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诚信经济建设思考

2020-06-08 10:24杨红红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12期
关键词:经济建设思考

杨红红

[提要] 诚信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特征和发展趋势,在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应该大力提倡、引导和加强。本文就目前社会诚信经济建设中应加强的主要方面,提出自己一些粗浅认识。

关键词:社会诚信;经济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4月2日

一、大力加强对全社会诚信建设的倡导和宣传

诚信属于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只有全社会的共同认知和维护才能存在和发展。社会诚信的基础是公民个人、社会群体都要讲信用,而公民个人、社会群体的基础信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其道德观、诚信观所支配的。道德、诚信属于人的社会属性范畴,每个人人格的塑造,道德观、诚信观的建立,是随着每個人生理的成长和心理的逐渐成熟,在社会交往中靠自身的自觉行为和社会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形成的,其中社会环境的影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社会日益发展、思想文化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包括诚信在内的社会道德的方方面面都要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社会诚信的维护和建设,单靠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行动,需要在全社会创造持久、浓厚的社会诚信建设氛围。而社会诚信建设氛围的形成和发展,除了需要公民个人和社会团体的自觉行动外,更需要政府力量的大力支持。政府作为影响社会变革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的主要力量,是推动社会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变迁发展的主要影响力。在我们全面推进诚信社会建设的今天,更需要借助政府的强大号召力和推动力,规范和引导全社会的诚信建设,促进社会诚信建设氛围的形成和加强。要在深入分析我国目前的社会诚信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广泛采用学校教育、人员培训、媒体推介、舆论宣传等方式,大力普及社会诚信教育。要广泛运用新闻媒体和各种宣传渠道,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各种典型诚信案例剖析,使广大群众了解诚信的基本内涵和具体要求,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和不守信的危害性,从而切实提高每个人大力创建诚信社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要力争让每一个人都充分接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从小就牢固树立诚信意识,懂得诚信为人的基本要求。要让诚信建设的宣传深入人心、深入社会各个方面,推动全社会人人宣扬诚信、人人信守诚信的氛围全面形成和深入发展。唯此,社会诚信建设才大有希望,社会诚信意识才可普遍增强,诚信经济建设才可全面推动。

二、大力培育和推动社会的诚信信息和诚信产品需求

对任何社会事物来说,需求是其产生和得以维持、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没有需求的存在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这同样也适用于社会的诚信经济建设过程。在我国目前社会上,人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交往中,之所以常常淡薄诚信意识、缺乏诚信行为,甚至造成整个社会出现诚信危机,尽管原因有各种各样,而社会的各行各业、方方面面不重视诚信信息和诚信产品的需求则是一个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培育,社会各方面对诚信信息和诚信产品的需求不足,导致社会诚信信息和诚信产品的产出机制不能有效建立。因此,大力引导和培育全社会对诚信信息和诚信产品的需求,这是建立社会诚信体系的市场基础和主要途径。那么,怎样才能大力引导和培育全社会对诚信信息和诚信产品的有效需求呢?首先,社会各组织必须带头使用诚信信息和诚信产品。政府必须尽可能地将每个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诚信状况纳入其日常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管理和行政执法过程之中,尽可能地把每个组织和个人的诚信状况纳入对其行政审批和许可的前置条件之中,带头使用社会诚信信息和诚信产品。其次,必须培育社会的诚信需求。政府应通过尽快出台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引导有关行业组织制定相关行规,而尽可能地培育和推动社会其他组织和个人在日常的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过程中加强和扩大对社会诚信信息和诚信产品的需求,要力争让社会的诚信信息和诚信产品需求成为社会交往和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最终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凡事都要以诚信为基础和条件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从而以强大的社会诚信信息和诚信产品需求推动全社会诚信建设的发展。

三、尽快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信息网络

需求要有资源来保障,需求更需要能够便利获取资源的有效渠道和途径。诚信也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也当然需要以有效的渠道和途径来合理配置和运用这些资源。更何况,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社会诚信需求并不是完全的需求不足,而是没有将其引导规范为社会的有效需求;社会的诚信资源也不是过于匮乏,而是没有将其合理集中和加工,并通过有效的渠道和途径向社会提供。因此,在大力引导和培育社会对诚信信息和诚信产品需求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诚信资源建设,尽快建立公开、共享的社会诚信信息网络是当前的主要任务。社会诚信信息网络的建设,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规范、有序地进行。针对我国目前社会诚信信息网络建设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实际情况,社会诚信信息网络建设应该在充分利用大数据和最新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由政府牵头、社会专门组织具体运作。首先,政府要通过提供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推动社会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和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大力发展,引导和促进这些专业机构先从社会最热点、人们反映最强烈和社会建设最需要的方面入手展开社会诚信信息网络的建设。在此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的信用信息可以向这些承担网络建设的单位和组织优先开放,扶持帮助其尽快建立容量较大、信息全面的诚信信息数据库。其次,在目前情况下,网络建设要按照专业化的原则,由各专门组织和单位分别就某一行业、某一领域有针对性地分类进行,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分类建立各个方面信用信息的统一记录、检索、查询平台,实现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网络互联,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通过建立公开的社会诚信信息网络,将社会各个单位和每个人的主要信用情况做一全面记录,并以适当的方式向全社会公开,便于社会各方在交易交往中能及时全面地获取相对人的信用信息,减少交易交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同时,通过建立公开的社会诚信信息网络,发挥全社会的诚信监督作用,让那些不守信用的单位和个人直接曝光,以此打击和抵制社会失信行为,推动社会诚信状况的改变。

四、加快推进社会诚信法制体系建设

道德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是道德的提炼,反过来为道德的发展引导方向、提供参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民主政治改革大力推进的今天,道德和法制的联系日趋紧密,道德规范和调整的范围已经日益成为法制建设的前沿,遭到道德谴责的事项也应该逐步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这一点在我国全面推进诚信社会建设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毕竟,诚信创造的是社会的公平,而社会公平在民众践行诚信自觉创造的同时,必须依靠行政法制的保障。因為,民众自觉的诚信行为只创造社会的基础信用,而全社会诚信环境的维护和诚信建设的推动,必须以行政法制的监督、救助和保障作为最后的底线,只有如此,社会的制度信用和监督信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社会诚信的运行体系才能建立,社会诚信的运行机制才能健全。因此,大力加强行政法制建设,是社会诚信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在当前的实际情况下,诚信法制建设应该重点和亟须加强的主要是涉及消费信用、商业秘密、失信惩戒、诚信救助和社会信用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政府应当通过加强社会诚信法律、法规的建设,明确规定社会各群体在社会诚信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义务,清晰界定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和社会公开的信用信息之间的合法界限,为社会活动过程中政府、单位和公民个人的各种行为提供明确的诚信准则,让所有的组织和个人能够根据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清楚地知道每一种失信行为所可能付出的相应代价,从而通过法律、法规的预先告知和警示,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促进每个公民诚信意识的逐步增强和全社会诚信水平的全面提高。

五、严格执法和加大对失信者的惩戒力度

政府是一切社会秩序的最终维护者,也当然的是社会诚信建设秩序的最终维护者,政府的法律强制力是社会诚信建设的最后保障,因为社会失信现象发生时往往是已不同程度地违反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既然诚信本身并没有强制力保证,那么政府就更应该及时尽可能地将各种各样的失信行为纳入法律强制力调整的范围。这就要求政府必须严格依法行政、切实加大对违法、失信者的打击惩罚力度。要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政府必须在严格执法、提高自身执法素质的同时,加大对社会失信者的打击和惩戒力度。首先,政府各有关执法部门必须大力加强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的教育和建设,坚决整改和彻底杜绝行政执法过程中的种种违法和不良现象,以良好的自身素质投入到对社会失信者的打击和惩戒工作中去,只有这样,对社会失信者的打击和惩戒才有力度,社会的诚信建设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改善。其次,政府要尽快建立与失信惩戒相配合的司法体系,让失信者通过诸如罚款、停业整顿、公示警告、参加社区义务劳动等等形式为其失信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以抵补其失信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危害,也以此给社会大多数的诚实守信者一个公道。最后,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社会诚信信息提供机构的监督管理,不能让社会诚信信息的提供机构自身就存在不诚信行为。对那些不遵守法规、行规,自身就有失信行为的社会诚信信息提供机构,要坚决依法打击,失信严重的,应坚决吊销其从业资格,让其彻底退出社会诚信信息市场。

诚信经济建设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每个人、每个组织都付出不懈的努力共同去推动。不论是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还是每个个人,社会的每一分子都有义务积极行动起来,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社交和经营活动中,主动践行诚信,诚信做人、诚信办事、诚信经营。通过人人行动,共同努力,推动全社会诚信建设的步伐,促进社会诚信经济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壮大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豪兴.社会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王宁.中国文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经济建设思考
经济新常态及深化改革浅析
浅谈高中数学学习在经济建设中运用的设想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践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