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19.12~2020.1)

2020-06-15 06:34塔娜
广西民族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学报哲学

塔娜

一、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研究

城市民族关系与少数民族公民参与内在关联的实证分析:以呼和浩特市为研究重点/红梅//黑龙江民族丛刊,-2019,(3).15~21

从“传统共和模式”、“反歧视”到“共和模式的当代重构”:论法国少数族裔一体化政策/彭谦,程志浩//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39~50

“福边利民”:民国时期云南垦务行政与边疆治理研究/罗群,童巍雄//思想战线,-2019,(6).109~120

国家认同视阈下的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问题/吴玉军,和谐//贵州民族研究,-2019,(9).40~45

后冷战时期族群冲突国际干预的环境条件、行为主体与行动目标/王剑峰//世界民族,-2019,(6).24~38

基于三个认知维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建构/于衍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2).16~23

记忆、认同与共生:兼论“爱国汞”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逻辑/龙金菊,高鹏怀//广西民族研究,-2019,(6).22~29

离散与回归边民的国籍问题:以近代以来的中国边境地区为例/侯曙光,罗柳宁//广西民族研究,-2019,(6).65~74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民族团结/马跃,金炳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5~11

民族地区基层干部队伍的结构、发展与态度/张少春//黑龙江民族丛刊,-2019,(3).28~36

民族心态秩序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路径/龙金菊,高鹏怀//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2).9~15

清朝前期的“中国”认同:从“中国”的内涵展开分析/李克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2).1~8

少数人权利保护:联合国视域中的民族事务定位及其作为/严庆,于浩宇,谭野//贵州民族研究,-2019,(10).2~10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高鹏怀,张奇,郭嘉伟//黑龙江民族丛刊,-2019,(3).1~6

危机与生机:俄联邦反对民族分裂的风霜之路/乌小花,乔智敏//世界民族,-2019,(6).13~23

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崔晓琰,扎西//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5~12

新时代民族工作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王延中,章昌平//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5~27

“直过民族”跨越发展的基诺族模式与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董学荣//云南社会科学,-2019,(5).126~134

中国跨国油气管道边境地区的民族关系与边疆安全研究:以中缅油气管道为例/代启福//世界民族,-2019,(6). 39~5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意义与铸牢策略/高承海//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2). 24~30

中华民族话语能力构建的价值原则与实践策略/蔡卫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 27~3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基础、文化基石和精神家园探析/李贽//黑龙江民族丛刊,-2019,(3).7~1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需拓展的三个维度/雷振扬//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1~6

二、理论研究

参与及融合:乡村振兴整合层次研究/刘华芹//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34~40

城市民族事务政府治理的理念变革与机制创新/朱军//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15~20

从民族精神的民族到国家公民的民族:哈贝马斯重构民族概念的哲学逻辑/王进//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21~24

感觉、文化与族群边界:感官人类学的视角/巫达//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1).7~13

国家建构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基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中国话语的理论分析/马俊毅//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28~38

何以为邊:边疆思想史的语境、议题与实践路径/袁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1~7

跨国主义、华人移民和国家:南海华人网络视野下的跨国主义研究反思/余昕//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1~18

历史、当下与未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向度/平维彬//贵州民族研究,-2019,(9).13~20

《林泉高致》符号现象学模式新探/汤黎,彭佳//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13~118

马克思恩格斯民族交往理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转向/张晨瑶,薛忠义,朱颜//广西民族研究,-2019,(6).1~8

民族地区美好生活建设的内涵、理念与路径/乔巴生//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3~21

民族志叙事与跨文化比较:《经堂与市场之间》学术范式思考/唐仲山//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72~75

人类学研究的效应政治:论“民族”的现实主义视角/刘珩//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1).1~6

人类学中国研究领域发展的亲历见证:回顾我的学术生涯/孔迈隆,江雯娟,龙宇晓//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2~11

人类学电影和学术专著如何互释?——以《金翼山谷的冬至》和《银翅》为例/庄孔韶//广西民族研究,-2019,(6).43~49

他山之石或可攻玉:当影视人类学遇见新媒体/龚诗尧,陈刚//广西民族研究,-2019,(6).50~57

土家族传统经济伦理的当代传承/陈永典//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98~10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基本内涵/裴圣愚,余扬//广西民族研究,-2019,(6).16~21

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发展的新机遇/赵新国,金炳镐//广西民族研究,-2019,(6).9~15

三、社會、文化及其变迁

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创新研究:以新疆为例/李培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38~45

边疆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文化戍边方略/方盛举//思想战线,-2019,(6).101~108

“场圈”与文化认同:凯里苗族生肖场研究/龚露,张诗亚//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62~72

称谓与实践:在全球比较视野下理解欧洲亲属关系/李峻石,贺培伦,吴秀杰//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36~51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突出问题及对策:以湖北省10个城市为例/彭建军,刘荣//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31~37

城市政体理论视阈下澳洲华人对城市公共事务的参与/赵昌//世界民族,-2019,(6).73~81

敕勒川文化形成的地域基础和民族交融因素/李慧茹//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37~42

村落边界、移居者与共同体的重塑:对广东新兴县水湄村的人类学考察/区锦联,刘娑//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77~83

地理意象的本位与出位之思:土家族史诗《摆手歌》与《梯玛歌》研究/李志艳,陈建伟//贵州民族研究,-2019,(9).70~75

电商发展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以山东曹县为例/郭红东,刘晔虹,龚瑶莹,曲江//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49~55

电商经济的时间制度与观念:以淘宝、天猫等阿里巴巴平台卖家为中心的讨论/钱霖亮//思想战线,-2019,(6).32~40

侗族传统仪式流变中的乡土承载: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七团村“拉牛上树”仪式考察/李天雪,唐织辉,曹庆//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9,(6).504~508

东部城市民族团结工作现状及机制创新研究/张俊明,刘有安//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9~24

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倪卓//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9,(6).498~503

二战期间马来亚印度人民族主义运动评析/罗圣荣,安东程//世界民族,-2019,(6).64~72

赋权、约束与身份构建:新时代城市微治理的逻辑/张丙宣//云南社会科学,-2019,(5).86~93

改造“坐月子”:传统、科学与市场的角力/戴望云//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93~100

哈尼族的生计转型与文化融合发展:以橡胶种植三村为例/张雨龙//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41~48

海南岛黎族“中心型”家屋社会结构研究:以海南昌江王下乡杞黎为例/谷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1).20~26

海南民间汉、黎、苗族抄刻文献整理及价值/冯青//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39~43

合浦永安古城海洋文化遗存多元构成及利用研究/侯艳//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71~76

湖北省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结构变化及特征:基于最近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李吉和,周红英//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25~30

疾病的文化建构:藏族社会麻风病患的医学人类学研究/岳小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32~37

间断平衡理论视角下70年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变迁分析/龙立军//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22~31

节日传播与文化景观:媒介与逻辑/刘弋枫,刘广宇//贵州民族研究,-2019,(10).89~93

京族哈节中的性别分工与性别关系:基于山心村哈节的参与式观察/郭仙芝//广西民族研究,-2019,(6).83~92

劳动力转移与居民收入:来自五指山市的调查研究/薛品//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44~60

礼物范式下的藏族插箭仪式解析:以青海省循化县道帏藏族插箭仪式为例/看本加,扎西卓玛//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76~81

历史文化遗产与特色小镇的内源型发展:以新古典“结构-功能论”为分析框架/李宇军,张继焦//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44~49

凉山彝族文化消费的区域特征研究/郝彧,刘立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1).42~48

民族旅游村落景观化过程研究/陈景,孙九霞//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22~30

民族旅游开发对乡村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以川、滇交界处的泸沽湖景区为例/张敏敏,傅新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31~38

民族文化产业“富饶型贫困”的生成及其突破:基于定性比较分析的解释/李少惠,赵军义//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56~63

南方少数民族节日“交换”现象研究:以湘西地区靛房镇为例/岳小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1).14~19

南湾:多族群聚居地的生境、历史和港湾发展/刘莉//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84~90

区域检视与调处:欧安组织工作机制中的民族事务治理模式:基于对少数民族问题高级专员制度的分析/梅丽,刘赫,严庆//贵州民族研究,-2019,(10).11~19

人类学家的“应许之地”:西伯利亚南部的阿尔泰共和国/阮氏芳簪//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9~25

人生礼仪中的麻与摩梭社会结构:基于云南瓦村的调查/张廷刚//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30~36

山地文明的生态智慧与中国范式:以贵州“六山六水”为考察对象/赵巧艳,闫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51~61

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杨利慧//民俗研究,-2020,(1).5~12

社会认知与性别研究:以滇川边境的摩梭人为案例/许雪莲//贵州民族研究,-2019,(9).46~51

实践困境、国际经验与新文化保守主义的行动哲学:关于乡村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康丽//民俗研究,-2020,(1).13~18

推动民族文化发展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双向互动的路径选择/凌经球//广西民族研究,-2019,(6).30~35

文化自信视域下新时代少数民族青少年文化认同的生成研究/张海洋//广西民族研究,-2019,(6).36~42

文化尊重与支系尊严:基于中缅边境景颇族波拉支系语言生命力的研究/高志英,李丽平//思想战线,-2019,(6).20~31

我国民族地区旅游推广PPP模式的研究:基于12个国家级PPP示范项目的分析/吉富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16~21

现代设计嵌入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发展的多维思考/吴宁//贵州民族研究,-2019,(9).101~105

乡村振兴下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创新的目标模式及实现路径/王猛//广西民族研究,-2019,(6).75~82

鄉村社会生活逻辑与价值:基于一个侗族传统村落民居变迁的观察/杨筑慧,李婉妍//广西民族研究,-2019,(6).58~64

乡村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以傩雕工艺为例/黄朝斌,顾琛//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50~54

新时代民族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以国家民委所属高校为例/段超,李秀林//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38~43

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戎巴”的生计方式及其变迁/王霞//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91~96

“彝制”与“汉制”:水西彝族地方政权的内地化发展/张新民//贵州民族研究,-2019,(10).70~82

游牧文明视域下蒙古族服饰的重复审美意识/苏日娜,李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1).27~32

越南入境女性散工汉语习得过程的人类学研究:以云南河口为个案/陈民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77~83

裕固族口头文学虚拟交互保护模式探析/陈鸿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64~70

政治史视野下民国边政研究的几点认识/段金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8~15

政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爱川纪子,唐璐璐//民俗研究,-2020,(1).30~36

制造成瘾: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人类学考察/姬广绪//思想战线,-2019,(6).41~49

遭遇理性的牛:关于红河哈尼梯田景观遗产的思考/马翀炜,孙东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1).33~41

藏区天葬仪式文化根源探析:兼论汉藏“彼岸”共融研究/吴秋林//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1).49~57

藏族传统艺术美学的视觉技艺形态与规则程式/意娜//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9,(6).48~57

四、研究动态、综述与书评

21世纪前2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理念、实践与经验/安学斌//民俗研究,-2020,(1).19~29

近10年国外民族歧视研究论著分析:基于2008-2018年WOS论文的分析/钟源,李吉和//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232~240

基于文本讨论的澳大利亚土著政策研究评析/刘泓,于潇//世界民族,-2019,(6).51~63

近三十年回汉民族团结研究回顾与展望/李延睿,李燕妮//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25~29

流动、跨界与“民族社会学”研究新趋向/朴光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73~80

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人口流动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赵罗英//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9,(6).58~63

民族研究认识论转向与民族学知识体系重构/何明//思想战线,-2019,(6).1~8

深耕瓯骆文化,共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读覃彩銮研究员新作《壮族简史》/李斯颖//广西民族研究,-2019,(6).170~173

首届全国世界民族研究中青年学者论坛综述/石茂明//世界民族,-2019,(6).106~108

物的流动与区域叙事: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西南研究/尹建东,刘薇薇//思想戰线,-2019,(6).58~68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基于《贵州民族研究》(1979-2019年)发文的知识图谱分析/于漪,吴俊芳,张芸//贵州民族研究,-2019,(9).163~170

乡村振兴与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新议题/曹晗//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8~26

新中国70年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周竞红//贵州民族研究,-2019,(9).1~12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西南民族研究学术研讨暨《贵州民族研究》创刊40周年办刊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综述/周真刚,陆刚,熊晶洁//贵州民族研究,-2019,(9).180~188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发展/金炳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5~14

新中国民族区域法治运行轨迹与基本经验/戴小明,冉艳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7~14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宗教热点问题研究/郑筱筠//思想战线,-2019,(6).9~19

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周大鸣//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2~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民族交融发展的主要成就/宁亚芳//云南社会科学,-2019,(5).116~125

〔责任编辑:陆 露〕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学报哲学
Education with a Heart that Embraces the World, from the Fertile Cultural Land of the “Eternal City”
Analysis of Characters Shaping in Ring Lardner’s Haircut
Analysis of I Heard the Owl Call My Name from an Intercultural View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论学报的发行管理创新
社会科学总论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再添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