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本贯通模式下学生培养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

2020-06-15 06:55刘伟刘安洁陈嵩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质量评价课程设置培养模式

刘伟?刘安洁?陈嵩

摘 要 自2014年上海市开始实施职业教育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试点以来,首批试点学生已于2017年秋季进入本科院校学习。总结与反思这批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培养方式特点及综合素质水平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试点培养模式。基于中本贯通培养模式下学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例,对比分析中本贯通班的课程设置和学生成绩。发现其课程重视德育、注重专业基础知识拓展,并能根据不同教学对象调整培养重点及深度,与相同专业的普通本科培养模式相比更能呼应生源特点。但过程中仍存在课程设置不连贯、考评侧重点不明显、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亟待通过完善课程衔接性、建立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课程内容针对性等措施予以改进。

关键词 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质量评价;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12-0050-07

自2014年9月起,上海市5所职业学校开始试点“职业教育中本贯通培养模式”(以下简称“中本贯通”), 其中3所中等职业学校与2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接。具体是: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对口上海应用技術大学(以下简称“应技大”)相应专业;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的机械工程(数控技术)专业对口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以下简称“二工大”)相应专业[1]。从2017年9月起,这批中本贯通学生经过3年的中职学习已顺利进入两所本科院校,本文采集了前三学期(2017下半年、2018全年)所有课程的学业成绩,并与同专业非贯通培养模式下的平行班(分为“普通班”与“卓越班”)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已设计的贯通培养模式下学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5个方面分析总结两所本科院校课程开设的特点,分析其存在问题,进而提出相应建议。

一、指标体系构建

(一)制定依据

一是政策文件。教育政策文件是国家或地方层面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质量标准而制定的权威化行动原则,具有指导各校教学质量评估和规范教学评价活动的作用。职业教育水平评估的相关文件提出,在评价职业教育学生质量时,要从职业能力、必备知识、基本素质3方面来考虑,在具体考核学生时,要采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2][3]。而传统的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主,同时也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对技能考核的要求还未凸显[4]。中本贯通培养模式作为高层次职业教育的延伸,是一种新型的本科教育模式,在招收和评价学生时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素质水平,还需要突出职业能力的评价。

二是职业带理论。职业带理论是关于职业领域内各工程技术人员规格特点、动态演变及相应教育等关系的人才结构理论[5]。该理论阐述了技工、技术员、工程师在知识和技能水平上的区别与联系:技工能熟悉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能较快地处理常见的技术问题;技术员在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能更深入地掌握技术理论知识,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工程师则更强调具备技术设计原理,具有设计和创新能力,他们是促进技术技能发展的支柱型人才。中本贯通学生的专业成长路径基本符合技工、技术员、工程师的发展模式,经过中职阶段的学习,学生基本能达到技工的标准,进入本科阶段后逐渐向技术员和工程师的身份转变。因此,在评价学生时应根据技术人才成长的特点,在不同阶段合理调整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内容与比重。

三是人才培养方案。中本贯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总体参照标准,包括学生培养目标、应该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及适应的工作岗位、主干学科和课程等内容,它对每个专业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要达到的要求都做了详细规定。如应技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中包含“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工程与工艺方面的应用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等要求[6],在课程安排上该校也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展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各项标准是学生的发展目标,也是设计学生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四是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7]。主要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外语应用、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创新等8项职业社会能力和职业方法能力[8]。基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各中本贯通学校已将职业核心能力单独列为学生的发展目标,如二工大将“数理知识及应用能力”“外语读写与交流能力”“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标准列入学生的培养方案并严格执行。在设计中本贯通学生质量评价体系时,凸显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是合理且必要的。

(二)制定原则

一是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力求评价指标能在最大程度上客观、准确地衡量出中本贯通培养模式下的学生质量水平,因此,需要运用文献研究、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等方法,全方位保证设计过程的严谨性,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多角度保证评价指标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是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要求指标设计时要以政府对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为落脚点:“要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以职业核心资格标准为纽带,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9]。目的是设计出一套与中本贯通学生培养目标相一致的体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效果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及时调整教学和学习状态,为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发挥导向作用。

三是应用性原则。即指标设计和内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及适用性。在指标设计上,层级分明、相互独立,各指标之间不存在交叉和重复,易于评价;在指标内容上能根据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合理突出技能优势,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与全面发展。

四是激励性原则。激励性是教学评价的其中一个功能,合理运用评价工具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由于中本贯通培养的学生在中职阶段已进行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他们进入本科院校时已有较好的专业知识能力基础。评价这类学生时可以重点关注他们的专业动手能力和技能优势,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指标内容

根据上述依据和原则,我们确定一级指标包括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确定了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具体见表1。

二、实证分析

根据以上中本贯通学生质量评价指标,我们在对比应技大和二工大两校相关学生的成绩后,归纳出目前中本贯通专业课程开设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如何提高学生质量提出相应建议。

(一)主要特点

1.凸显“立德树人”

以德育课程为例,两校在德育课程设置上均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课程,把立德树人放在突出位置。根据学校课程的整体安排,两校前3学期的德育课程内容有所不同:应技大另设有“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军训”课程,二工大开设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但两所学校都通过开展德育课程教学,有目的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德育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在内化道德原则和规范学生行为方面的作用。

从德育课程成绩上看,贯通班在各门德育课程成绩上和平行班基本持平,在总分上与平行班也无较大差距。如:应技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二工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Ⅰ”等课程,平行班和贯通班成绩大体相当,都在80分以上。两校能较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生德育上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具体见表2。

2.依据不同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有所侧重

两校贯通班的培养目标依据其各自专业的具体情况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其中应技大比较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养成,而二工大强调培养学生符合岗位要求的知识性能力和技能性能力,为此两校在前三学期的课程设置侧重有所不同。

应技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知识、能力课程以及综合素质活动上表现充分。在基础知识课程设置上,应技大在第二、三学期即设置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和方向,提前认识当前职业发展动向,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养成提供必不可少的背景知识。在专业课方面,开设多达8门的专业基础能力课程,包括“工程实训”“仪器分析实验”、3门化学实验课程和2门物理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程与所学专业密切结合,充分体现了应技大对提升学生实操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为了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技大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文体、实践和学术科研等综合性活动,基于学生已掌握的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参加岗位实践和实训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在实操中强化理论、掌握技能,提升自身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成为兼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工大注重培养贯通班学生的知识性能力和技能性能力,重视通识性知识和专业知识课程的设置。在基础知识课程方面,开设了德育、理科、英语等课程,其中,理科课程设置呈现出注重内容细分、注意课程递进的特点,例如:高等数学课程注重课程细分,开设“微积分A1”“微积分A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课程,细致的课程分类为学生后期专业知识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数理基础。以上特点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理科知识学习的充分重视、对学生知识性能力的科学培养。在专业知识课程方面,开设“现代工程制图”“机械原理及机构创新设计(机械原理)”“数控系统与原理”等5门专业课,和平行班相比,貫通班多开设了3门专业课,该校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性能力养成上对贯通班学生予以更多的重视、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上专业课程具有知识性强和技能性突出的特点,为学生后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奠定基础,为提高学生的知识性、技能性能力夯实根基。

3.专业课程设置上注重基础知识的拓展

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由于贯通班和平行班的培养目的不同,两校在贯通班和平行班的课程开设特点上存在差异,平行班更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贯通班更注重夯实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拓深基础知识、拓广专业知识涉及面、加深课程综合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特点。

以应技大为例,在专业知识课程上,平行班开设有“机械制图基础”“程序设计基础C”“大学物理A2”等课程,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而贯通班设置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1”课程,与专业结合程度高,在综合程度上也高于平行班开设的“无机化学B”“有机化学C1”系列课程,贯通班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拓深。“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强调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细化,对基础知识的拓广,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具有更加全面的视角。在专业能力课程上,平行班开设了“化工过程设计1”“有机化学实验B”“无机化学实验”等课程,重视强化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等基础性强且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而贯通班设置了“化学实验A”“化学实验B”和“综合化学实验A1”等课程,在专业能力上注重实验操作的综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再以二工大为例,在专业课程上,平行班开设“现代工程制图”“工程力学I(理论力学)”课程,重视专业基础的学习;而贯通班在此基础上继续教授“机械原理及机构创新设计(机械原理)”“工程力学II”和“数控系统与原理”课程,增设的课程体现学校重视贯通班基础知识的进一步拓深拓广,以及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细化。

从考试成绩看,两校贯通班的专业课程学习成绩高于平行班,例如:应技大在贯通班和平行班共同开设的专业课中,“工程实训”“大学物理实验1”和“大学物理实验2”3门课的成绩均高于平行班;二工大贯通班和平行班在共同开设的两门专业课中,“现代工程制图”和“工程力学I(理论力学)”课程的成绩表现均好于平行班,因此,依据贯通班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加强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有效提高贯通班学生的培养质量,具体见表3。

4.在同一课程设置上,依据不同专业的要求确定重点

两校在同一课程设置上,其课程侧重点由于专业要求的不同而作出区分。以计算机课程为例,学生所学专业今后对口的就业岗位与计算机行业的密切程度越高,岗位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要求相应越高,因此,两校均根据学生发展需求有重点地设置课程内容。

2.依據不同培养目标确定考核评价体系

平行班侧重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和延伸拓展,贯通班着重强调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为了实现平行班和贯通班培养目标,不仅要开设侧重点不同的课程,而且要在其开设的相同课程的学习考核过程中有所侧重,尤其在专业课上这一区分是很有必要的。培养目标的不同对学生质量的考核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考核形式多元化,考核学生能力表现不能仅局限在试卷作答上,既要出“知识考卷”,通过试卷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出“实践考卷”,充分将实践因素融入考核中,考核学生在实践操作上的表现。第二,考核内容有所侧重,贯通班和平行班要立足培养目标确定考核内容的重点。例如:贯通班应注重考核实践实操能力的掌握,应适度提高贯通班实践性课程成绩的权重;平行班应重视考核理论知识的理解,相应提高理论性课程成绩的权重。第三,评价方式多样化,为了整体评价学生的课程表现,除了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单一性的结果评价,在评估学生质量时也要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并及时予以反馈和评价,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纳入评价体系。

3.课程内容提高针对性

针对应技大平行班和贯通班学生能力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两校要根据学生的弱项能力设计更具针对性的课程内容,补足学生短板,弥补学生欠缺的能力。从贯通班来看,该校第一学期对贯通班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开设数量低于平行班,因此,学校应充分结合学生基础较弱的实际情况,更加重视贯通班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前期课程设置上贯通班需合理增加基础知识课程的数量和内容,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弥补学生知识上的短板,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为后期进一步提高职业核心能力做好铺垫。从平行班来看,该校要针对学生实践能力不够的问题开设相应的补充性课程,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平行班实践实操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6]朱晓佳,陈嵩,占小梅.上海市首批中职—应用本科贯通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6(7):36-40.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EB/OL].(2004-06-30)[2020-01-20].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42/200409/1182.html.

[3]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4-09-04)[2020-02-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04/content_9065.htm.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0-02-15].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5]贺新.职业带理论视角下高职专科与应用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7(2):80-83.

[7]许译心,沈亚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普职融通的困境与破解[J].教育与职业,2015(10):9-13.

[8]服务就业,促进教改,助力成功——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项目简介[EB/OL].(2017-03)[2020-02-10].http://www.hxnl.cn/cms/18-cl-6-236.htm.

[9]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1-09-20)[2020-02-15].http://www.gov.cn/zwgk/2011-09/20/content_1951624.htm.

[10]刘安洁,陈嵩.贯通培养模式下学生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8(6):36-41.

Abstract  Since Shanghai began to implement the pilot model of continuity train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2014, the first batch of pilot students has enter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n the fall of 2017. To summarize and reflect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ivation methods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level of these students in the undergraduate stage is conducive to further promoting and perfecting the pilot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the student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under the model of connection betwee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undergraduate-level higher education,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ere taken as examples to carry out contrastive analysis about the course setting and student achievements of continuity training classes. It is found that its curricula emphasize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expansion of professional basic knowledge, and can adjust the training focus and depth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eaching objects. Compared with the ordinary undergraduate training model of the same major, it can better correspo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 sourc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in the course, such as inconsistent curriculum setting, unclear assessment focus, and imbalanc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It is urgent to improve the course cohesion, establish a supporting assessment system, and improve the pertinence of course content.

Key words  connection betwee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undergraduate higher education; training mode; quality evaluation; curriculum setting

Author  Liu Wei, postgraduate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Liu Anjie, postgraduate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Chen Song, Shanghai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猜你喜欢
质量评价课程设置培养模式
BP神经网络在软件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
“中职+应用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