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标语研究

2020-06-16 01:02
关键词:标语短语口罩

王 新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北京100083)

引言

标语是广为使用的社会用语之一,具有文字简练、意义鲜明等特点。因此,标语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梳理文献发现,对标语的研究主要包括历史研究、外汉对比、语言规范和语言本体研究四个维度。历史研究方面,刘扬雄(2011)、王雪竹(2012)分别研究了国民大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标语,分析了这些标语对于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和原因。该类研究着眼于史实,史实价值要高于语言价值。外汉对比方面,罗天法(1999)指出,英汉标语转换互译时理应符合文化差异,且遵循语言习惯;刘巧云(2006)则从词汇、语法、语用几个角度对比了英汉标语的差异,指出语言自身的特点和文化特征是形成差异的重要原因。该类研究多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抓手出发,对比研究不同语言的标语。语言规范方面,胡范铸(2004)指出,规范的标语口号应该满足三点要求:首先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符合基本规范,其次在表达上合乎情理、习俗和道德习惯,最后标语口号在运用时需得到社会的认可,起到预想中的作用。郭琳婷(2009)在胡范铸先生提出的原则的基础上补充了两点,即用语行为的得体性和话语发布的可行性。此外,类似研究还有张峰(1995),桑紫宏、庄黎(2004),唐玉萍(2006),屠海波(2007)。语言本体研究方面,胡范铸(2004)提出了标语口号的“言语行为”研究;张萍(2006)运用三个平面理论抽样调查了现代汉语标语;屈志凌(2007)从语音、修辞格等多个方面系统分析了现代标语的修辞特点;白云、吴东翔(2015)从言语行为和非即时交际的动态视角,研究了突发事件标语口号的构建模式;李雅静(2016)从词汇、语法和修辞三个角度分析了“文革”时期的标语。前人的这些研究给了我们很多研究视角上的启发。

白云、吴东翔(2015)指出,突发事件的标语口号具有时效性,对此我们表示十分认同。每个阶段或者时期,标语都有它的各自特点,特别是突发事件背景下的标语更是彰显了其独特的魅力。2019年12 月底,我国武汉地区出现了新冠肺炎病例,2020 年1 月20 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全面部署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防控工作,标志着抗击疫情的战役全面开始。在此期间,我国农村和城市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标语,如:“预防千万条,口罩第一条”“口罩你不戴,病毒把你爱”“口罩戴得快,病毒说拜拜”“这个春节莫乱跑,传染肺炎不得了”“偷吃野味,黄泉C 位”“隐瞒症状不上报,黄泉路上提前到”。这些标语具有鲜明的时效性,意在提醒大家对此次疫情的重视。因此,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标语是如何传递特定语义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新冠肺炎”疫情下标语的功能分类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标语主要用来宣传与本次疫情相关的事项,意在引起人民群众对该疫情的关注与重视,从而做出更好的防护。从言语行为理论(Theory of Speech Act)出发,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标语功能大致可以分为科普型、劝说型、警告型、恐吓型,这四类实际上处于一个级差当中,劝诫的语气程度逐渐递增如图1。

图1 新冠肺炎疫情下标语的功能分类

(一)科普型 科普型标语主要是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让人民群众对此次疫情的相关情况有所了解,从而让其能够自觉地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避免伤害。此次疫情,据相关报道称是由于人们一时嘴馋,吃了野味,导致新型冠状病毒的产生,因此与“野味”“病毒”相联系的标语随之产生,例如:“不要吃野味,蒸煮要到位”“你跟野味亲密接触,病毒就会把你侵入”“今天野味吃的饱,明天病床要躺好”。另一方面,从预防新冠肺炎的角度,也出现了很多宣传标语,例如:“预防千万条,口罩第一条”“发热症状及早看,自行隔离不转染”“家庭保持通风好,讲究卫生别乱跑”。

(二)劝说型 劝说型标语主要是通过言语来打动听者,从而使听者对某事表示同意或认可,包括正面劝说,直陈道理和直话曲说,委婉相劝两种方式。正面劝说,直陈道理,例如:“武汉回来莫乱跑,传染肺炎不得了”“东家走,西家串,染上病毒不好办”“返乡回来莫乱串,左邻右舍捏把汗”。直话曲说,委婉相劝往往通过对比,或者打比方的方式来引起人民群众对此次疫情的重视,例如:“孤独两星期,热闹一辈子”“戴口罩总比戴呼吸机好,躺家里总比躺ICU强”“现在的不见面是为了以后更长久的相聚”。还有一些是通过诙谐幽默的方式进行劝说,例如:“神仙也要带口罩,疫情不是开玩笑”“你别来,我无恙”“一人传染全家倒,财产跟着亲戚跑”。

(三)警告型 警告型标语往往通过运用提醒、禁止、劝阻等语气给对方提出告诫,使其有所警惕并认识应付的责任,该类在语气上比劝说型更为激烈。例如:“聚餐就是找死,拜年就是害人”“今天到处串门,明天肺炎上门”“春节集会一时爽,隔天医院床上躺”“今天聚餐做喜事,明天聚餐做丧事”。

(四)恐吓型 恐吓型标语往往运用激烈的言辞和威胁的语气,警告他人不要做某事或命令他人必须做某事。该类在语气上比劝说型和警告型都更为激烈。与此同时,有的标语也成为了不规范语。例如:“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隐瞒症状不上报,黄泉路上提前到”“今天走亲或访友,明年家中剩条狗”“今天到处乱跑,明年坟上长草”。还有的标语,用词更为夸张和毒辣,甚至成了一种诅咒,例如:“故意隐瞒,不主动自行隔离,断子绝孙”“带病回村,断子绝孙”。

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下标语的功能类型研究,我们认为制作标语的出发点是好的,意在提醒人们对此次疫情的关注和重视,但标语的用词、语气等方面应该加以规范,特别是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接,不要让无情和冷漠掩盖了标语的真正作用。

三、新冠肺炎疫情下标语的语法分析

语法分析是研究一个语言现象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本部分将从句法和语义两个角度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标语。

(一)结构样式 标语可由词、短语、句子组成,考察搜集到的语料发现,绝大部分新冠肺炎疫情下标语都是由句子构成,小部分由短语构成。这些标语大都短小精悍,且句末很少使用标点符号,其结构样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单句式。该类一般由一句简单的话语组成,字数较少,表达形式单一,多用陈述语气,直白地表达宣传者的观点。例如:“现在的不见面是为了以后更长久的相聚”“现在请吃饭的都不怀好意”“外地返乡人员请主动自我隔离”。

第二类是对举式。该类一般由两句话语组成,成对出现,两两对应,整齐匀称,且两句话语存在某种联系,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对举式标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具有音乐美,便于记忆。例如:“这个春节莫瞎串,冠状病毒早防范”“家庭保持通风好,讲究卫生别乱跑”“返乡人员不隔离,亲人不死扒层皮”“拒绝野味,远离病毒”“少吃一顿饭,亲情不会淡”。

第三类是并列式。该类一般由三项及其以上短语组成,且每一项字数相近。该类标语主要通过不同的项,来表达同一个宣传意义,即提醒人民群众预防新冠肺炎,例如:“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测体温,勤消毒,少聚集”“注意防护,不造谣,不恐慌”“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戴口罩,讲卫生,打喷嚏,捂口鼻,喷嚏后,慎揉眼”“你把门串,疫情扩散,逮捕法办”。

分析并总结已搜集到的语料,新冠肺炎疫情下标语的结构样式分布如下

表1 新冠肺炎疫情下标语的结构样式分布

通过表1 可以看出: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对举式标语使用最为频繁,并列式次之,单句式最少。对举式标语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易于深入民心,因此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

此外,在搜集标语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打油诗也被当做标语使用,例如:“口罩一戴,福气常在。回家洗手,钱财就有。经常消毒,坏运消除。老实宅家,来年必发。”“鼠年春节不平凡,各地启动防肺炎。珍惜生命防传染,不再户户去拜年。”此类打油诗并没有归入上述结构类型中。值得注意的是,该类打油诗具有一定的数量,搜集到的据粗略统计约有25首,可作进一步研究。

(二)结构关系类型 标语的结构关系类型是根据组成标语的每一部分的内部语法关系而分成的类,我们将这些语法关系共分成五种类型,即主谓结构、偏正结构、联合结构、连谓结构和混合结构。

首先是主谓结构。该结构是由表示陈述和被陈述关系的两个部分组成,表示被陈述对象是主语,主语部分可以是名词和动词。例如:“今年上门,明年上坟”“聚餐就是找死,拜年就是害人”。“今年”和“明年”是名词,“聚餐”和“拜年”是动词。

除了词语做主语以外,还有一些短语在标语中也充当主语成分。例如:

偏正短语:这个春节莫瞎串,冠状病毒早防范;不聚餐是为了以后还能吃饭,不串门是为了以后还有亲人。其中“这个春节”和“冠状病毒”是定中结构,“不聚餐”和“不串门”是状中结构,它们都充当主语。

动宾短语:戴口罩总比戴呼吸机好,躺家里总比躺ICU 强。其中“戴口罩”和“躺家里”是动宾结构,充当主语。

其次是偏正结构。该结构是由具有修饰关系的两部分组成,且修饰语在前,被修饰语在后,具体分为定中结构和状中结构。此次疫情出现的宣传标语属于这一类的较少,且都是状中结构,即状语在中心语前。例如:“面对疫情别添乱,在家也能做贡献”。

接着是联合结构。联合结构是由语法地位平等的两项或多项词或短语组成。考察搜集到的语料发现,它们多由短语构成,既有动宾结构的短语,也有偏正结构的短语。动宾结构组成的如:“戴口罩,讲卫生,打喷嚏,捂口鼻”;偏正结构组成的如:“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再次是连谓结构。所谓连谓结构是指由两个谓词性成分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的结构关系类型。例如:“省小钱不戴口罩,花大钱卧床治病”。其中“省小钱”“不戴口罩”“花大钱”“卧床治病”都是谓词性短语。

最后是混合结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标语除了采用单一句法结构的标语外,更多的采用了混合结构,即一条标语的上下两句分别使用了两种不同的结构。有的是偏正结构和主谓结构的混合,例如:“不要吃野味,蒸煮要到位”,前半句是偏正结构,后半句是主谓结构;有的是动宾结构和主谓结构的混合,例如:“偷吃野味,黄泉C位”,前半句是动宾结构,后半句是主谓结构。

(三)语义作用 标语限于其语体特点,多受语言经济原则的制约,形式较为简短,因此语法结构也较为简单。为了在简短的结构中表达更多的信息,语义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新冠肺炎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标语的语义也很明确,即提高人民群众对此次疫情的重视。但是,这些标语以何种方式展现出该语义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研究。

格赖斯(Grice)于1957 年在《哲学评论》(Philosophical Review)上发表了《意义》(Meaning)一文,且提出了“非自然意义理论”。他将“意义”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另一类是“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关于自然意义,他认为如果不存在施事者(因而也不涉及施事者的意图),话语的意义只是“自然地”被理解,那么,这类话语就只表达自然意义。关于非自然意义,则是说话人试图在某一交际环境下,通过某一话语传递某种意图。因此,格赖斯提出的“非自然意义理论”实质上是一种“交际理论”。格赖斯所提出的的“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在标语的语义研究方面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考察搜集到的标语发现,其意义的呈现方式包括这两种,即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

自然意义,即字面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宣传标语很多都是采取直接的劝诫方式来引起人们对此次疫情的重视,从而加以防范。例如:“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今天聚餐做喜事,明天聚餐做丧事”。非自然意义,则不是采取直接的劝诫方式,有的是采用对比的方式引起人们对疫情的关注,例如:“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有的是利用历史典故来告诫人们疫情期间聚餐的破坏性,例如:“现在请吃饭的都是鸿门宴”,其中“鸿门宴”则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意为一场不怀好意的宴会;还有的是通过一些常识来引起人们对此次疫情发源地湖北的重视,例如:“湖北回来不报告的人就是定时炸弹”,该例中“定时炸弹”是一个常识性词语,其破坏程度几乎人尽皆知。

四、新冠肺炎疫情下标语的修辞分析

标语作为社会用语的一种,主要用于传播,目的是达到宣传、劝说的效果。王希杰认为,修辞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因此标语中必然会存在一些修辞现象,从而提升其宣传效果,达到宣传目的。

(一)语音修辞 标语作为宣传性文体,要求其便于传播和记忆。这一要求使得标语在制作过程中更加注重语音修辞,从而使其听起来悦耳,读起来顺口,记起来容易。分析已搜集到的语料发现,标语制作者往往通过音节对称、韵脚齐整、声调平仄相间等手段来实现上述目的。

首先是音节对称。音节是由音素(包括元音和辅音)组合发音的语音单位,是人们交谈时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单位。在现代汉语中,以双音节词为主,单音节和三音节词都较少。音节对称指的是采用字数相等的短语或句子,有规律地交替变化。例如:“聚餐/就是/找死,拜年/就是/害人”“今天/到处/乱跑,明年/坟上/长草”。有时候不一定总是双音节的对称,可能是双音节和三音节交替对称,例如:“面对/疫情/别添乱,在家/也能/做贡献”;有时候也可能是三音节和四音节的对称,例如:“身无保障/满街走,胜似粪池/自由泳”。总之,无论是几个音节的对称,音节对称是标语中的一个重要表现。

其次是韵脚齐整。押韵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标语中也屡见不鲜。所谓押韵是指在一组小句的末尾重复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韵母,从而使其产生韵律美,该韵母也被称之为韵脚。例如:“返乡人员不隔离,亲人不死扒层皮”,该例中“离”和“皮”押“i”韵。又如:“今天走亲或访友,明年家中剩条狗”,该例中“友”和“狗”押“ou”韵。再如:“春节集会一时爽,隔天医院床上躺”,该例中“爽”和“躺”押“ang”韵。诸如此类,不一一列举。标语前后两句韵脚的和谐妥洽,使得其韵律齐整,便于传颂,服务宣传的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押韵只是形式,形式是为内容和思想服务。因此,并非所有的标语都是严格按照韵脚押韵的形式出现,例如:“以前蒙面像坏人,现戴口罩好邻居”,该例中“人”和“居”并不押韵。

最后是声调平仄相间。宗守云(2019)强调,汉语声调古今不同,地域有别。从中古音到普通话,汉语声调经历了“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四声”的变化,从中古的八个声调变为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个声调。从方言的情况看,少则有三个声调,多则有十多个声调。但从整体上看,汉语声调可分为两类,即平声和仄声,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语音修辞对声调的基本要求是:平仄相间。在近体诗和对联中,有“忌孤平”或避免“三平尾”的原则,就是要求避免只有平声没有仄声。平仄相间能够产生语音的变化美和曲折美,避免单调枯燥。例如:“今天野味吃的饱,明天病床要躺好”,该句标语就是按照“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的顺序排列组合而成;又如:“一人传染全家倒,财产跟着亲戚跑”遵循“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的组合顺序。这样的排列使得整条标语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流畅。

(二)辞格分析 陈望道(1979)在《修辞学发凡》中写道“辞格是两方面的综合运用”,即内容和形式的综合运用。内容指的是对题旨、情境等经验的融合,而形式大体上是对语感的利用。修辞格的种类繁多,分类情况也较为复杂,但限于标语的文体特点,统计后发现,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格的使用频率较高。

比喻通常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它能使抽象的物体具体化、形象化,方便人们理解。新冠肺炎疫情对于缺乏医学专业背景的人而言,无法切身体会到疫情的严重性和破坏性。因此,让普通群众在思想意识上提高警惕显得尤为重要。比喻能很好地服务于该目的,例如:“湖北回来不报告的人就是定时炸弹”,该例句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格。由于本次疫情起源于湖北武汉,为有效切断传染源,做好防护工作,需特别注意来自湖北地区的群众,因此将湖北回来不报告的人比喻成定时炸弹,提醒人们主动报备,增强防护意识。又例如:“现在请吃饭的都是鸿门宴”,该标语同样是采用了暗喻的修辞格,将请客比喻成鸿门宴。这是从预防的角度产生的宣传标语,因为疫情期间,国家反复强调少聚会,从而减少集聚导致交叉传染的可能性。

夸张往往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考察搜集到的标语发现,着意夸大是其主要的表现方式,其目的同样是引起人们对此次疫情的重视,例如:“出来聚会的是无耻之辈,一起打麻将的是亡命之徒”,该标语将出来聚会的人说成无耻之徒,将一起打麻将的人说成是亡命之徒,显然有意夸大。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标语过度夸大,俨然演变成了一种詈骂语,这与现代社会主义文明背道而驰,应当避免,例如:“带病回村,断子绝孙”。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从而使语言表达具有节奏感,加强感人效果。对偶包括正对、反对和串对。考察搜集到的标语发现,串对使用的频次较高。串对的上下两句通常具有事物发展过程、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的关联。例如:“要想活得久,不要到处走”,该标语前后两句具有条件关联;“今天沾一口野味,明天地府相会”,该标语前后两句具有假设关联。有些标语也采用反对的方式,从而凸显矛盾,在对比中表现事物的主旨和重点,例如:“孤独两星期,热闹一辈子”,该标语中“孤独”和“热闹”,“两星期”和“一辈子”形成鲜明对比,告诫人们“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少出门,避免感染。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式,从而达到加强语势的效果。例如:“你把门串,疫情扩散,逮捕法办”“串门就是传播,拜年就是害人,聚会就是找死”“戴口罩,讲卫生,打喷嚏,捂口鼻”。

五、小结

首先,本文从言语行为的角度对搜集到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标语进行分类,主要包括科普型、劝说型、警告型和恐吓型,这四类的语气程度呈递增趋势。其次,从句法和语义两个维度对搜集到的标语进行语法分析。句法方面,此次疫情期间的标语主要采用了单句式、对举式和并列式的结构样式;结构关系类型上则主要采用主谓结构、偏正结构、联合结构、连谓结构和混合结构。语义方面,有的标语采用“自然意义”的方式告诫人们此次疫情的严重性,以及一些防护措施;有的标语则采用“非自然意义”的方式。最后,从语音修辞和修辞格运用的角度对搜集到的标语进行修辞分析。语音修辞方面,疫情期间的标语主要借用了音节对称、韵脚齐整、声调平仄相间等形式;修辞格方面,则主要借用了比喻、夸张、对偶和排比等辞格。修辞的运用使得这些标语听起来悦耳,读起来顺口,记起来容易,从而更好地实现标语的宣传功能。

猜你喜欢
标语短语口罩
戴口罩的苦与乐
因为一个口罩,我决定离婚了
这些标语也太让人苦恼了吧
标语变变变
“滥挂标语”
雾霾口罩
《健民短语》一则
最牛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