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2020-06-08 10:43刘胜蓉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

刘胜蓉

【摘 要】本文分析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提出以生态体验教育为统领,开展生态教育、就业教育以及生命教育为重点的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论述通过生态体验教育培育民族大学生和谐生态价值观,通过就业体验教育提升民族大学生职业能力,通过生命体验教育激发大学生正确的生命情感。

【关键词】民族地区  高校  体验式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3C-0141-02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存在着差异性。民族地区高校承载着为当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与中东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相比其他区域的普通高校,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意识波动会更大,自信心也更需要提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体现出人文关怀,关注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鉴于民族地区高校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切实做到与时代接轨。本文分析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从生态体验教育、就业体验教育、生命体验教育等方面探讨当前民族高校学生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一、生态体验教育:培育大学生和谐生态价值观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政治教育、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以及法治教育领域。为应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全球都大力开展生态教育运动,相当多的高校相继开设了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伦理教育的相关课程,将生态环境教育纳入高校思想品德教育范畴,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环境教育”等,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这些改变从一定层面上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时代接轨,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现出时代性、针对性、发展性的特征。民族地区高校背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应紧跟时代潮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但是,由于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差异性,目前民族地区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大多数跟传统道德教育模式非常接近,以说教、灌输为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并不明显。在此种现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急于找寻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生态体验”教育便应运而生。“生态体验”,最早见于刘惊铎教授的《生态体验论》和《道德体验论》等,它是人类一种优化的生存发展模式,也是一种震撼心灵、感动生命的育人模式。它在基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系统思考和建构德育过程,通过营造体验场、亲验活动、生态位优化、开放式对话和反思性理论提升等环节,激发生命潜能、培养健全人格,促使人们体验职场幸福和感受人生成长乐趣。“生态体验”是“生态德育”“环境教育”相关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一种反思和超越,是理念层面上的进一步深化。

刘惊铎教授指出,德育不是天生的枯燥面孔,而是可以有魅力、亲近感和吸引力的。因此,高校不能仅仅依靠权威、条例、纪律去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应该调整育人策略,科学优化思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探索丰富多彩的育人途径和方法,做到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帮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自觉能愿地转变思想观念,提升整体的道德文化素质。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入“生态体验”,通过立足本区域内资源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立足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体验基地,立足当前大学生实际引导其进行生态探究、加强生态意识、提升生态智慧、加深生态情感、践行生态行为,为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生态体验教育是一种渐进式的养成教育,不能仅依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课堂传授与理论灌輸,这样做无法抵达学生的内心,必须让他们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参与社会生活,多进行自然体验,将学校所学的知识与具体实践密切结合,应用到实际中去解决生态问题。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演讲,创造大学生参与相关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然、接触自然,了解生态问题,重视生态问题,进而在内心形成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促成和谐价值观的形成。除了培育生态价值观,学生还能在体验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际交往中需要的信任、宽容的关系。生态体验教育还能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类生态得到良好发展,进而促进综合素质提升。

二、就业体验教育: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

把就业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既是个人需要,也是学校的需要,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需要。把就业体验教育融入民族地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为大学生了解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窗口和渠道,更是培养学生建设民族地区、扎根民族地区的决心和情怀,这不失为提升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种途径。

通过调查走访发现,一方面,随着民族地区高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精英教育逐渐转为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就业岗位略显不足,形势日趋严峻,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另一方面,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对就业定位认识不足,职业技能不熟练、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不够端正,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基本需求。

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扩大就业,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教育课程,但通过调查了解,该课程主要是讲解就业形势、宣讲国家相关就业政策、培养学生合作团队精神等。并且,就业指导培训教育也往往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忽略受教育者真正的需求,更是缺少相应的实践环节,缺少亲身体验与经历,很难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也难以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改变现状,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其就业能力和就业修养,引进体验式就业教育迫在眉睫。除了相关的就业指导教育外,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多参加实践锻炼和职业体验,积累工作经验,树立生活理想,明确职业方向,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关键。当然,这种就业体验目的性务必明确,而不是像有些高校的社会实践就是走过场。体验的实质是为了增长学生阅历,丰富其在社会中做人做事经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修正自身道德观念、提升学识修养。当前以就业体验为核心的大学生实践的形式很多,包括大学生“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各种社会服务与社会公益活动,同时还有不同专业课程的社会调查和实践考察、创新创业科技、勤工俭学活动,甚至是专业岗位的体验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一是要系统,二是要有计划性。且教师在这些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动员指导与引领,让学生懂得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带着强烈的目的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这些就业体验经历会为他们自己今后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促进其职业意识和职业生涯能力的形成。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美术毕业作品展对民族地区高校就业率提升的策略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