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低年段具体高效的课外阅读积累与运用策略研究

2020-06-15 16:06梁秀媚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58期

梁秀媚

[摘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全科阅读中开阔阅读的视野,学生爱读书,多读书,多积累。选编晨诵校本教材,积累从一天黎明开始,积累从基础年级开始。结合不同年段的课内积累与运用的训练目标,指导学生有目的地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积累与运用,让学生的积累有方向有目标,循序渐进形成能力。上好阅读的“一书三课型”,在积累方面做到自主和目标双向指引。教师灵活设计运用积累语言的形式,在各种点评中激励学生大胆运用积累语言,创设展示积累运用成果的平台,让学生走上愉快的阅读大道。

[关键词]选好书;晨诵积累;目标积累;运用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文字阅读在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认识世界和自我、发展情感和思维、得到审美体验和享受等方面的功能,是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好书,积累和运用课外阅读所得的知识和语言。”

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说过:“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学语文是‘无序的,就是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记住一个字,明天学会一个词,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这个工具就拥有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由此可见,学生学会在课外阅读中进行有效的积累和运用对学好语文十分重要。本文主要对小学中低年段如何开展高效的课外阅读积累与运用的背景、具体实践策略进行探讨和阐述。

一、背景分析

自课程教育改革,从国家、教育部门、学校、家庭等层面,都非常重视让学生多看课外书,阅读的价值日显重要。但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看了不少课外书,但写作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并没有很大的提高。原因何在?通过问卷、访谈教师、学生和家长了解到以下几点原因:

1.缺乏优质书籍资源的指引,学生读不到好书,阅读量不大;

2.将阅读功利化,缺少广泛、多样的阅读,阅读视野窄小;

3.缺乏对学生课外阅读积累和运用的阶段性、目标性指引,学生找不准积累目标,不会运用积累成果;

4.缺乏展示和评价学生课外阅读积累运用成果的平台;学生积累与运用的积极性不高。

二、实践策略

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与运用的能力也是同样道理,应从基础年段开始。

(一)选好书,爱读书;多读书,多积累

从学生基础年级起,就应让他们在优质的、“营养”全面的好书中快乐阅读。选优质的经典好书,应有科学的选书方法,应包含人文社科、文学、自然科学、艺术等多个类别,也应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有了好书,让学生全科阅读中开阔阅读的视野,学生自然会爱读书。爱读书,才会多读书。多读书,才能多积累。

1.平常听著名教师或著名作家关于课外阅读讲座,或阅读指南类别的书籍的时候记录下他们推荐的好书,比如像叶圣陶、朱永新、薛瑞萍、窦桂梅、彭懿、梅子涵、曹文轩等著名教育家或儿童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以及他们推荐的作品一般都是经典优秀作品。

2.关注优秀的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一般好的出版社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筛选、翻译、编辑都会严格把关。

3.关注荣获世界儿童文学大奖的书,如:国际安徒生奖、凯特·格林纳威奖等。

4.通过多观察、多询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喜好,选择学生喜欢的,与他生活学习相关,能与他产生共鸣,或能激发他探索欲望的书;比如,爱探索的男孩会比较喜欢探险类的书:《热带雨林探险记》《海底小纵队探险记》;喜欢大自然的学生会比较喜欢《法布尔昆虫记》《森林报》绘本故事;喜欢与自己生活产生共鸣的书,如:《玛蒂娜的故事》《米小圈上学记》等,先从学生的兴趣人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引领他们阅读更多的图书,看到更广阔的星空。

5.选择与之年龄、认知水平相符合的圖书,让学生分阶阅读。比如,一年级可以大量选择绘本,和一些带拼音的字体较大、画面真实精美的读本;二年级可以选择拼音文字较多文学味更浓的读本;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看《夏洛的网》《窗边的小豆豆》《爱的教育》这种深度的书了;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看沈石溪、曹文轩等名家的书,或是历史类、传记类的书了。

6.广泛咨询家长们的建议,家长们经常与孩子亲子阅读,他们也会关注好书,也会更了解孩子喜欢什么类型的书。

(二)积累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法

1.“晨诵”校本教材,积累从黎明开始

积累从一天黎明开始。朱永新老师在《我的阅读观》中提出:晨诵为每一天注入生命源泉,让朗读诗歌开启一天的学习。

积累从基础年级开始。从小学一年级起,有计划地为学生选择一些优质的晨诵读物,如:古典诗词、儿歌与儿童诗、现代诗歌、中华传统成语、谚语、歇后语等,把适合不同年龄学生水平的课外读物融合到学校系统的“晨诵”校本教材中,有计划有梯度地让学生积累优秀经典诗文。

增加这些课外诵读书目,会增加老师很多的工作量和增加学生很多的学习任务吗?实践证明不用课件不用音乐,捧着诗集,就这么领着学生读,关键词稍作点播,加上诗集上美丽的配图,约十分钟孩子就理解了诗意,美美地诵读完一首耐人寻味的儿童诗。

日积月累会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计划、分阶段给学生梯度指引,他们就会拥有海量的积累。

2.课内指导方法,课外举一反三

立足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教师能明确中低年段教材每个学期、每个单元课本内值得学习和积累的好词好句类别,制定明确的语言积累与运用训练目标。在语文课堂上,结合不同年段的课内积累与运用的训练目标,指导学生有目的地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积累与运用。从低年级起,做到先课内扶一扶,再课外放一放,让学生的积累有方向有目标,循序渐进形成能力。

如: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整册书是特别多不同形式的形容词。如(洁白)的雪莲,(青青的)假山,(雪白雪白的)棉花,荷叶(圆圆的),(绿绿的),桃子(又大又红),(干干净净)的教室等等。那么老师可以明确这学期重点积累的好词类别是形容词,先在课内示范如何积累这些好词,然后推荐适合学生阅读有较多形容词的课外书,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用笔涂画或摘抄的方式进行积累。

又如,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书,本册书的重点语言训练点就是学写比喻句、拟人句,在课内教学时,教师当然会指导学生画、读、仿写比喻句、拟人句,为了拓展学生的积累面,还可以指导他们在课外共读的书目上一起画记、品读比喻句、拟人句。

案例1:

教学课文《找春天》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用“△”画记“脱掉、奔出、冲向”几个连续动词,并理解:就是这几个连续动词让人感受到文中的孩子是多么迫不及待地去寻找春天啊!在总结这一课学习词句所得时,教师顺势通过投影,带出学生们最近迷上的课外书《沈石溪画本》其中一页,有这样一段话:“小象跨进门来,走到床边,四膝一屈,卧倒在地,呼噜呼噜喘着粗气。”让学生也试着用“△”标示出连续动词,并理解这样使用连续动词的好处。也借此告诉学生,以后课外阅读中,有看到此类好词都可以标示出来,反复品味,学会“课外举一反三”。

不到几年,稚嫩的学童们知道了所谓的好词有:形容词、动词、象声词、成语……所谓的好句有:比喻句、拟人句、写景、外貌、心理……以后,他们会逐渐掌握更多的积累方向和积累方法,并自然地形成积累的习惯。

3.“一书三课型”,自主和目标积累双向指引

一书三课型是指阅读指导课、阅读分享课、阅读实践课。不少教师都在深入研究这样的阅读课型。但又发现,学生深深爱上读某本书,并深深地理解了故事的情节内涵,但如果让他仿写一段或把这样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平常的习作中,他还是会不知道如何下笔。为什么呢?据观察分析,原因主要有几点:一是学生对于需要交流的积累语段,并没有充分的交流准备,积累目标不明确,理解不深刻;二是学生在阅读分享课上交流好词好句时,因阅读积累准备不充分、目标不明确,造成交流的方向过于发散,不利于语言的积累与归纳;三是阅读交流后没有对语言进行归纳、整理,缺少利用实践巩固语言。于是,学生就不知如何将积累的语言运用于习作实践中。

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需要教师非常了解各类阅读的书籍的文字深浅和作品特点,有计划、分阶段给学生推荐书目,并能根据作品独有的语言特点或表达方式,在设计教学阅读指导课、分享课、实践课的时候,在积累方面做到自主和目标双向指引。

案例1:

如殷健灵著的《野芒坡》,这是一部适合中高年段学生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曹文轩老师给《野芒坡》写了序文《有关灵魂的书写》,提到这是中国儿童文学史首部深刻关注“灵魂”这个大词的儿童作品,殷健灵作家善于描摹人物心理。曹老师还提到《野芒坡》的风景描写非同一般,它能为人物的情绪波动或心理活动提供理由,还能通过写景表达深刻的哲理性隐喻。

针对以上作品分析,教师在设计阅读指导课的时候,就可以有目的给学生一个导向,出示一两段作品中描写心理或写景的语句段落,引导学生品读,明确告诉学生下节阅读分享课将主要分享关于描写心理和描写风景的语句段落,然后让学生带着目标去阅读积累,这是根据作品特点引导学生做有目标的积累。同时,鼓励学生阅读时划下深受启发的语句,写上批注,为分享课做准备,这是让学生做自主的阅读积累。

有了这样充分的积累准备,学生在阅读分享课上才能有深刻的理解和交流。继而还可以利用阅读实践课,对积累的词句段进行归纳、整理、运用。

案例2:

如《森林报》,市面上出版了数个适合不同年龄段阅读的版本,注音版《森林报》绘本故事适合一二年级学生阅读,彩绘版《森林报》适合三四年级学生阅读,俄文全译版《森林报》合适中高年段学生阅读。无论哪个版本作品,它都是以描写森林里的植物和动物为主。

根据不同的版本,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教师在引导积累方面可以做不同目标指引。比如,面向低年段学生,可以让他们多积累描写植物的形容词和描写动物外形的词句;面向中年段学生,就可以让他们关注描写植物动物的修辞手法,积累相关的句段。这是分阶段分层次的有目标的阅读积累。

利用阅读指导课有效导向,阅读分享课上深入交流、理解,阅读实践中大胆使用,自主和目标积累双向指引,学生将会更有效运用积累。

(三)灵动运用积累,点评活用积累

1.灵活设计运用积累语言的形式

从基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告诉学生,积累是为了运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文随书,灵活设计各种运用积累语言的方式、情景,让学生随时随地把积累的好词好句好段用起来。

案例1:

如:部編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材《我多想去看看》,课文内有不少像“弯弯的小路”“宽宽的公路”“美丽的天山”这样的词组。课内,教师可以再次设计同样结构的填空题让学生学习运用,如:弯弯的()、宽宽的()、美丽的()。

经过堂上学生们反复地说,这样的好词就自然用起来了。

案列2:

如:二年级学生在《沈石溪画本》上积累了不少使用连续动词的语句:“小象跨进门来,走到床边,四膝一屈,卧倒在地,呼噜呼噜喘着粗气。”教师可以设计多种语言情景,让学生学习在特定情景中运用连续动词,如:一匹马,它在沙漠中迷失了一整天,没喝到一点水。忽然,它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一水池,同学们猜,这匹马会怎样去喝水池里的水?请写一段话,用上连续动词。

案例3:

如:儿童文学作品《野芒坡》,第九章《白芝麻》作者写了几句描写环境很热的语句,借此衬托主人公幼安因外婆离开低落的心情:

“进入三伏天后,天地之间变成了一只闷罐子,窗外的叶子纹丝不动,连树上的蝉也热得失去了呜叫的力气。到了夜里,暑热从四面八方蒸腾起来,烘烤着一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这一段话说一说生活学习中遇到失败情绪失落的情景。

教师课上多设计这样灵活的语言情景,学生在仿照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就渐渐形成。

2.点评中激励大胆运用积累语言

一日复一日,学生有了大量的积累,这些积累犹如是学生脑海里的“水库”,加上教师适当的“引渠导水”,学生写话习作中自然妙笔生花。学生运用的好词好句会带有他们的个性、他们的纯真,教师在批阅学生习作时,要毫不吝啬师者肯定和夸赞的符号和语言,几个圈点,几颗星星,一句共鸣的话语,便是他们继续大胆运用积累语言的动力。讲评习作时,教师更是可以选取优秀的习作展示在课堂上,让优秀的作品鼓励作者本身继续努力,积累运用好词好句用心写作,也让优秀的作品给稍落后的学生做出榜样,启点他们运用语言的智慧。这一切点滴的激励,都会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在课外阅读中积累和运用。

(四)创设展示积累运用成果的平台

如何使学生对积累和写作运用充满激情?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体验当小作家的成就感。教师除了在习作中给予学生积极地鼓励和点评,还可以创建班级公众号、班级读书报、班级作文集等展示平台,展示老师、学生、家长课外阅读积累与运用的优秀习作成果。借用社会和家庭力量,让老师和家长也参与到其中,做学生的阅读知音人;让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欣赏彼此的作品,互相点评和鼓励。

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法,有激情的课外阅读积累与运用指引,将会引领热爱课外阅读的稚嫩孩童,走向愉快的阅读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