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融合反思书法经典的价值与功能

2020-06-11 03:45吴姝萱
艺术评鉴 2020年9期
关键词:审美体验书法艺术

吴姝萱

摘要:书法艺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依然拥有持久的魅力。历史行进过程中,书法的功能发生了演变。基于当下的社会环境,面对书法艺术的融合发展以及书法国际化等新问题,要反思经典碑帖的重要性,正视书法艺术的价值。本文旨在探讨以读帖的艺术赏析手法,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热爱书法艺术,进行书法审美体验从而获得审美快感,同时为书法国际化道路开拓思路。

关键词:书法艺术   审美体验   读帖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9-0021-04

一、艺术的融合——电影海报中的书法艺术

信息革命以来,大众传媒日益发展直至现今自媒体的迅速膨胀。新兴的电影技术只不过百年光景,已经完成了文学、绘画等几百年来的历史演变,由新兴技术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电影艺术。近年来,传统文化重新受到重视,作为中华文化精髓的书法艺术与新兴的电影艺术的结合层出不穷。书法艺术应用在电影海报中并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作品却非常罕见,这与近年来电影票房与电影口碑日趋接近的形势大有所差。由近日在威尼斯电影节中《兰心大剧院》的海报,引发了笔者对于经典碑帖重要性的反思。借艺术交流融合之舞台,对于书法艺术经典的反观,重新审视当下艺术环境,希望书法艺术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提到电影艺术若不想花费时间去了解故事,那么看海报无非就是最快了解信息的方式。东南亚文化圈中,除中国外,崇尚唐风的日本以及华人众多的马来西亚等书法艺术流行的国家,影片名经常以书法艺术元素呈现在海报上。比较著名的有今井凌雪(1922~2011)为黑泽明(1910~1995)电影《乱》题写的影片名,堪称书法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完美融合。为电影创作的海报《乱》字,即使单独作为一件书法作品也是完整的,深厚的文化根基与对艺术的敏感意识,使得字融入故事背景是无比贴合,跳出电影情景就单独形式感而言,亦是喻含了生命的笔触。同样黑泽明对于形式美感本身的关照,才能使得他们一拍即合创作出《乱》这一伟大的作品。

我国的电影进入世界电影舞臺,是以陈凯歌、张艺谋等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如电影《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等都有手写片名在海报上。电影片名的设计除考虑到视觉冲击效果外,还注重于主题内容故事情节的贴近,正因如此,往往会出现光怪离奇的字形。一味追求视觉冲击与情感表达,没有内在的审美观念支撑,没有经典的滋养,只是信手拈来的情绪外现。而在经济迅速崛起的今天,思想开放,文化交融,社会原本就带有躁动不安的特性。当内心平和成为极大诉求的时候,利用电影这一大众基础广泛的媒介传达艺术追求的过程中,应该肩负起社会责任,对书法艺术的趣味性有一个好的引导。在白谦慎的著作《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一书中,《<娟娟发屋>为何不可学》一节中提出的“为什么审美评价在这里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涉及到当代的书法家和非书法家的关系”[1]。在此论述中,清楚地阐释了书法审美导向对利益关系的驱动作用。越是票房号召力强的制作,越应该在影片片名设计中摒除利益的争夺,引导社会大众对于艺术做出正确认识。《兰心大剧院》电影在威尼斯电影节的亮相受到了世界的关注,海报带有涂改痕迹的书写内容与影片人物在时空流逝过程中若有所思的形象状态十分贴合。并且就视觉形象本身而言同样表现出时间律动的优美,随意却暗含笔法的书写状态真实自然,酷似即使面对纷扰的世界还是需要平静的生活。虽不知海报出自谁人之手,但细看其中笔法,几乎可以确定这是一名富有艺术追求,平日里笔耕不辍的经典碑帖学习者,从中不难发现晋唐手札中的影子。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契机,我们要反思自己的经典能给予自身的滋养,同时面对国际舞台自由沉静地叙述中华文化的精神追求。

上述电影海报与书法艺术融合的案例,想要传达的理念即在艺术融合的背景下,书法艺术有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回顾经典,走进伟大的艺术作品获得更多的滋养,了解书法艺术最根本的美,是尽力避免错误道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正确解读书法艺术营造良好艺术氛围

艺术形式种类丰富,艺术内容变化万千,但伟大的艺术具有永恒的、普遍的美。书法艺术在亚洲多国都有流传,形式变化及内容选择有一定的区域特点。书法与其他艺术形式最大的区别在于,新的艺术手段没有完全颠覆原有传统,产生两极分化。“一般认为,中国书法的历史和中国本身的历史一样长”[1]。“至迟在魏晋时期,书法就成了一门文人艺术,历经一千七百余年而不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书法始终是在中国艺术传统内部自律发展的,即便是在艺术语境发生重大转换的民国时期,书法的发展也并没有终止”。[2]关于书法的起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目前占主流的说法是用于“标识”,一种作为帮助记忆的原始手段,因而文字的产生具有实用性。根据传统的说法,书法中所包含的自然现象,可被概括为“阴”“阳”,由此衍生出了八卦。《易·系辞》:“卦者,挂物象以示人也”。孔子十分推崇《易经》,称之为六经之首。另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庄的道家易。道家易,“在现来看,老、庄之所谓‘道,深一层去了解,正所谓于近代的艺术精神”[3]。“我们知道最早的艺术作品起源于仪式——先是为巫术仪式,后来为宗教仪式——服务功能”[4]。作为书法载体的中国汉字,在起源之初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抽象性,同时还具有实用性。

著名的画家、诗人、书法家,被称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使者”的蒋彝(1903~1977)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书法》一书的绪论中写到:

“书法除了他本身就是中国艺术中一种最高级的形式之外,我们还可以断言,在某种意义上说,他还构成了其他中国艺术的最基本的因素。不管怎么说,令人遗憾的是,除了在这个国家的艺术传统中成长的那些人以外,要掌握书法的美学意义似乎是非常困难的”。[1]

蒋彝先生常年游历于海外,这本书虽说是面向多数不了解书法的西方人写作的。但当代的大部分中国人由于经典碑帖年代的久远,加之曾经文化的断层,美育机制的不健全使得我们对于自己的传统书法认识肤浅。再加上,书法是否是艺术这一命题长时间的困扰,大众将书法置于艺术领域的艺术性思考匮乏。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书法艺术,怎样去重新审视原有的书法观念。比起教授怎样去掌握书写技巧而言,引导形成相对客观的认识更为重要。对于书法艺术性认知,20世纪的日本的“全日本书道联盟”访华所带来的冲击不可忽视。日本书道在日下部鳴鶴的带领下走入了现代书道的探索时期,产生了以上田桑鳩(1899~1968)为代表的“前衛書”;手島右卿(1910~1987)为代表的“一字書”;金子鷗亭(1906~2001)为代表的“近代詩文書”;桑原翠邦(1906~1995)为代表的“漢字書”。20世纪70~80年代,被称为中日书法交流的“蜜月期”,在此期间中日书法交流展览定期的举办。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书法家们的视野逐渐开拓,日本的书法热潮无论在日本本土的兴盛,还是在西方的声名大噪,都对中国书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1985年在北京举办的首届“现代书法展”,也许就是对西方艺术理论体系,日本“书道实验成果”的中国回应。

书法不像其他艺术门类,有着全盘西化的倾向。“八五新潮”①后的现代书法,社会意义重大,艺术意义却有待考证。但借用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与手法,接入创作活动中这一现象是值得探究的,试图打破原有的传统秩序,成为了当时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书家的追求。由于西方不能找到一门与中国书法完全相同的艺术门类,现代书法不得不借鉴已经有一定成果的日本现代书法。若说中国书坛很难出现现代书法大家,也是不然;只不过,多数的创作者对极富盛名的现代书法印象过于深刻了,下意识地将语言复制在自己的作品上,淹没了创作之初语义的连贯性,显得生硬没能打动观者。反观这场变革,它带来新样式,直接造成了国内艺术界的多元化与国际化的局面。其次,我们更多关注到的是剧烈的反传统,脱离群众的现象,容易产生艺术创作思维、创作实践上“大跃进”。如今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日益强烈。随着“文博热”的兴起,不难看出广大群众对于文物、藝术品的关注度的提高。但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对于西方当代艺术品的品评,广大艺术爱好者是抱有“同情”心态的,即使不能理解作者想要通过艺术品表达出来的观念但是可以承认这是艺术品或者艺术行为。若这种情形发生在书法领域,大概率情况下会被“批斗”。本雅明也曾说过:“人们往往不带批判性地欣赏那些习俗性的东西,以反感的态度批判那些真正创新性的东西”[4]。

刊登于《中国美术报》上的一则短文,“某位著名书法家现场创作巨幅书法的视频,并上传到抖音,在很短时间内其点击量便高达 17万。为什么点击量这么高?95%以上的留言是批评声音,而客观专业的评论却少之又少。为何一个如此有影响的书法家却遭到大众如此不堪的评论?”[5]同时文章还提到了,2018年于上海开办的“无臂书家”的书法展览及研讨会。“作为艺术家的书法家是以依据个性和技巧的表现能力来塑造与被创造性地、直观地捕捉到的审美理念完全契合的独自形象的书法创作活动,以制作效果亦即作品为归指的,这就是书法艺术”[6]。“无臂书家”惊人的毅力,精巧的技法是值得赞扬的。但作为专业书法工作者,在一个学术领域对于这种与众不同的“执笔技法”书写出的二王书风,实际是对没有实际创新的流行书风的讨论是否有必要,笔者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从当下书法大环境中,不难发现书法艺术创作的自由空间时常会被挤压;书法评论的对象也相对单一。简而言之,书法艺术需要良好的艺术氛围,在此环境中全面地发展。同时要杜绝“江湖书法”的泛滥,需要提高大众审美水平,提升艺术修养。

三、由读帖进入审美体验搭建心灵沟通之桥

“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受知识与信仰的影响”。

“所有影像(image)都是人为的。影像是重造或复制的景观”。

“摄影师的观看方法,反映在他对题材的选择上。画家的观看方法,可由他在画布或者画纸上所涂抹的痕迹重新构成。然而,尽管每一个影像都体现了一种观看方法,但我们对影像的理解和欣赏,还取决于各人独具的观看方法”[7]。

众所周知,审美活动是一种高级的意识活动。涉及了感知、想象、价值评价等高级认知过程。艺术作品作为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人之间首先建立的关系则是观看。被艺术家所创造出来的客观存在的艺术品,就如约翰·伯格(1926~2017)所说的影像一般是重造或复制的景观。很明显,影像的观点受到了本雅明(1892~190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一书的影响。

诚然,书法艺术绝多数大情况下不依靠机械制作而来,也不是简单对景物形象的再现。由于社会进步,生活变迁,数字化智能社会是不可逆的发展趋势。目前,已经出现的机械手臂书法临摹,与原作相比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智能书法字库建设也在推进,一批批名家名作被纳入字库。不久的将来,机械臂程序经过训练,模仿人的肌肉记忆去创作书法作品也是必然之路。那么,书法艺术,抹去无限接近经典的技法优点后,又能给观赏者带来什么?反观本节起始,摘抄的关于观看方法的阐释。给予笔者的启示,要建立与对象间的联系且必须是有效的联系,即有方法的观看(欣赏)。这就是书法审美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即为读帖(有意识地观察对象)。自学书始,学习者无论年龄大小都是从临摹开始的。绝大部分初级书法教育阶段,对于临摹教育的认识是错误的。不必说教师用自己的范字进行教学,大多教育机构都是用一些打印的集字教材,有甚者在长时间的学习后都不曾见过原帖(高清影印本)模样。

首先,我们要让学习者尽早地接触原帖,同时,要教授读帖的方法。尤其是对作为书法艺术精髓的行草书学习时,有时有效的读帖比反复的临摹更为重要。 懂得“唯在意境美之行草,其一致之运用,意在善于变化,不若转隶真之特形式化耳。”[8]读帖时关注不同字组间的形式变化,有意识地去注意字形变化在空間位置内其他行次之间的挪移关系,加之适当的练习,不自然的使转问题当会解决。因为行草单字的变化是没有意义的,正所谓“书之章法,肇于自然。所谓自然者亦指贯于通篇行次之血脉气势也。”[8]读帖要像读文章一样学会通读与精读并用。笔者认为在学习欣赏行草书时,往往通读比精读更为重要,通读能够体会书家在书写时的气势节奏。比如文意上的起承转合,或由纸张笔墨客观条件所带来的枯湿浓淡。要像欣赏音乐一般去欣赏行草书的律动变化。虽然审美活动的主体是主观的,但由于客体的客观性,所以审美活动还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就以不计其数的书论文章来说,直至碑学兴起之前,各家书论是在不断完善前人,并未出现颠覆性的审美规律。也就是说,其中的书理是有脉络的,是有理可循的。知“章法之精神,不外势、笔墨、气韵,三事。”[8]掌握读帖的规律,就可以对一件书法作品进行价审美活动。

其次,要理解艺术的本质属性,运用书法艺术的欣赏方法,得到审美体验。在展厅欣赏行草书作品时,常听到“看不懂,写的是什么,字也认不得怎么看”类似的讨论。有时在展馆里遇到一些外国人,却对行草书看得出神,他们难道都看得懂吗?其实不然,只是他们在观看其他艺术作品,或者是欣赏音乐的时候,已经产生的审美体验与眼前书法艺术中所得到的审美情感产生了共鸣。例如,对塞尚(1839~1906)心中的森林或是蒙德里安(1872~1974)理念中的树有自己审美体验,那么他可能就会对草书中的线条穿插亦或是古隶字形结构的朴拙深感兴趣。“我把线条和色彩、特定的形式和形式关系,以及这些在审美上打动人的形式称作‘有意去的形式它就是所有视觉艺术所具有的那种共性”[9]“伟大艺术的标记就在于它的魅力是普遍的、永恒的。对于能够感受到审美情感的人来说,‘有意味的形式总能够唤起他们的审美情感。”[9]因此,推进书法国际化,首先要创造审美体验的客观对象,并培养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从而自发产生审美情感。面对浩繁的书法作品,书法专业工作者要在国际专业领域的传播。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将对象美的样式与特点进行划分,引导那些对书法美的本质属性不曾了解却又被书法艺术深深吸引的人与书法作品产生某种共鸣。

姜澄清(1935~2018)先生曾指出西方绘画与中国书法的关系:

“中国人对形式美之敏感,乃书法所陶泳者。20世纪初,西土抽象绘画肇兴。中国古典美学精神,更灿然于当世矣。布洛克于怀素——异象同理”[10]。

可见,无论是西方的评论家还是中国的学者,对于形式产生的美感有着不谋而合的见解。

四、结语

本文旨在探讨书法审美情感的正确引导,对书法国际化、艺术融合产生的有利作用。提倡提高大众书法审美的目的,是因为最广泛最深刻的交流还是民间交流。随着开放的深入,我们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书法交流需要大众的推动,只有广泛的大众参与才能大幅推进书法艺术的新生。看邻国日本的例子不难发现,为何在西方对于书法艺术的认识,日本的名声在一定程度上高过中国?除了日本较早将西方艺术理念融于书道创作,更为重要的是日本教育界对于书道课程的重视,从小灌输了有关书法艺术精神相关的教育。若能够将这种获得书法艺术审美情感的引导方式,在社会中落地生根,书法艺术国际化的道路定会更通达。

注释:

①八五新潮: 是由当时美研所的一些批评家命名的,这些批评家以美研所主办的《中国美术报》为阵地,在1985年到1989年的四年间,不断介绍欧美现代艺术,并在头版头条上介绍年轻一代的前卫艺术。严格地说,八五新潮并非一个艺术流派,主要是一场艺术运动。这个运动实际上也是1980年代精英文化运动的社会大潮的一个支流。

参考文献:

[1]蒋彝.中国书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

[2]胡抗美,刘鹤翔.作为艺术教育的书法教育——二十世纪书法学科危机与现代书法教育的展开[J].中国书法·学术,2016,(06).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5]苏金成.“技”与“道”:当代书法的现状与反思[N].中国美术报,2019-08-23.

[6]平山观月.书法艺术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7][英]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戴行钺,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8]邓以蛰.邓以蛰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9][英]克莱夫·贝尔.艺术[M].薛华,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0]姜澄清.想法与画(书)法——书法对形上思维的履践[EB/OL].中国美术学院,2018-10-24.

猜你喜欢
审美体验书法艺术
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童心 童眼 童耳
《汉宫秋》与《长生殿》中爱情悲剧及其审美体验的比较研究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打击乐艺术的审美体验思考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欧阳中石:中国书法艺术生命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