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治疗在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2020-06-12 11:32陈丽娟林锦凤张忠金余秋凤
糖尿病新世界 2020年5期
关键词:肝癌糖尿病护理

陈丽娟 林锦凤 张忠金 余秋凤

[摘要] 目的 分析生物治疗在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期间该院就诊的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68例,经数字随机表法分成对照组(n=34)及观察组(n=34),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常规治疗、护理联合生物治疗,分析组间治疗效果差异。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血糖控制指标与对照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糖控制指标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免疫功能指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免疫功能指标水平与对照组及治疗前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生物治疗用于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方案中,能够对护理效果产生积极影响,而且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生物治疗;肝癌;糖尿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20)03(a)-0134-02

我国是肝癌发病的重灾区,该病早期多无临床表现,一旦明确诊断,往往已经发展至晚期,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而随着生物方面的逐渐发展,越来越多患者选择经生物治疗方案控制病情,改善免疫功能,联合优质护理方案,辅助降糖疗效[1-2]。该次研究选择2018年1—12月院内经门诊或院内转科收治的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68例,经随机分组后,分别选取常规治疗及护理,常规治疗及护理联合生物治疗方案,分析治疗效果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该院院内经门诊收治或院内转科收治的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依照数字随机表法分组后,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42~76岁,年龄平均(62.28±7.13)岁;合并肝硬化者26例,门静脉高压8例。观察组,男23例,女11例;年龄40~77岁;合并肝硬化者24例,门静脉高压10例。对比组间一般资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40岁。②参考相关文献[3-4],符合肝癌及糖尿病诊断标准。③神志清楚,精神系统正常。④所有患者均为RFA方案治疗后。⑤无手术禁忌证。⑥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自愿参与,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排除标准:①神经症或精神疾病患者。②术前有癌痛者。③依从性较差,无法配合完成研究。④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⑤生存时间<3个月。

1.4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方案控制病情。观察组则采用常规治疗、护理联合生物治疗:①积极开展院内培训,提升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的识别及防控能力,待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并调整护理方案。②采取发放图文资料,播放视频等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并鼓励患者与其他患者交流,扩展人际交往圈。③嘱咐患者严格遵医嘱开展降糖治疗,不随意停药,不随意更改药物用法用量。④加强巡视,了解患者心理变化及负面情绪,鼓励其培养爱好,分散注意力,并安抚患者,做好倾听角色,鼓励其保持积极乐观情绪。⑤调整饮食,保证膳食平衡,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同时加强对血糖的监测,一旦发现任何异常,立即进行对症处理。⑥生物免疫治疗方案:制备自体DC-CIK细胞,制成细胞悬液,静脉回输至体内,每次回输细胞数量5×109/L,1次/周,4次/疗程,连续治疗3~6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①组间血糖指标水平差异,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检测FPG、2 hPG及HbA1c血糖指标,分析检测结果。②组间免疫功能比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检测CD3+、CD4+/CD8+、CD4+CD25+、CD16+CD56+水平,分析检测结果。

1.6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血糖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血糖指标水平与对照组间比较,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糖控制指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组间免疫功能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CD3+、CD4+/CD8+、CD4+CD25+、CD16+CD56+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8+、CD4+CD25+、CD16+CD56+水平与对照组及治疗前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肝癌在国内临床上发病率较高,而且合并糖尿病者也比较常见,目前多采取药物、射频消融术、放化疗等方案进行治疗。但若病情发展至晚期,手术难度较大,或因对放射线存在一定的抵抗性等情况的发生,导致部分患者治疗效果较差,故目前多建议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5]。而合并糖尿病的肝癌患者体内多存在一定的糖代谢紊乱,而因手术等治疗导致体内应激反应较高,增加了术后康复治疗难度[6]。生物疗法涉及治疗方案较多,比如该次研究纳入试验的DC-CIK细胞。DC-CIK可分为DC细胞及CIK细胞;其中,DC細胞属于递呈细胞,能够建立机体免疫应答,激活T细胞增殖;CIK则是一种T细胞,具有对肿瘤细胞发挥的溶解毒性,系单核细胞受到多种刺激后合成,因CIK细胞表面包含NK细胞、T细胞表面的标志物,使其具备NK细胞及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灭作用[7-8]。

猜你喜欢
肝癌糖尿病护理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microRNA在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