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0-06-15 06:38张小莹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65期
关键词:识字能力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张小莹

【摘要】识字能力是小学阶段一切学习的基础性工程,它对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关键性影响。通过小学阶段的识字能力提升,掌握基本语言构建与应用,在应用语言过程中推动思维能力的快速发展,在深刻领悟语文语言精神内涵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本文旨在探讨运用符合实际要求的有效识字策略,提高小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致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识字能力;教学目标;识字策略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逐渐积累与建构而成,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与实践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真实语言能力和品质。识字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识字教学不仅在于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汉字的学习和探究,提升语言能力和建构自主的汉字系统,提高文化品位,直至显著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但在发展新形势下的语文识字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诸多有悖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问题,如机械式的识字教学方法、为识字而识字等。笔者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总结出了几条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策略,以供同行参考。

一、注重汉字实践情境,关注思维能力发展

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就要为学生创设积极而活泼的语言实践活动的环境,进行有意义的识字教学实践,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对汉字的构建与运用。

1.创设积极实践情境,趣味识字提升思维

核心素养中指出,思维的提升必须在语言的建构中实现。小学生的天性就是爱玩,根据识字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识字实践活动情境,使其在趣味识字中发展思维能力。如猜字谜游戏,教师遵循学生的这种心理认知规律,让学生在猜字谜中找到识字的乐趣,培养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发展思维。首先,采用动画演示,直观、生动、形象地把“秋”字的构字特点呈现在学生眼前,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整合信息,从而猜出谜底。在最佳的學习状态下,让学生感受到谜语的表述是有趣、严谨的,还体会到汉字组合的多变、神奇,大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在猜字谜的过程中,学生的整个思考过程也一步一步呈现出来,教会学生思考,形成能力。教师根据汉字的历史文化与特点,创设不同的情境,通过师生有效的互动学习,在汉字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其自身的识字经验,让学生的识字能力在自己的识字实践中得以形成和发展,实现知识的内化,在有效的识字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的学习是主动的,达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目的。

2.探究识字规律,建构字族的概念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构字的依据和意义,而字形又是汉字的本体,汉字的本体结构是有规律的。教师按照汉字的构成规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探索,帮助学生形成汉字系统性观念,构建语言思维能力。如在一年级下册第3课《小青蛙》,这篇课文为学生打开了形声字的大门。首先出示基本字“青”,在“青”的左旁出现一幅清泉图,学生观察后分析到清泉表示水,偏旁就是“三点水”,猜出此字是“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观察图片就是理解偏旁和字义关系的过程,自然而然就理解了偏旁所代表这个字相关的意思。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学习 “睛、晴、请、情”。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学习,更深刻体会形声字的构字特点,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设计游戏 “青”字找偏旁朋友,通过组词区分形声字。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合作体验思考,感悟出形声字的特点,声旁表音,形旁表义,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突破难点,科学识字

字形是识字的难点。汉字笔画多,结构复杂多变。教师根据汉字的特点,寻找字源,探究构字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识字。

1.追寻字源,认知汉字体系

教师从汉字蕴含的字理,从理性和汉字本身的构造去将汉字科学地充分讲解,让学生形成一个汉字的体系,有章可循地去识字。当达到一定识字量后,学生即可借助汉字的构形系统,联想到字与字的关系,建立构形规律的观念。如《彩虹》一文中的“裙、裤”两字,先观察图片,因古人衣料稀缺,故古人更重视上衣,下衣裳,只有贵族才拥有。所以,表示下衣裳的“裙裤”体现了这种历史。通过追寻字源,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认识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衣服有关的字带有衣字部,从而引出“衬、衫、袄、袍、襟、袖……”等。通过字理的分析,学生发现了这个“衣”字系统,学会分析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不再独立去认识一个字,学会在字与字的关系中用此字解释彼字,学生借助这规律进行自主识字。

2.追根溯源,提升人文底蕴

汉字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在汉字中蕴含,每一个汉字的产生都有依据,通过认识教学,使学生认识古人的思维特点,提升人文底蕴。如《姓氏歌》中,姓氏从出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小学生,由此作为识字教学实践的切入口,先把“姓氏”的来源告诉学生,再叙说他们姓氏与历史中相关人物的故事。学生发现,自己的姓氏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找到了归宿,是自己血脉的归属。通过讲字理故事,学生在掌握汉字的同时,迸发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提高了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拓展延伸,自主识字

学生语言经验的建构是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实践,不断积累,通过内化,最终自如运用。拓宽学生的识字渠道,延伸识字的路径,扩大识字的空间,是实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新途径。

1.在活动中竞拼识字

学生在课堂中掌握了学习生字的方法,而识字能力是通过学习方法在语言情境实践中运用才能形成。以在学生中开展有趣的识字竞赛活动为例,如开展“识字王”大比拼活动,首先布置学生以主题为单位,搜集主题内的事物,以图配汉字的形式展示。学生都想成为班中的“识字王”,努力寻找主题内的事物,想方设法把表示事物的汉字学会。展示会上,学生自豪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介绍这个汉字,则识字课堂成了“生字百花园”。学生在汉字的乐园中遨游,寻找识字的乐趣,在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同时,还能获得较好的荣誉感。

2.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文字及其内涵来源于生活,又能应用到生活中去。教师需要在引导学生识字过程中,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身边的事物,把身边事和识字过程有机联系起来,从而达到主动识字的目的。例如,在课室设立一个“汉字角”,让学生负责把你在课外自己学到的字张贴出来,学生天天与这些字见面,自然就认识了汉字。教师要善于借助生活场景为学生提供一切的识字活动机会,促使学生在生活的不同场景去主动识字。

3.在亲子阅读中轻松识字

亲子阅读是和父母在家中轻松愉快的氛围下,零压力的地开展识字活动。亲子阅读并不在乎父母能教小学生认识多少字,而是在于激发小学生的识字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良好习惯。小学生识字的基本方法、识字习惯、识字能力都能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发展,还能增进亲子关系,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教师依据课程标准,遵循识字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的心理变化规律,紧紧围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教学实践的目标,运用科学的识字策略,充分融合多种行之有效的识字方法,致力于提高学生良好的识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汉字的能力,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2]郭乐静.部编教材识字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53-55.

猜你喜欢
识字能力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浅探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如何利用多媒体提高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
优化小学语文低年级的识字教学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