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开放40年来华留学数据谈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0-06-08 10:36刘枫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刘枫

【摘要】随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新党章和新宪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解决许多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改革开放40年来华留学生规模扩大百倍,生源结构不断优化,吸引力不断增强,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回顾40年来来华留学数据,审视《留学中国计划》进展,展望新时代来华留学生工作,一抓增量扩容,二抓提升品质,三抓共同需求,以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来华留学 改革开放40年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回顾改革开放40年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社会面貌、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为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机遇。回顾1978年以来的来华留学生统计数据,近40年来我国来华留学生规模扩大百倍,生源结构不断优化,吸引力不断增强,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发展变化具体体现在,来华留学生总体规模、自费生人数、接受留学生院校数、生源国家和地区、学历生人数、奖学金生人数的增长和学科专业的变化等七个方面。

1.来华留学生规模擴大百倍

从表1可见,来华留学生总人数从1978年的1236人到1988年的5835人,第一个10年间增长了3.7倍;到1998年的43084人,20年间增长了33.8倍;再到2008年的223499人,30年间增长了近180倍;到2018年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2017年来华留学生总人数达到48.92万人,近40年间增长了394倍。

2.来华自费留学生人数赶上并大大超过奖学金生

“1978年7月,法国第三巴黎大学东方语言学院的29名学习汉语的学生,来北京语言学院参加为期一个月的汉语学习。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批自费来华留学生。”当年这29名自费来华留学生只占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2%,1998年自费留学生占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88%,2008年自费留学生占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94%,2017年自费留学生占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88%。从1981年开始自费生就赶上并超过奖学金生,此后来华自费留学生的比例不断提升,由于国家奖学金的资助力度也逐年加大,因此2008年以来来华自费生比例一直稳定在88%~92%之间。

3.接收留学生院校数的逐年递增

改革开放后,经教育部批准招收外国留学生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从1979年的23所增加到1984年的55所,1989年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招收自费外国来华留学生的有关规定》,此后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的院校增长迅猛,到1997年增加到335所,到2007年增加到544所,2017年增加到935所,近40年增长了近40倍。

4.生源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多,遍布全球

1978年我国接收了来自72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1989年生源国增加到124个,1997年生源国增加到160个,2007年生源国增加到188个,2012年生源国突破200个,2017年生源国增加到204个,其中前10位生源国依次为韩国、泰国、巴基斯坦、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和老挝。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占总人数的64.85%,增幅达11.58%,高于各国平均增速。

5.近20年来华留学学历生人数逐渐追平非学历生

近20年来中国学历教育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来华学历生人数从1998年的约占来华留学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增长到2017年的49.38%,逐渐追平非学历生人数。从数据发展趋势来看,学历生有望在近几年赶上并超过非学历生人数。

6.1999年以来中国政府奖学金吸引力不断提升,引领来华留学教育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

1999年共有来自164个国家的5211名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在华学习,其中学历生2842名,占奖学金生总数的55%。

2017年共有来自180个国家的5.86万名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在华学习,占总数的11.97%。其中学历生5.16万人,占奖学金生总数的88.02%,硕博研究生合计4.08万人,占奖学金生总数的69.57%,比2016年增加了20.06%。

7.2000年~2015年来华留学生学科的变化

从表4可见,从2000年~2015年来华留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主要为文科专业,其中汉语一直是留学生的首选,其次是医学,特别是西医逐渐超过中医专业,越来越受留学生欢迎。2004年以前来华就读中医专业的留学生比例一直高于西医专业,自2005年起攻读西医专业的留学生开始超过中医。而2008年就读中医的留学生人数为9418人,而西医专业人数达到了19233人,为学习中医专业留学生人数的2倍。

2017年来华留学生的学科分布则更加合理,学习文科类专业的学生数量仍排名首位,占总人数的48.45%;学习工科、管理、理科、艺术、农学的学生数量增长明显,同比增幅均超过20%。

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提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他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5年来,从莫斯科到博鳌,从联合国总部到日内瓦万国宫,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这一理念不断在世界舞台上唱响和传播。2017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被写入了新党章。2018年3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又被写入了新修订的宪法序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全世界宣告了在全球化时代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方案”,它最大程度展现了全人类最大的共同利益,也为人类美好未来描绘了宏伟蓝图。与此同时,它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发展的世界诉求,更体现了中国发展中的世界担当和人类责任。

三、审视《留学中国计划》进展,展望新时代来华留学生工作

来华留学生教育是一项关乎中外各国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长远事业,关乎多边长期合作与交流的人才储备,关乎子孙后代的和平安宁与合作共赢。教育国际交流是“推进中国与各国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是“促进世界和平与人类共同繁荣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也符合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要求。

2010年教育部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留学中国计划》,对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和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做出了新的重要战略部署。其中《留学中国计划》明确指出,到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将达到50万人次,并制定了详细的《留学中国计划分项目进程规划表》。距离计划完成截止时间还有一年多,从全年留学人员人数、学历留学生人数以及国家奖学金人数这三个指标来看,2010年以来每年都超额完成了任务,具体推进情况见表5。

2010年至2017年,來华留学生总人数增长最快的一年是2012年,增长了12%;其次是2010年和2016年,均增长了11%;增长较慢的是2015年(增长率为5%)和2014年(增长率为6%),略低于6.94%的预期年增长率。学历留学生人数的增加则大大超出预期4.66%的年增长率,各年增长率均不低于11%。奖学金生增加最少的一年是2015年,也未低于10%,增长最快的年份是2010年和2016年,比上年分别增长了23%和21%。由此可见,《留学中国计划》中涉及的来华留学生人数等项目工作进程推进较快,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离2020年50万人的目标相差不远,学历留学生人数在2014年就已经提前超过15万的目标。

1.抓增量扩容

改革开放40年来持续增长的来华留学生人数,已成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提高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据有关资料表明,2002年来华留学生只占高校总人数的0.5%左右。时隔十多年,留学生在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的比例是否大幅上升了呢?

根据北京大学官网消息,据2013年10月的统计数据,北京大学有本科学生14116人,硕士研究生13665人,博士研究生8134人,有来自116个国家的长期外国留学生3574人,其中攻读学位的留学生2540人。可见,2013年北京大学的留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为9.95%。截至2017年12月31日清华大学官网数据,清华大学在校生人数47762名,其中国际学生2865名,国际学生占在校生的6%。从这两所名校来看,留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的确上升了不少。

截至2018年8月22日牛津大学官网上公布的数据,目前牛津大学在校生约23000名,其中9900多名为国际学生,留学生占在校生比例超过40%。

与牛津大学相比,我国高校特别是知名院校留学生比例还很低,仍有很大增量扩容的空间。按照《留学中国计划》的推进,来华留学生的人数和规模需要保持持续增长趋势,但也要预防因特殊情况出现的大幅回落(如2003年非典导致的来华留学生人数回落。同时要做好国际学生(特别是自费学历生)的流动分析,及时调整和出台符合当前国际形势的教育政策和措施,进一步优化来华留学环境和条件,确保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抓提升品质

在保持规模的基础上,扩大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海外宣传力度,特别是针对优秀生源国家、地区和学校的精准对口宣传,以吸引更多的学历生和优秀生源来华就读。发挥国家奖学金的引导作用,提高国内各高校的国际学生教育质量,推动各高校国际化办学向纵深发展,发挥中外学生趋同化培养模式的优势,大力培养知华、亲华和深受中国文化沁润的留学生,同时开始加强来华留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研究。

3.抓共同需求

在接受来华留学生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上,要考虑主要生源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及留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需要。西医和工科类专业,可高校尝试联合就业单位为中外大型医疗机构、驻外工程建设单位、中外合资公司等定向培养专门人才。只有抓共同需求,才能保证我们培养的来华留学生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前景,才能真正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品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的人才储备,促进中外各国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富增.改革开放30年的来华留学生教育(1978—2008)[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2]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97-2016[Z].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吉艳艳.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研究(1973-2013)[D].华中师范大学报,2016.

[4]刘延东.在新中国接受外国留学生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0.

[5]崔庆玲.来华留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2008,(09).

基金项目:2017年重庆市社科联外语专项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医学院校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路径及效果研究(项目号2017WYZX0)的阶段性成果;重庆医科大学2017年校级哲学社会科学专项科研重点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游学重庆指南研究(项目号201706),以及重庆医科大学院级项目:改革开放40周年重庆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成就与新时代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前瞻研究(项目号2019YKT05)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治理新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中国外交未来的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价值与作用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照下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