示和指导。评点者通过自己的联想和评点将这种联系和启示揭露出来,给予普通读者更多的阅读收获。

二、传达景物美感

《水浒传》为众多英雄豪杰立传,在写作中也注意描摹景物,这些景物为营造合适的氛围和塑造人物的精神气质做好烘托。虽然写的是自然之景,但是文本中的自然之景已经经过了书中人物和读者眼睛的折射,不仅仅是纯粹的自然风光,而是带有主观意识的自然之境。

下面先来看一个酒醉后起来的庄客眼中的风景:却说庄客王四一觉直睡到二更,方醒觉来,看见月光微微照在身上,吃了一惊,跳将起来,却见四边都是松树。(第一回)

这是第一回史进庄里的人,送信起来看到月光照身,跳起来环顾四周看见松树。这乍看起来似是寻常之景,但是其中却是有着一定的写景逻辑。乍醒之人,仰卧在地,抬眼见月,自是常理,吃惊跳起,方见四周松树。金先生有着下面的评语,将这样一个场景与《赤壁赋》中所见景物的逻辑顺序联系起来。

尝读坡公《赤壁赋》“人影在地,仰见明月”二语,叹其妙绝。盖先见影,后见月,便宛然晚步光景也,此忽然脱化此法,写作王四醒来,先见月光,后见松树。便宛然二更酒醒光景,真乃善于用古矣。

《赤壁赋》中的人是立着散步,所以视线是从地上转移到空中,先见今日有影,才会想到空中有月。而《水浒传》第一回中的庄客王四是睡在地上,合理的视觉逻辑就应该是先看到空中,然后随着动作变化才能看到四周。二者所写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景物,但是其中蕴含的逻辑关系仔细品味却是非常严谨。正如上文分析写人的“看”这个动作时非常富有内在情感和蕴含变化,在这里的“看”更加具有严密的逻辑。

除了写酒醉人醒后所见自然之景的顺序与散文中的描摹有相通之处,在营造氛围这一层面上也与古代诗词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两个又离了县治,投东而行,果然行不到五里,早来到二仙山下。见个樵夫,戴宗与他施礼,说道:“借问此间清道人家在何处居住?”樵夫指道:“只过这个山嘴,门外有条小石桥的便是。”两个抹过山嘴来,见有十数间草房,一周围矮墙,墙外一座小小石桥,两个来到桥边,见一个村姑,提一篮新果子出来……(第五十二回)

这是戴宗和李逵一起去寻访公孙一清时候的场景。公孙胜此时陪伴母亲在山中居住,应该是怎样的场景呢?作者从戴宗眼中看出,同住的人有樵夫和村姑,居住的空间里有山、有草房、有矮墙、有石桥和新果子,这些一起构成了公孙一清所处的环境,这个环境是非常清静幽然的。戴宗来寻公孙胜是为了用法术打败高廉,这样充满战斗气息的行为与此处环境十分不匹配,也在暗示着此行的不顺。同样,金先生在评语中勾连了山水田园诗中的意境。

夹批:山居如画。诗云: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一樵夫,一村姑,一石桥,一果篮,写来真令人想杀山居也。

正如诗中营造出来的悠闲自在的意境和描摹的美丽景物,这样一种山居环境正适合隐居避世和道家修炼之人生活。难怪金先生非常想念和羡慕了!作者在写酒醉醒来之人所见景物和居住在山中的清静悠然时,都非常贴近生活固有的规律,描摹出这样一种人应该所处的环境。同时金圣叹在评点过程中联系了自己的阅读感悟,勾连出新的文本,在比较阅读中我们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严密逻辑和应有的诗意氛围,在相似中扩大了读者视野,获得新的审美收获。

三、丰富叙事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笔者也曾受到金圣叹这种联想性评点的启发,联想到《西游记》中的一个具有喜剧性的情节。经过比较分析,发现两个经典文本中的情节具有共同之处,这就逆向帮助理解两个情节在精神上的共同追求。

《西游记》中有一段悟空在高老庄戏八戒的场景,《水浒传》第四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写的也是这样一个场景。在这两个场景中有很多共同点,首先都是结婚场景,并且结婚并非你情我愿,而是带有逼迫性质,于是出现了新娘(被逼者),新郎(逼迫者)和假装新娘(解救者)三个身份。其次故事都发生在夜晚,于是出现解救者也就是孙悟空和鲁智深去替换新娘这一行为举止。再次在解救者人物身份和精神气质上也出现了很多共同点,孙悟空和鲁智深都是和尚,但都不是普通概念里的和尚,他们身上带有一股正义之气,于是都选择去解救被逼无奈的新娘。接着作为逼迫者的新郎,也就是周通和八戒,他们都具有好色和无耻的特点,用武力逼迫良家妇女屈服,作为普通女子无法反抗。同时在两个文本中代替女子发言的都是女子父亲,向解救者诉说事情经过,处理外部事情。最后,事情的结果都是以解救者的武力来打败逼迫者,最后正义得到胜利,女子得到解救,逼迫者和解救者确立新的关系。

在这样一个故事中,故事结构基本相似,人物身份基本趋同,故事结局也有联系,种种相似之处告诉我们这并非简单的巧合。在故事流传的过程中,也许分别以各自合适的面貌嵌入两大经典文本,同增添了小说的喜剧感,突出了人物身上的正义之气,增加了阅读的亲切感,有助于读者深入体会这一情节模式的美感。

四、扩大思维空间

以上从写人、写景和叙事三个角度来寻找相似之处,这实际上对应了小说三要素中的人物、环境和情节。金圣叹将联想性评点巧妙嵌入文本的方方面面,说明了《水浒传》有与其他文本相互勾连的巨大空间。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汲取古代文化精华,因此写作中常常出现这些相似之處。这种相似非但没有削弱其艺术魅力,反而在评点者指出的文本照应中更加说明其艺术的高明。

联想性评点,能够联系起不同的文本,这种联系的建立是建立在发现两个或多个文本之间的共同点或是区别点,简言之就是求同或是存异。求同是概括的过程,要求读者挖掘文本背后的隐藏思维,这种思维也许是这类文本的常见思维方式。发现这样一种共通的思维方式,往大了说就是发现一个规律,也许是一个生活规律,也许是一个写作规律,还有可能是一个逻辑规律或是哲学规律。大概也是常说的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回顾我们的教学过程和教材编写,也是遵循着这样一种规律。

但是求同只是基础,存异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思考。金先生在评点《水浒传》时常常在联想到其他文本,往往会具体分析两个或多个文本之间的不同,也就是为什么这个文本这样写,而另一个文本那样写,不同的写法有什么原因和特点。我们在进行单元学习或者群文阅读或者“1+X”阅读时,实际上也会在发现共同之处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文本之间的细微差异和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和引起的不同。这个“存异”的过程就是寻找独特性,发现精妙处和品味绝妙好辞的过程。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语言环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文字各自有着不同的功能,这也就是其存在的依据。在求异的过程中,比较、分析、判断和评价等活动蕴含在其中,而创新也潜藏在差异的背后。

在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过程中,非常需要联想性。其背后大致是求同和存异两种思维过程,也可以称之为归纳和演绎。归纳出一般性规律,演绎出创新之处。金圣叹先生的评点正好给予了我们很好的文本依托,我们在阅读其评点《水浒传》的过程,也是发现规律和寻找妙处的过程。这将拓展我们的阅读思路,帮助我们发现写作规律和欣赏不同环境中遣词造句的依据。在回到自己阅读过程时,可以将自己一闪而过的联想记录下来,深入探究其原因。在写作时,选择与自己语言环境适切的词句,而不是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描写,最终得到的也是模糊的面孔。

参考文献:

[1](清)金圣叹.金圣叹全集.一.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M].曹方人,周锡山标点.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2]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M].金圣叹,李卓吾点评.北京:中华书局,2009.

[3]陈洪.金圣叹传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4]张惠贞.金圣叹评点《水浒》改笔四例[J].修辞学习,1998(3).

[5]王晓玲.论金圣叹在《史记》文学经典化中的贡献 [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7).

猜你喜欢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
奇才金圣叹
金圣叹刑场别子
明清两朝为何查禁不了《水浒传》
本期资深大厨:金圣叹
半斤八两
翻译擂台(116)评点
四大名著,如此简介
牧童的哑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