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
——打造国际海上物流新通道

2020-06-09 06:44韩梦霄
人民交通 2020年10期
关键词:海运物流疫情

本刊记者 / 韩梦霄

4月10日,搭载着中国邮政国际邮件的中远海运集装箱船从上海出发分别驶向日本和新西兰,首开国际邮运新模式。

4月19日,整整3个40呎高箱邮件从上海出发驶往中东地区,进一步提升了国际邮件海运的规模,有力保障了国际邮路和防疫物资运输渠道的畅通。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海上物流通道正恢复强劲脉动,助力物资供应,促进企业复工复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积极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海上物流通道恢复强劲动脉

近日,在河北秦皇岛港、唐山港京唐港区,码头巨轮往来频繁,桥吊作业繁忙,运送集装箱的卡车穿梭不息……目光所见均是一派紧张有序的生产场面。

“以前车辆到秦皇岛港拉货时,需要办理很多手续才能进入。现在,出于疫情防控和智慧港口建设需要,港口对智能管理系统进行了升级。预约后,货物运输车辆不用停车即可直接进入港区,真是方便多了。”在秦皇岛港入口处,来自秦皇岛市某物流企业的驾驶员李先生说。

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河北港口集团对智能口门管理系统进行了再升级,有效避免了纸质单据传送。截至3月底,已累计完成1万多辆车进港预约,开具电子出入证1万多张。

作为能源运输大港,秦皇岛港肩负着煤炭等重要物资的运输工作。

2月9日,经过电煤保供抢运生产,国家能源集团“华元20”号货轮满载着60300吨动力煤,驶离秦皇岛港707泊位,朝着下游太仓中转港出发。在那里,煤炭卸载后由长江专用货船以最快速度运往湖北武汉,保证当地电厂能源供应。这是疫情防控期间首艘由秦皇岛港装运发往武汉电厂的电煤船舶。

河北港口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集团创新业务模式,完善网上流程,开辟专门绿色通道,出台优先装卸、靠泊、储运,延长集装箱货物免费堆存期等多项举措,保障防疫救援和民生物资在港口快速中转。

随着境外疫情形势的日益严峻,外贸出口企业也面临市场、资金的严峻考验。为了与外贸出口企业共渡难关,河北省各港口在严防境外疫情输入的同时,强服务、提效率,为外贸出口企业进出港跑出加速度。

近日,唐山港京唐港区,伴随着船舶的汽笛声,四万吨级化学品油轮“梅西”轮在港区液体化工码头靠泊成功。

“‘梅西’轮将装载5000吨生物柴油,运送到欧洲最大的油品贸易港——荷兰鹿特丹港。我们的产品终于能发货了,感谢港口企业和相关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唐山金利海生物柴油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金利海生物柴油股份有限公司以欧洲为主要市场。为了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唐山港京唐港区急外贸企业之所急,通过缩短进出港时间、提升装卸效率等措施,缩短货物滞港时间,节省物流成本,为外贸企业“减负”。

在外贸企业船舶进港过程中,京唐港区加强与船方、货主之间的对接和协作,简化业务办理流程,进港时间由原来的平均18个小时缩短到2个小时;在货物装卸过程中,采取24小时不间断作业,力争货物第一时间装载完,运输出港。

加强综合交通方式衔接,提升国际货运通道能力

4月18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安全总监、水运局局长李天碧表示,交通运输部会同有关部门成立国际物流工作专班,研究制定出台提高国际货运能力的政策措施,加强综合交通运输方式衔接,提升国际货运通道能力。

李天碧介绍,交通运输部会同相关部门重点从4个方面发力,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稳定。增加国际航空货运能力,鼓励航空公司用客运飞机直飞货运运输;提高中欧班列运输保障能力,增加班次密度;开辟国际快船运输,通过减少挂港、提高航速,缩短运输时间;加强运力调配,通过口岸接驳运输等方式,保障国际道路货物运输的正常进行。

海运是国际货运的主渠道,受疫情影响,国际航运需求大幅下降。李天碧介绍,为了进一步稳定海运外贸运输,交通运输部加强对干线港口和班轮公司的运行监测,根据外贸运输需求,引导班轮公司及时恢复因疫情影响削减的航线航班。交通运输部会同相关部委,研究落实阶段性免征和降低进出口货物的港口建设费、货物港务费、港口设施保安费等;引导大型港口企业、航运企业适当延长免费堆存期、减免租箱费,为企业降低费用约4亿元;指导港口企业、地方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加大堆存设施的改造力度,提升冷藏箱集疏运能力,通过多种方式解决疏港问题。

在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国际贸易依托海运为主要通道的物流模式受到挑战。高效联通海运通道与内陆通道,提高国内运输市场的标准化程度以衔接国际市场,提高内陆地区的物流效率,解决国际产业资本在内陆地区的布局等成为亟待解决的新命题。

加快推进陆海新通道建设,提升应对全球灾害性疫情和世界经济衰退风险能力

日前,国际物流通道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物流通道正在从海运为干线运输向陆路与海运并举转变,中欧班列的实践,很好地印证了这一观点。据《浅论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与发展模式》一文:可以把国际物流通道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三个版本。早期可谓1.0版,是由国际海运规则为主导的传统海运通道模式;现在发展到2.0版,是国际铁路干线形成的国际铁路联运和跨境公路运输,满足亚欧之间内陆地区连接的需要。新通道是为了解决产业向内陆转移之后,货物快速与国际市场联通的问题,通道运输时间是参与国际供应链企业关注的关键因素;未来应该进化为3.0版,是海运网络与大陆桥干线结合的新型多式联运通道,并且是能够带动新增贸易的经济发展引擎。3.0时代,国际物流通道是由一个完整的物流产业带动贸易聚集的系统构成,通道网络成为“轴辐式”结构,大通道带动大枢纽,大枢纽带来大中转,大中转带来大集散,进而带动大量新增贸易,实现贸易平衡,故而称之为“贸易平衡模式”。这种模式是由“节点建成多式联运枢纽+商贸集散,线路建成物流干线+境内外网络,服务包含物流服务+国际金融,政策环境是内陆口岸+新型贸易区”构成的通道综合能力。

日前,重庆市发布《重庆市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 2025 年基本建成经济高效、智能便捷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总体目标,提出要“提升通道物流服务效能,促进通道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在我国防控疫情工作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快速蔓延趋势,输入型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关键期。越来越多的海外消费者需要跨地区采购生活必需品、消毒品以及相关防护用品,同时,海外复产复工也需要跨地区的产业链及通畅的物流通道作为支撑。因此,在危机面前把握机遇,加快建设高效智能西部陆海新通道,对于海外战“疫”至关重要。这不仅是加强全球合作、共同战胜疫情的重要保障,也是重庆充分发挥“三个作用”,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的关键。

重庆有能力满足疫情严重国家人民的部分生产、生活物资的需求,因此,要建立疫情防控期间国际物流快速通关模式,在完成必要检疫的基础上,实现重要医疗防控物资与生产、生活物资的快速通关与运输。

——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作用,提升重庆市企业国际竞争力

作为西部地区唯一具有铁公水空联运条件和江海联运条件的国家中心城市,重庆已构建起东向、西向、南向、北向四大国际物流通道体系。其中,西向的中欧班列(重庆)和南向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是当前重庆开放发展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两条国际物流大通道。

随着“世界工厂”的重启,重庆这一重要国际物流枢纽,可以在推动全球产业链“转起来”过程中起到更加重要的支撑作用。发挥出更多大的综合优势。为此,重庆需要进一步促进出口转型升级,支持本土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尤其在当前国际新冠肺炎疫情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支持应对疫情的基本生活物资、个人防护物品、医疗卫生物资等产品的出口保障,鼓励重庆特色农副产品增加出口,在提升重庆本土企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同时,还可助力今年重庆市全面脱贫任务的顺利完成。

——加大国际物流供应链国际化人才培养,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具有较高专业水准、国际化素质的中高端人才在国际物流供应链建设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这是加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与发展的有力推手。因此,要科学分析国际物流供应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尤其分析在全球性公共安全危机发生背景下国际物流供应链运营与发展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规划,在加快培育本地国际化人才的基础上,用好用实海内外引进的高端人才,让人才既能“引进来”也能“走出去”,为国际物流供应链的发展注入“人才活水”。

国际海上通道安全保障特点与中国战略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而保障国际海上通道安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之一。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徐祖远也曾强调中国作为非军事强国和海运需求量最大的国家,在风云变幻、突发事件频发的世界,保持对海运的控制力和海运通道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海上安全通道属于国家安全范畴,与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国家安全及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依赖海上通道的国家,确保(单方或多方)海上通道的安全应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外部空间与依托。”

安全生产与国家安全相结合:着眼于海上运输的安全生产,通过有关主管部门和航运企业等方面的有效管理,尽量减少海损事故,特别是防止重大海滩的发生,确保人命、财产和环境安全。

点与线安全保障相结合:海上通道漫长,要想在安全方面进行全面保障可以说困难重重,难以顾全或者说根本做不到。因此为避免力量分散,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咽喉要道的安全保障问题。

近海通道与远洋通道安全保障相结合:“大量数据表明,离岸10海里左右的海域最易发生海事,原因除了由于航道条件不好及绝大部分的浅滩、暗礁、沉船等碍航物都分布在沿海区域,造成船舶操纵困难发生事故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沿岸海域船舶通航密度大,船舶发生碰撞事故的机率增大。”因此首先要保障近海通道安全,这是保障远洋通道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远洋通道安全的一个必要前提。

硬实力与软实力建设相结合:硬实力一般来说是有形的、物化的和可量化的,如航运安全文化、科技、法规、管理等。“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而软实力则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因此应把两者整合起来形成“巧实力”,从而在海上通道安全保障中发挥最大作用。

长效机制与应急机制相结合: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因为危险是永远存在的,因此必须注意海上通道安全保障和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建设,安全问题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常抓不懈。而另一方面威胁海上通道安全的因素特别是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出现又常常具有突发性,要具有快捷的组织反应和健全的救援体系,因此还必须抓好应急机制建设,做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预案,特别是要完善反海盗应急机制和海上溢油应急处置机制,加强搜救物资储备,并通过演习熟悉应急程序和步骤,不断改进和完善预案,以达到实战的目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中国海上通道的安全保障能力一定会不断地提高,为中国从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顺利转变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海运物流疫情
战疫情
欢迎订阅《世界海运》(月刊)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
论国际海运中的合同相对性突破与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