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中有效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

2020-06-08 10:04丁雄
课外语文·下 2020年5期
关键词:德育渗透课外阅读高中语文

【摘要】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外通过阅读书籍、报纸、杂志、影视和网络等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是语文教学的课外拓展和延伸。有效的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阅读文学经典、品析评论文章和观看影视节目等途径,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看“文”观“影”的过程中,借助德育元素,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5-0008-02

【本文著录格式】丁雄.在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中有效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20,19(15):8-9.

2018年,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开始使用,在该课标中,明确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以及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基本理念,突出了国家顶层设计中“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但反观现在的高中语文教育,在高考的升学压力下,明显有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为改变这一现状,语文老师可以借助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全面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通过有效的德育渗透途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进而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外通过阅读书籍、报纸、杂志、影视和网络等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是语文教学的课外拓展和延伸。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新课标》中有专门的要求:“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加强阅读,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升阅读品位,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领略人类社会气象与文化,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思想文化修养,丰富精神世界。”从如上的表述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课外阅读不仅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抓手。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在课外有计划、有选择地开展广泛的阅读活动,就可以让他们跨越时空的鸿沟,在吸收全人类文化精粹的同时,提升自我的认知高度和水平,找到炼德和求知的学习榜样,进而以之为参照,对接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准确规划人生的方向,锻造自我德行,书写灿烂人生。在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中,老师可以从阅读文学经典、品析评论文章、观看影视节目等路径,做实此项工作,达成德育渗透的目标。

一、阅读文学经典,寻找学习榜样

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高中学生课外阅读哪些篇目,《新课标》对此有了推荐性的举例:文化经典著作、诗歌、小说、散文、剧本、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当代文学作品、科学与人文方面的各类读物等。面对种类多、内容广的阅读推荐篇目,学生不可能不加选择地全部读,需要老师向他们推荐经典。那么,何谓经典呢?当代学者刘瑜说:“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应该是有多少人赞美过它,而是它真的能帮助你认识当下的世界与自己。”换言之,经典就应该是与学生群体发生着生命关联,有着道德启迪和人生感化的作品,借助它,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而且还能够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比如阅读《红岩》,就能把学生带回到动荡不安的年代,去体会江姐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里遭受各种酷刑时表现出来的坚定与不屈,进而去学习她的革命气节、崇高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再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学生阅读过后,相信一定不会忘掉桑地亚哥在海上与鲨鱼搏斗的场景,一定不会忘掉文中“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可以打败的,你尽可能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的经典语句,但它的价值不局限于此,关键还在于学生通过阅读这本书,通过对桑地亚哥其人的认识和了解,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激活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应该有的血性和生活的激情,培养了他们遇事果断冷静,身处逆境却顽强不屈的处事品质,打通了作品中人物形象与现实中学生个体间生命关联的通道,让学生在对桑地亚哥的效仿与崇拜中,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品析评论文章,定位价值取向

我们生活的时代,瞬息万变,常新是标签,五彩缤纷是其特色。在纷繁复杂的每日轮回中,不时有吸引大家眼球的热点,有透视人们心灵本质的故事,有引发大家思考的争议话题,有各大媒体深邃而极具特点的时评文章,面对时时冲击着学生视觉的大众媒介和读物,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关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环球时报》等报纸上针对社会热点事件、争议话题的品析文章,就能避免他们认识的肤浅和偏见,还原事实真相,教会学生求真。这正好暗合了《新课标》中要求学生“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的要求。这样的阅读实践,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还能够净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理性的认知中,摈弃丑恶,获取道德层面的启迪和教育。比如就2018年10月28日重庆市万州区发生的公交车与小轿车相撞后坠江的事件,《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2018年11月2日发布了一篇题为《把公交车带入深渊不是失控的方向盘,而是致命的情绪》的快评文章,在该文中,作者王钟的说道:“谁都会有情绪,但任由情绪主宰行动,归根结底还是对规则缺乏敬畏之心……在公共场合发生矛盾与纠纷时,周围的人不应该做旁观者,而要力所能及地参与秩序的维护。雪崩前,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不仅是一种社会道义的彰显,也是对危险的主动防范。”这样的评析,相较于更多的人只是面对悲剧的唏嘘悲叹,只关注事件的始末,热议谁才是悲剧发生的诱发者来说,更显认知的理性和深度:告诫人们在情绪上涨时,不放任自己,不冲动行事;告诫人们不随性做事,要严守规矩,敬畏生命;告诫人们面对周边的无序,不做旁观者,不纵容他人,勇敢做正义的守护神。如果让高中学生多阅读类似的时评文章、理性文章,不仅能激发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领略人类社会气象的熱情,而且还能够在提升他们思维品质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正义感、规矩意识和担当精神,练就他们理性做事的生活技能和宽容忍让的待人之道,进而由此去锤炼自己的品行,建构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三、观看影视节目,把准人生航向

在大众传媒中,有很多经典的影视节目,它们通过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封封古今书信……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带领他们去品味人间冷暖,感受家国情怀:《道德观察》直击种种道德事件,一方面对可歌可泣的高尚行为进行讴歌,在感动中激发每个人心中向善的力量,另一方面对种种不道德的行为进行揭露和鞭挞,在震撼中让每个人用思考完成心灵的净化;《今日说法》栏目秉持“点滴记录中国法治进程”的理念,旨在通过以案说法,监督执法,向全民普法律知识,引全民建法治思维,劝全民树规矩意识;“感动中国”颁奖晚会的盛典,表面上是公布评选结果,表彰获奖对象,实则是宣传典型,树爱岗敬业的标杆,展凝聚传统美德的榜样。当然,像这样的栏目和节目还有很多,比如《焦点访谈》《朗读者》《见字如见面》《艺术人生》《中华诗词大赛》《榜样4》等,学生通过浏览或者观看这些内容,不仅能够拓展视野空间,丰富知识积淀内容,而且还能够从中受到情的感染、理的教育和法的告诫。比如《榜样4》,它借助典型事迹再现、嘉宾现场访谈、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介绍了“特等功臣”张富清、“吃亏书记”李连成、“扶贫之花”黄文秀、“大湖鸿雁”唐真亚、“环卫天使”李萌、“羊书记”隋耀达,“嫦娥四号参研参试人员群体代表”叶培建、孙泽洲、刘适等为地方或国家默默付出的中国共产党员的事迹,集中彰显了他们坚定信仰、担当作为、服务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如果学生收看了这一节目,自然就会把这些主人公身上隐含的道德元素轉化为自觉行动,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建构体系,进而把准人生航向,做社会所需范式的合格人才。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如果老师用好了课外阅读,就能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苦学”为“乐学”,在博览群书中全面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找到感情的共鸣,缓解心理上的压力;补足精神之钙,提高道德修养,把自己锻造为有学识、有品德、有担当的新时代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附    注

本文系2019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德育渗透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9B01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德育渗透课外阅读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