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施策略

2020-06-08 10:43谢晶星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实施策略课程思政

【摘 要】本文论述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举措,提出新时代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加强顶层设计,筑牢“课程思政”根基;加强机制创新,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强化渗透融合,突出“思政”功能。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  价值意蕴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3C-0129-04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一种与时俱进的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旨在構建一个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实施“课程思政”,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关系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社会多元价值交织、思想意识多变的复杂背景下,单纯或过度依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局限性日益凸显,面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界以问题为导向,在基于“学科德育”的探索经验基础上积极探索试点“课程思政”,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例如上海高校陆续推出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如上海大学“大国方略”、复旦大学“治国理政”、上海交通大学“读懂中国”、华东政法大学“法治中国”等。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提出顺应了课程改革的需要,亦是高等职业教育新时代的呼唤。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在新时代,只有培育大量的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才能支撑解决新时代发展所需的技术成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然而,目前我国仍有不少高职院校只重视专业知识和技术人才的培养,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存在教学方式方法过于单一、教学有效性不高,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知识储备不够等问题;在专业课程中存在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课堂育人能力较弱,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等问题。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占高职课程的近三分之二,如果在专业课程中不注重职业技能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则会使高职阶段的思想教育、价值引领衰减、片段化,将不能适应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这是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是新时代高职院校肩负责任的必然要求。

二、新时代建设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一)“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一直以来把教育事业放到优先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到优先位置,深化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本质,把立德树人放在核心位置,视作高校立身之本。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目标,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热点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活动、思想观念、思想诉求也日趋多样、多元、多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环境、新形势、新挑战。高职院校肩负着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任,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培养新时代所需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亟须解决的教育问题。

近年来,“课程思政”已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生长点,“课程思政”的应运而生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次创新,也是新时代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课程思政”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以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强化对学生新时代理想、信念、道德的教育,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思想教育始终渗透在各门课程教学各环节,把价值引领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不断提高课程育人质量,促进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目标的实现。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课程思政”的实施,极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促进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大思政”格局的形成,开创了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是新时代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

(二)“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举措

高职院校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课程体系建设是重要载体。课程承载着教育内容,包含了教育对人的期待,具有鲜明价值属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注重在培育人的综合素养过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其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但是该课程也面临一些难题,其中之一就是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孤军奋战”,长期以来通识课、专业课等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并未凸显其价值引领功能,并未与思政课形成协同育人作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认为各类课程都承担着育人的职责,都应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做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既要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又要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突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在新时代,“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更新了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举措。

(三)“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必然要求

赫尔巴特认为不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单纯的知识教学是不存在的,“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概念之中—— 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从教育功能的呈现形式上,教育可以划分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显性教育注重通过旗帜鲜明、直接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直接性和组织性等特征;隐性教育则是通过间接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具有隐蔽性、灵活性、间接性和愉悦性特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只重视显性教育,不关注隐性教育,无法达到显性教育应有的效果;只关注隐性教育,不重视显性教育,会使教育活动丧失其价值导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只有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这才真正实现教育效果。高职院校要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就要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贯穿于教育的各方面各环节,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育人与其他各类课程隐性育人相结合,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而行,着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顶层设计,筑牢“课程思政”根基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稳步推进离不开学校党委的统筹规划。一是学校党委对“课程思政”进行总体部署,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紧密配合、专兼职队伍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课程思政”工作组织保障。二是坚持立德树人,立足于学校办学特色,将“课程思政”倡导的育人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上突出价值引领,在教学实践中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落细落实,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教学全过程。三是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始终贯彻“八个相统一”,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为“课程思政”提供的学术支撑。四是强化全员育人理念,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党政干部、辅导员、其他行政人员要扛起思政育人的职责;各科教师要挖掘每一节的思政教育资源,充分意识到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要整合校内外各项资源,构建全员参与、全课程协同发展的“课程思政”体系。五是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在教师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突出“课程思政”成果要素,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物质保障与制度保障的基础上来确保“课程思政”的稳步推进。

(二)加强机制创新,促进“课程思政”建设

1.坚守思政教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价值引领中的核心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价值引领作用。新时代,在广大学生认知和接受心理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要推动思政课建设,就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要以主体素质、内容质量和教学方法等三个要素创优为抓手,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一是思政课主体素质创优。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自觉与中央领导人提出的六个方面要求对标,注重理论引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通过其学术性、知识性来阐释其政治性、价值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传导主流意识形态。二是思政课内容质量创优。在新时代,思政课内容建设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进行优化,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时代内容和时代风格,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富有生机与活力。三是思政课教学方法创优。思政课教学要真正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和喜爱,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深入落实“八个相统一”要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分析学生特点和实际,把提高“抬头率”作为重点,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坐得住、听得进;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强化思政课实践环节,让学生走出去、学进去。

2.加强课程改革,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课程思政”作为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认为高职院校的各类课程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职责,都能够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一是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要构建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体系,形成“整体教育场域”,让思想政治教育适时、适度地融入其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目标。二是教学内容设计上,要立足“立德树人”这个目标,及时掌握和了解专业领域与思政领域的最新动态,依托专业、行业,充分挖掘课程中思政资源,精心梳理教材内容,从各门课程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专业发展史、英雄人物等思政资源中挖掘思政教育的内容,既让学生明白专业课程的价值取向,也能思考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其专业课程教学理念与思政教学理念的有机融合。三是在教学方式设计上,要运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重视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建立互动型课堂,通過情景法、探究发现法、问题式学习、参与性教学、创新性研讨等的探索,以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互补互动、互相支撑。

3.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不断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质量。在“课程思政”的落实环节,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尤为关键。新时代“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应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大学生全面发展成才的实际需要,遵循内在规律、重视过程、关注个体差异,由评价、反馈、优化三个环节构成,进而形成以“评价—反馈—改进提高—再评价”循环过程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其重点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评价形式的改变。“课程思政”和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课程思政”下的科学评价体系要由过去注重结果导向变为注重过程导向,改变过去忽视发展功能的评价,变为重视学生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取得的改变。二是评价内容的改变。“课程思政”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凸显价值引领,注重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因此“课程思政”不仅要根据教学目标分类设定评价目标,还要专门针对素养目标进行二次分解,凸显对学生理想信念、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社会责任等素养养成成效的衡量。通过多维度评价,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课程思政”下评价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主体可以是学生、教师及相关职能部门,其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评价反馈,不断改进“课程思政”的工作方式,完善“课程思政”改革的方法、形式和渠道。学生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班集体、小组、学生以及自评,除了考核中设计关于思政观点和行为评测题目外,更多的是要在平时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外实践表现、日常生活表现等,主客观动态结合方式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价。

(三)强化渗透融合,突出“思政”功能

“课程思政”建设旨在构建一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工作格局。通过构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体系,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1.构建文化育人体系,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课程思政”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课程思想政治元素的教育教学来认识世界,主要偏向于知识和经验的传授,是作为显性教育的主渠道,校园文化作为第二课堂重要组成部分应与“第一课堂”同向同行,是对第一课堂延伸与补充,发挥着隐性教育功能,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促进起着关键作用。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效,深入挖掘办学治校的深刻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并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宣讲、红色经典诵读、红色艺术展演等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第一课堂延展到第二课堂,实现教育方式显性与隐性的结合,达到知行合一,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

2.构建实践育人体系,注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高职院校要立足本校的办学传统,发挥各自学科特色和优势,挖掘校内外实践教学思政教育元素,整合思政课实践教学、专业课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建立统一规划、分层实施、分类管理的实践教育体系,让实践教学成为德育融合的重要阵地。二是扩展学生社会实践基础。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和行业特点,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色与市场想联系的原则,坚持需求导向,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依托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境内外青少年文化交流、青年实训就业、创业基地等教育交流平台,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吸引力、辐射力的思政教育高地,强化价值引领与价值浸润,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张力。三是以同向同行为核心,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方位融入实践育人全过程,通过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大学生助力脱贫攻坚“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一批富有特色的实践育人项目,达到“理论引导、坚定信念、砥砺意志、适应社会、提升能力”的目的,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3.构建网络育人体系,筑牢网络思政阵地。一是适应媒体融合的新形势、新趋势、新要求,开展全媒体融合工程,统一管理学校校报、广播台、宣传栏、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等思想政治宣传资源,提高网络宣传内容的引导力,实现媒体聚合、导向一致、效果倍增的思想政治宣传阵地建设目标。二是打造“互联网+专业课+思政课”一体化网络育人课程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育人课程平台的内容供给、传播过程和服务机制中去,确保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在广大青年学生中能够听得见、学得好、记得住、立得稳。三是成立网络舆情信息员和评论员两支队伍,选优、配齐、配强人员,确保网络舆情监控队伍坚强有力,提高网络舆情的发现、预警、引导、处置能力,牢牢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

[2]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EB/OL].(2014-01-16)[2019-12-01].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6/201401/xxgk_162628.html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

[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1

[5]佘双好.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须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EB/OL].(2019-08-05)[2019-12-01].http://www.qstheory.cn/dukan/hqwg/2019-08/05/c_1124829720.htm

[6]王丽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路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8)

[7]盖庆武,贺星岳.新时代高职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9:14;31

[8]冯刚,王树荫.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年度发布·2018[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9:126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互联网+视域下广西中职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GXZZJG2018A035)

【作者简介】谢晶星(1985— ),女,广西贺州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组织人事处组织科科长,高校讲师,硕士研究生。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实施策略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策略探讨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读懂名师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