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边富民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关系及有机衔接路径研究

2020-06-15 06:34萧子扬
广西民族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民族政策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

【摘 要】尽管20年来我国兴边富民行动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经历了“初步探索”“正式提出”“发展完善”“全面实施”和“全新发展”等阶段,但是目前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的探讨较为缺乏,尚未有学者运用宏观视角對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关系及有机衔接路径加以探讨。事实上,二者有机衔接具有重要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而且还是迈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和补齐发展短板、坚持底线思维的必然选择。此外,二者在战略定位、时间节点、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基本原则等方面存在一种共通性、互构性的关系。因此,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我国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有机衔接。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兴边富民行动;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政策

【作 者】萧子扬,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193。

【中图分类号】C912.82;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0)02-0129-010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

“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更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1]10。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必须“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然而,目前我国深度贫困地区大多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于一体,面临着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滞后、社会发展动力不足等一系列社会问题。[2]截止2019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551万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居住在边疆民族地区,使得该地区的“脱贫致富”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实现乡村振兴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短板和薄弱环节。[3]1-8因此,为有效推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早在1999年国家民委就曾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倡议发起了“兴边富民行动”,旨在实现“振兴边境、富裕边民”的战略目标。此后,国务院也陆续出台了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对不同时期的主要目标进行了明确规定。其中,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边境地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为有效促进包括边疆民族地区在内的我国整个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4]25-26。可见,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大决策部署,为包括边疆民族地区等在内的我国贫困地区社会建设、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和行动方案,并在时间节点(2020年)、总体目标、主要内容和行动逻辑等方面存在高度契合。因此,探讨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及其衔接机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巩固兴边富民行动的实际成果、形成长效的边疆治理策略,也有助于完善乡村振兴战略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结合既有研究来看,我国有关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其一,在兴边富民行动方面,大部分学者侧重探讨兴边富民行动的现实意义、发展状况和绩效评估等内容。[5][6]同时,还有部分学者采取国际比较视角分析了中国和越南等国家兴边富民政策的差异,并提出了扇形支撑结构理论;[7][8]其二,在乡村振兴战略方面,葛笑如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主要涉及四大领域——乡村振兴理论精神的阐释、乡村振兴实践经验的总结、乡村振兴政策机制的完善和相关热点议题的探讨。[9]同时,叶敬忠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综合政策、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思路。其中,“主流政策派”侧重探讨“顶层设计”,“学界理论派”重点关注理论基础和发展模式,“基层实践派”则致力于探索“落地”机制;[10]其三,在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方面,目前有部分学者开始意识到边疆民族地区是实现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的关键,并尝试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对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主要困境和创新机制展开了研究。[11]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并有部分学者开始尝试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对兴边富民行动的创新路径进行了初步探讨,这为理解二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当然,也存在两方面的研究不足:其一,相较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高热度,兴边富民行动的研究热度则有待提高,缺少对20年来兴边富民行动的成就总结;其二,有关二者关系的研究力量较为薄弱,尚未有学者运用宏观视角对二者的内在逻辑关系及有机衔接路径加以探讨。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和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期,包括边疆民族地区等在内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摘帽”任务不仅成为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证“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因此,学术界需要进一步探讨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有机衔接路径。[12]

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以下问题:第一,20年来我国兴边富民行动取得了哪些成就?能够为完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哪些经验借鉴?第二,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何种内在契合?符合何种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第三,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路径包括哪些?应当重点关注哪些内容?

二、20年回眸:我国兴边富民行动的发展阶段和主要成就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及时吸收和借鉴历史经验是进一步创新我国乡村振兴模式和社会治理方法的重要途径。[13]正如周雪光所言,任何事物都有“源远流长的因果关系和深厚的历史根基,需要从中国历史过程中认识和解读中国国家治理的线索”[14]。可见,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对20年来我国兴边富民行动的发展阶段、主要成就进行系统梳理和全面总结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本文将我国兴边富民行动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具体如下:

第一,“初步探索”阶段(1978—199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愈发重视边疆建设问题,在1979年全国边防工作会议当中,由原国家计委牵头制定、出台了《边疆建设规划草案》,为兴边富民行动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依据。第二,“正式提出”阶段(1999—2000年)。在该阶段,兴边富民行动被正式提出,并由部门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性事件主要有:1999年1月,全国民委主任会议明确提出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并成立了“兴边富民行动领导小组”;1999年9月,江泽民、朱镕基等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继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为富民、兴边、强国、睦邻做出贡献,巩固祖国的万里边疆”;2000年1月,国家民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的意见》,对兴边富民行动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主要任务进行了明确说明。第三,“发展完善”阶段(2001—2006年)。该阶段主要从不同方面对兴边富民行动进行了完善,并结合基本国情编制了行动方案和发展规划。标志性事件主要有:2000年2月,国家民委召开了“兴边富民行动现场会暨东西合作项目交流会”,使得兴边富民行动从“广泛发动”阶段转向“重点突破”阶段;2002年8月,国家民委印发了《全国兴边富民行动规划纲要(2001—2010)》,并围绕交通运输、农业发展、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编制了专项行动规划。第四,“全面实施”阶段(2007—2017年)。该阶段主要结合我国不同发展时期制定了相应的行动规划,促使兴边富民行动得以全面落实。比如,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劃,并于2012年2月成立了“兴边富民行动协调小组”,旨在全面统筹兴边富民行动的各项推进工作。第五,“全新发展”阶段(2018年至今)。随着党的十九大召开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我国深度贫困地区的乡村振兴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政策的出台不仅有效助推了乡村振兴进程,也促使兴边富民行动获得了全新的发展契机。

同时,正如吕俊彪所言,作为一项旨在促进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伟大工程,兴边富民行动能够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繁荣民族文化,其中最显著的事实就是,“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边境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5]。可见,20年来我国兴边富民行动逐步从部门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成就。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比如,2017年边境地区的生产总值高达9130亿元,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和东中部地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918亿元、3420亿元、3792亿元和2541亿元,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第二,边民生活状况明显改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积极加强边境地区公共设施建设,共减少无电人口201万人、饮水不安全人口197万人、完成危房改造25.3万户家庭。同时,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的持续提高和城乡低保制度的全面建立,140个边境县中有一半以上达到了覆盖率100%,51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第三,民族团结和边防巩固工作迈上新台阶。目前我国已经累计创建4264个“爱民固边模范村”、2.2万个群防群治组织,使得民族团结的基础得以夯实。[16]第四,对外开放和睦邻友好的程度进一步增强。截止2016年底,我国陆地边境县口岸的数量达到121个,边民互市点数量增至556个,使得边境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第五,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等事业获得较为全面的发展。由于20年来持续对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等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国边境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在教育文化方面,现有6855所中小学校、206个文化馆、246个图书馆、764个艺术表演场所,有效提升了边境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文化条件。在医疗卫生方面,现有医院2401个、村卫生室10513个,使得边境地区医疗卫生水平得以提升。

综上所述,自兴边富民行动被提出以来,为有效实现“振兴边境、富裕边民”的战略目标,保证边疆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地区能够如期“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我国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下足了功夫,并在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的推动下,兴边富民行动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此外,不难发现,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相互构建的关系。一方面,由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兴边富民行动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从而进入“全新发展”的阶段;另一方面,兴边富民行动的长期实施和推进,促使边疆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得以有效缓解,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完善和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17]因此,需要进一步厘清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关系。

三、兴边富民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兴边富民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对我国社会主义本质曾作出高度科学的概括,要求我们不仅需要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需要明确“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过是一种手段,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束缚,使得我国贫富差距问题依然存在,甚至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导致“两极分化”问题依然有待解决,也使得“社会主义本质论”在新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基于此,我国先后出台了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旨在缩小城乡之间、东西之间的贫富差距,从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一方面,包括边疆民族地区等在内的深度贫困地区的“兴边富民”工程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为艰巨的任务。目前,我国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包括西藏等四省(区)藏区、南疆四地州、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等)绝大多数属于边疆民族地区,面临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等问题,因而政府基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于1999年发起了兴边富民行动,旨在促进边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以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旨在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把握和处理城乡贫富差距问题,从而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8]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果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四亿多人落下......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可见,二者均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

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并将其贯穿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当中,比如,毛泽东同志曾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是我们的出发点”。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其中,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先后实施就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一方面,为保障民族事务治理的民主化,必须高度重视边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主体地位的发挥,需要始终坚持以各族人民群众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事实上,兴边富民行动自提出以来就始终坚持“边民为本、改善民生”的基本原则,努力“解决好边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问题”,从而有效提升了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的主体性。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旨在激活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等工作进程当中的主体性,从而确保他们在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充分的主导权、参与权、表达权和消费权。[19]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脱贫攻坚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发挥好人民群众主动性”。可见,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坚持群众主体、依靠群众力量”的特点,旨在激活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不难发现,无论是兴边富民行动还是乡村振兴战略,都始终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注重激活参与主体的社会自觉和积极性,这也使得二者在基本立场、发展思想等方面存在高度的内在契合。

3.迈向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要求国家宏观政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尽量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上”。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呈现出相互衔接、相互统一的特点,即所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便是初步实现共同富裕之日”[20]。同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一个人掉队”,必须“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基于此,我国先后出台了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目的在于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要求,不断完善我国各类利益协调机制,从而有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一方面,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既是进一步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加快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客观要求。由于历史、地理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大量深度贫困村庄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聚集,面临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等问题,被认为是“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攻陷的贫困堡垒”。因此,为有效改善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兴边、强国、睦邻”目标,国家民委发起了兴边富民行动。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其历史必然性,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等目标所决定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可见,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积极践行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从而不断缩小城乡之间、民族之间的贫富差距。总之,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都旨在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因而二者存在高度的契合性。

4.补齐发展短板、坚持底线思维的必然选择

底线思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创新,最早由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初提出。他强调,“要善于運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因此,随着我国乡村振兴进程的不断推进,为使相应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必须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的指导,及时补齐发展短板(比如边疆民族地区的深度贫困问题),从而有效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其中,上述理念在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当中得到了较好体现,二者始终坚持在底线思维的指导下不断补齐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板。一方面,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拥有大量的深度贫困村庄,因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为薄弱的环节和最为重要的短板,这要求我们在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当注重对边疆民族地区予以政策倾斜,重点着手解决城乡之间、东西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而保证边疆民族地区能够在2020年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束缚,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和推进的过程中面临着“产业衰退”“基层治理薄弱”“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不良社会风气蔓延”等问题,因而需要及时补齐发展短板,精准破解乡村发展困境,从而促使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可见,补齐发展短板、坚持底线思维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在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当中均有体现,因而需要重点关注二者在行动策略、思维逻辑等方面的内在契合和现实关联。

(二)兴边富民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逻辑

结合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执行过程来看,二者在战略定位、时间节点、主要目标、重点内容和基本原则等方面存在高度的内在契合,表现为一种共通性和互构性的关系,即兴边富民行动为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也为兴边富民行动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和长效的内生动力。总之,二者在实践逻辑方面呈现出以下特点:

其一,在战略定位上存在高度契合。兴边富民行动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促使该地区“同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因而从部门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体现出了鲜明的战略定位。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被确定为“七大国家发展战略”之一,旨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而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可见,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均站位高远,旨在服务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因而在战略定位方面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

其二,在时间节点和主要目标上存在高度契合。自1999年我国兴边富民行动提出以来,其目标就确定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力争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因而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边境地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见,2020年是兴边富民行动的关键节点,是检验政策成效的重要年份。同时,结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来看,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也被划分为多个阶段,即“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不难发现,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在时间节点和主要目标等方面存在高度的内在契合,旨在2020年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从而有效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

其三,在重点内容(总要求)方面存在高度契合。结合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容来看,二者的总要求分别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和二十个字,即“富民、兴边、强国、睦邻”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可见,二者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保障社会民生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均致力于从不同领域、方面促使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以缩小城乡之间、东西之间的贫富差距。

其四,在基本原则方面存在高度契合。结合相关政策文件来看,兴边富民行动的基本原则是“边民为本,改善民生;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改革创新,活边富民;军民融合,共建共享;促进团结,固边睦邻”,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可见,二者都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都坚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地位,都强调要具有“突出发展重点、部分工作优先”的理念,因而使得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相互交叉、有机衔接的可能空间。

四、兴边富民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路径

(一)兴边富民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重点内容

其一,在“产业兴旺”方面,应当重点推广“产业扶贫”模式,在壮大边疆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形成全新的农业对外开放格局,这是实现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重要前提。“农业兴、百业旺,乡村才会有活力”,乡村振兴实际上离不开农村产业的支持和社会经济的繁荣,边疆民族地区更是如此,但由于长期受到自然环境、历史地理等现实性因素的影响和束缚,使得边疆民族地区仍然存在大量的深度贫困村庄,因而需要进一步推广“产业扶贫”模式,促使边疆民族地区构建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特色的农村产业体系。事实上,“产业扶贫”作为一种开放式扶贫方式,目前已经发展出了“农户自主发展+政府验收奖补”“企业开发资源+聘用农户务工”“农户参股入社+统一生产销售”“发展集体经济+农户共建共享”“搭建电商平台+产销精准对接”“订单培训+农户定向就业”等多元模式,在提高边疆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少数民族收入和巩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成果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21]因此,为使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在“产业兴旺”方面实现有机衔接,不仅需要注重边疆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培育,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充分挖掘能源、生物和文化等多方面的资源,从而打造具有高度民族特色的新型产业布局,实现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效提升,而且还需要注重發挥边疆民族地区与外国接壤的地缘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农产品的出口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从而有效实现“振兴边境、富裕边民”的目标。

其二,在“生态宜居”方面,应当充分发挥“优势治理”视角和“生态扶贫”模式的作用,及时激活边疆民族地区的生态资源优势,从而有效缓解深度贫困地区的发展困境,这是实现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关键路径。“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结合“优势治理”的理论视角来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国农村最大的发展优势和最为宝贵的财富,也是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而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而促使边疆民族地区形成一条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互利共赢的绿色脱贫道路。一方面,边疆民族地区拥有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需要充分挖掘自然资源的优势,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储备”,并不断加强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保证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实现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在推行“生态扶贫”模式时,应当注重边疆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要尊重民族文化习惯,在制定政策和方案时需要广泛征求各民族人民的意见,从而避免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实施过程当中出现一些不适应情况。

其三,在“乡风文明”方面,要充分发挥“文化扶贫”模式的作用,注重民族特色与区域特色、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的有机融合,这是实现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重要方法。“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现代化村庄最为核心的标志就是具有较高的文明程度,能够在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的同时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提高农民的整体精神面貌。因此,为促使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在“乡风文明”方面有机衔接,不仅需要加大边疆民族地区“文化扶贫”的力度,坚持“脱贫攻坚重在精神脱贫”的基本理念,尝试从根本层面激活边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在乡村振兴进程当中的主体性,而且需要进一步继承、弘扬和创新边疆民族地区所特有的村寨文化、民族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保护民族村寨......要支持农村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因此,需要注重激活民族文化传统,促使边疆民族地区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从而推动“文化强边”政策的不断发展,以促进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文化的繁荣发展。[22]

其四,在“治理有效”方面,应当注重我国边疆民族地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箱式治理”模式的发展,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而提高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水平,这是实现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重要基础。“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因而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其中,边疆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问题愈发成为影响我国农村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的关键因素,因而需要进一步探讨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在“治理有效”方面的有机衔接路径。因此,既需要对乡村振兴战略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在逻辑关系加以梳理,从而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以完善和创新,也需要重视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推进和少数民族人才队伍的建设,扎实推进“三治融合”的“箱式治理”道路,从而促使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水平得以有效提升。[23]

其五,在“生活富裕”方面,应当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扶持力度,積极倡导“短板治理”的发展模式,不断完善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弥补相应的不足,这是促使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核心举措。“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需要不断“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及时关注边疆民族地区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具体而言,一方面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深度贫困问题,及时补足短板,从而避免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水平滞后于全国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应当转变脱贫攻坚的方式,从“绝对贫困治理”向“相对贫困治理”转变,从“精准脱贫”向“精准防贫”转变,并采取多元路径提升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4]

(二)兴边富民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可行路径

1.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精准思维等科学思维

乡村振兴战略既是一个系统化工程,也是精细化工程,更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因而需要始终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精准思维的指导。同时,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依赖于上述思想的指导,因此,需要通过坚持上述科学思维来促使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其一,从系统思维视角来看,乡村振兴不仅意味着要促使乡村产业、文化、社会和治理等方面的全面改善和振兴,也意味着要实现东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等不同区域的振兴和发展,唯有如此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振兴,因而需要将边疆民族地区“振兴边境、富裕边民”的目标纳入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个系统当中;其二,从底线思维视角来看,当前我国边疆民族地区面临着诸多社会问题和“底线冲击”,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兴边富民”“脱贫摘帽”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底线和关键短板;其三,从精准思维视角来看,由于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在资源禀赋、文化环境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更应当注意这一问题,因而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过程当中不能采取模板化的措施加以推进,应当结合边疆民族地区的特点采取因地制宜的精准化策略,从而有效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完善和发展。综上所述,为促使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有机衔接,必须进一步转变思维观念,始终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精准思维等科学理念的指导,从而促使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逐步实现“振兴边境、富裕边民”的战略目标。[25]

2.积极推动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民族区域自治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因而可以认为,联系是普遍的”。事实上,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看,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过程,二者不仅受到彼此之间的影响、作用,而且还受到其他外在的社会政策、社会制度、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当属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因而需要积极推动上述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从而促使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其一,应当积极促使西部大开发形成“大保护、大开发、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即以“大保护”为前提、以“大开发”为手段、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积极推动西部欠发达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后发赶超目标的实现;其二,边疆民族地区应当及时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积极融入到“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全过程当中。事实上,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不仅开辟了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也为边疆民族地区打开了战略空间和带来了诸多利好。因此,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兴边富民行动的发展,从而壮大和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其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和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主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支柱,对于民族工作、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等而言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因此,在推进兴边富民行动、西部大开发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时,应当始终将民族自治地区作为重点对象,不断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从而形成各民族、各地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

3.积极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扶贫”格局

“大扶贫”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我国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重要要求,是指导我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的重要法宝。他强调,“脱贫攻坚,各方参与是合力。必须坚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可见,积极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扶贫”格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方法,不仅对于脱贫攻坚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而且对于我国兴边富民行动、西部大开发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的发展和完善而言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因此,应当采取“大扶贫”格局来促使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其一,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当中,应当注重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积极采取政策宣传、文化下乡、农业技术推广等举措来推进扶贫工作,从而有效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自我脱贫、自力更生的能力;其二,应当积极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边疆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当中,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等力量的引导示范作用,从而有效激活边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主体性;其三,应当注重“全科治理”和“箱式扶贫”等模式在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等过程当中的运用,要将文化扶贫、科技扶贫、生态扶贫等方面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基于多维度视角、采取多维度策略有效助推边疆民族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得以进一步发展,并实现“振兴边境、富裕边民”的战略目标。

结论与讨论

“如何抓住机遇,在兴边富民行动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边境地区面临的一项重大实践课题”。正如有学者强调的那样,应当重视对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关系的研究,促使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有机衔接,这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应当重点扩展的内容。总之,本文认为全面梳理、探讨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有机衔接路径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因而创新性地基于宏观理论视角对二者的关系及其衔接机制等内容展开了分析和探讨。研究表明:第一,20年来,我国兴边富民行动主要经历了“初步探索”“正式提出”“发展完善”“全面实施”和“全新发展”等阶段,并取得了一些引人瞩目的成就。第二,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理论逻辑有四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體现”“迈向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补齐发展短板、坚持底线思维的必然选择”。第三,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逻辑主要体现在战略定位、时间节点、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基本原则等方面,存在一种共通性、互构性的关系。第四,为促使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更为有效地衔接,必须坚持底线思维、系统思维、精准思维等科学思维,必须促使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民族区域自治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必须积极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扶贫”格局。

当然,本文也留下了一些问题,有待下一步的深入探讨。第一,还没有阐明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事实上,尽管当前我国在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在体制、机制等方面仍然面临众多障碍,因而需要对相应困难和挑战加以探讨;第二,还没有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纳入到本文的探讨范围当中,导致有关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关系等方面的论述不够充分。由于兴边富民行动主张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予以较大的政策倾斜,旨在解决目前我国深度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所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但是随着“后脱贫时代”的到来,主要矛盾从“绝对贫困的治理”转向了“相对贫困的治理”,因而使得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以往那种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倾斜是否延续,或者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修改?这些都是下一步需要回答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2] 孙志香.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具有重要意义[N].中国民族报,2019-08-27.

[3]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 韩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十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 张英,龙安娜,冯莉.二十年兴边富民政策与实践的研究与展望[J].广西民族研究,2019(1).

[6] 唐勇,雷明光.刍议依法“兴边富民”——以桂滇等地边境调查为基础[J].广西民族研究,2014(2).

[7] 张嘉斐,李俊杰.中越兴边富民政策比较研究——以龙州、东兴两地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8] 王文长,盛叶.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的扇形支撑结构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9] 葛笑如,刘硕.十九大以来的乡村振兴研究文献综述[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10] 叶敬忠,张明皓,豆书龙.乡村振兴:谁在谈,谈什么?[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11] 郭纹廷.乡村振兴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路径优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

[12] 庄天慧,孙锦杨,杨浩.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及有机衔接路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12).

[13] 萧子扬,刘清斌,桑萌.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何以可能和何以可为?[J].农林经济管学报,2019(2).

[14] 周雪光.寻找中国国家治理的历史线索[J].中国社会科学,2019(1).

[15] 吕俊彪,赵业.“文化兴边”:兴边富民行动的另类选择[J].广西民族研究,2019(1).

[16] 国家民委.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边境地区全面小康迈上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兴边富民行动实施进展[EB/OL].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181130620-1.htm.

[17] 汪三贵,冯紫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逻辑关系、内涵与重点内容[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

[18] 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J].求是,2019(11).

[19] 王春光.关于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问题的思考[J].社会发展研究,2018(1).

[20] 王国华,朱代琼.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形成的影响要素及其耦合逻辑——基于多源流理论分析[J].管理学刊,2018(6).

[21] 李俊杰,吴宜财.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经验教训及发展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

[22] 李忠斌,单铁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的文化扶贫:价值、机制与路径选择[J].广西民族研究,2017(5).

[23] 管前程.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村庄治理的发展走向[J].贵州民族研究,2019(2).

猜你喜欢
民族政策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在云南地区的实践效应
斯大林的民族理论
漫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实施难及整改措施
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小学有效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