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理论的高职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

2020-06-08 10:43饶欢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职生

【摘 要】本文从“三全育人”理论及其与高职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关系出发,针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工作存在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快餐式,难消化”、创新创业教育内容“重理论,轻精神”、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多共性,少个性”、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多应付,少专业”等问题,分析了创新创业社会文化氛围不浓厚、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认知不足、高职生家庭传统就业教育的影响等方面的原因,并基于“三全育人”理论,提出建立“全员参与、多方协同”培育通道、构建“全过程、通覆盖”培育平台、打造“全方位、立体化”培育空间等高职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模式构建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三全育人  高职生  创新创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3C-0173-03

当前,创新创业精神培育是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但这也是各大高职院校的培育短板。将“三全育人”理论与高职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紧密结合起来,探索符合高职生特点的创新创业精神培育模式,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本文试基于“三全育人”理论探讨高职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

一、“三全育人”理论及其与高职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关系

(一)“三全育人”理论的内涵。“三全育人”是一种全面、系统的育人指导思想理论。广义的“三全育人”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不局限于也不简单等同于德育教育。狭义的“三全育人”是一种德育教育理念,强调在德育关系体系内,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个维度充分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全员育人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全过程育人则更强调育人过程的持续性和长久性,全方位育人主要是从空间维度的视角提出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形式。这三个维度相辅相成,协同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协作的发展格局。

(二)创新创业精神的内涵。创新精神是指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在一定的环境中探索和认知新事物、新知识、新方法、新途径的勇气、信心和智慧,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创业精神则是指把创新理念、创新想法转换为创新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开创性的思想、观念、意志和品质等。创业精神以创新精神为指导,有助于激发创业者干事创业的激情。培养高职生创新创业精神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三全育人”理論与高职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关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实际上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元素,与“三全育人”的教育理论之间存在很多内在契合点和联结点。高职生创新创业精神教育是一项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齐力推进的教育工作,而“三全育人”正为高职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多渠道、全方位的培养途径。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快餐式,难消化”。创新创业教育是应该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全方位渗透的一门学科。通过走访了解,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依据每学期开设的2~4个专题教学、选修课程、创新创业讲座和各种创新创业大赛,教育模式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呈现出“快餐式”的指导方式。这使得高职生在接触创新创业教育时对系统的知识体系接触甚少,因而很难消化知识点,普遍缺乏对创业的热情,真正有兴趣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的学生人数少之又少。而且,专题教学、政策普及和创新创业宣传基本与各式各样的创新创业大赛紧密相连,在学生心中造成“学习创新创业是为了应付比赛”的不良心理。同时,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完全分离,专业课堂内容很少涉及“双创”精神,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应协同发展的要求。

(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重理论,轻精神”。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之一就是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设定上更重视创业的理论知识,知识体系的设计上明显存在对高职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不够,更没有从社会实践等多种角度对高职生进行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拓展、创业信念培养、创业心理疏导,呈现出“短视教育”“形式化教育”的不良现象。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结合自身办学特点设定科学系统的创新创业精神培育课程体系,一味“照搬照抄”其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不佳。同时,很少有高职院校以“三全育人”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创新创业精神培养。

(三)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多共性,少个性”。在科技日新月异和知识更新快速的时代,个性化教育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前提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知识背景、所学专业和性格特点。在充分与学生个性需求、学习模式等紧密结合后,教学过程才能更具针对性、目的性。但是,目前很少有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前主动了解学生特点和个性,因材施教,大多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应付式教育。同时,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有效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对各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进行分类与整合,导致整个创新创业教育过程都呈现出对高职生个体差异认识不到位、不深入等问题,教育方法存在千篇一律和“填鸭式”等情况,从而使得高职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认识不多、积极性不高,对创新创业精神的认知不到位、不深刻。

(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多应付,少专业”。职业化、专业化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坚强后盾和重要支持,师资力量对于高职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调查,大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都是由非科班的辅导员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缺乏经验。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的创新创业导师培训,自身对于创新创业知识一知半解,课堂上指导学生方法单一,无法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起来。这极大地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而专业课教师自身没有接受过创新创业的相关培训,普遍没有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这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也有直接影响。

三、原因分析

(一)创新创业社会文化氛围不浓厚。目前社会上仍存在着对创业的误区,尤其是不能包容创业失败,使得很多有创业想法的人士,特别是大学生望而却步。据调查,我国高职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首选是就业,解决谋生的问题,其次是专升本,希望在學历上有所提升。这是高职生独有的特点,也是高职院校专注于学生技能培养而忽视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原因。现在的高职生很多都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他们的自立意识不强,多存在依赖父母、依赖家庭的问题。从感知社会的过程中,高职生认为创新创业就是参加社会实践和参加创业大赛,而不是一种职业的选择和职业的规划。

(二)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认知不足。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史较短,高职院校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更是不长。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较低,没有从顶层设计上考虑构建以创新创业精神培育为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长效机制,因此,容易陷入教育理念不正确、教育对象片面化、创业课程设计应付式、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欠缺和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足等困境。在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中,大部分院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仅针对有创业想法和创业意向的学生开设,甚至有部分院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纯理论性的教学,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在校大学生未来从事创新创业时间活动所需要具备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等。

(三)高职生家庭传统就业教育的影响。家庭的就业观念教育对于学生来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终身的,特别是在人格品质方面的影响力比学校、社会更强。但是,目前我国家庭对于就业观念是持保守的态度,不提倡个性发展,大都认为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要选择一个好就业的专业,并期待子女在毕业后找一份稳定且待遇优厚的工作。保守的家庭教育是大部分学生缺乏冒险精神、不敢创业、不愿意创业的重要原因之一,也传达给高职院校一种错误的成才期待。

四、基于“三全育人”理论的高职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模式构建

(一)建立“全员参与、多方协同”培育通道。“三全育人”理论要求高职院校所有相关教学人员、社会各界和学生的家庭均重视和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并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工作。高职院校应在顶层设计上加大对创新创业工作的设计,在实践中形成教务、学工、团委、招生就业、后勤等多部门的协同联动,并成立牵头的工作领导小组,在课程设计、文化建设、基地建设、师资培训、后勤保障、校企合作等专项工作中成立工作小组,联动学校、政府与行业企业形成专项合作,整合政行校企四方的政策、资金、人力等资源,合作共建创业孵化基地、创客工厂等实践基地,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与学生家长分享和宣传创新创业的时代要求,实现“全员参与、多方协同”的培育通道,在此过程中形成对高职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浓厚氛围。

(二)构建“全过程、通覆盖”培育平台。高职院校要着力打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之间的屏障,形成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覆盖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设定侧重点不同的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内容。根据专业教学的标准,对应不同类型学生的培养目标,细化创新创业能力要求,将创新创业精神培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首先,在专科核心课程中设置1~2门创新创业类专业课程,特别要突出如何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如何拥有健康的创业心理、如何具备坚定的创业品质。其次,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新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以健全的机制来保障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高度融合,从而固化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平台。最后,引入国内外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展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诊断和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设计出最符合各类专业高职生特点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三)打造“全方位、立体化”培育空间。首先,高职院校应依托特色专业优势,根据专业所在行业特点,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形成从启蒙引导阶段、培育孵化阶段、转化扶持阶段到毕业后的后续跟踪阶段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其次,确立“立体化”的创新创业工作保障机制,改善创新创业师资结构,通过整班建制培养、第三方委托培养、骨干教师研修、跟岗研修等方式,培养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再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所”,组织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交流,深入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资源整合问题,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和丰富的信息,成为学生的政策咨询平台。最后,建立健全“创客中心”,让“创客中心”成为高职生自主学习和项目展示的实践基地。

在“双创”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高职院校应高屋建瓴,从理论探索、体系构建和时间服务等方面构建一体化模式。同时,高职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不只是在一次课堂上、一次比赛里和一次实践项目中就能完成的,而是体现在细枝末节里。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应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论为指导,不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继续探究和创新,真正提升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林秀丽.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9(8)

[2]尹敏.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

[3]饶欢.论建筑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创客教育为视角[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7)

[4]饶欢.创客教育与高职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探析[J].人文之友,2019(10)

【基金项目】2018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双创背景下创客教育与高职专业教育的融合研究”(18C1257)

【作者简介】饶 欢(1986— ),女,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高职生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