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盆的艺术性和美学特征研究
——以上海植物园盆景园盆景盆为例

2020-06-17 08:06姜知其
园林 2020年5期
关键词:盆景紫砂

王 娟 姜知其

盆景历史悠久,作为盆景组成部分之一的盆景盆在一个盆景作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文章通过对盆景盆历史、艺术与美学三个角度简述其发展与演变过程,并对盆景盆的独立审美、搭配进行分析,阐述盆景盆的艺术性和美学特征。

盆景盆;历史;艺术性;美学特征

盆景,素有“一盆二景三几架”之称。“盆”,又可称为盆器,泛指水盆、石盆、花盆等不同功能的容器。而专门用于盆景种植与养护的盆器,业内统称为盆景盆,系盆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为植物根系的正常生长提供了空间和支撑,又具有独立的造型和审美。一件好的盆景盆,无论是紫砂盆、陶盆、瓷盆等,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观赏、收藏价值。不用盆景盆栽培的植物不能称为盆景,盆景之配盆,犹如人之衣装,需选配得体。好的盆景盆不但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够起到和盆景主题相呼应的作用[1]。以上海植物园盆景园为例,收藏盆景2 000余件,均配以优美的盆景盆,其中以紫砂盆数量最多。园内还收藏有元代以来的古盆数百件,其中在盆景博物馆中展出的有明、清及中华民国时期的盆景盆,如紫砂、陶、青瓷、青花瓷、粉彩瓷等不同材质,极具艺术和文化特性。

1 盆景盆的发展

盆景是我国在盆栽、石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树、石为基本材料在盆内表现自然景观并借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品[2]。盆景盆作为盆景载体,据现有考古、文献记载最早起源于唐代。1972年,在陕西乾陵发掘的章怀太子墓墓道东壁壁画上,发现侍女手捧浅盆盆景的形象,这是目前关于盆景最早的记录,其浅盆也是目前能够看到的最早的盆景盆。从“翠崖红栈郁参差,小盆初程景最奇”“试观烟云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中”等诗文中可见,盆景在宋代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盆景盆制作也达到了一定水准,出现了圆盆、方盆等现代常见的盆景盆样式。明代盆景在民间广为流行,盆景盆的材质逐渐多样化,如扬州盆景园原收藏古刹天宁寺遗物——桧柏盆景《明末古柏》(图1),所用盆景盆为明朝石盆;苏州虎丘万景山庄,曾收藏明初圆柏盆景《秦汉遗韵》,所用盆景盆为明朝大红袍莲花盆。遗存至今的盆景盆展示了当时的制盆工艺已相当纯熟。清朝,盆景成为园林、庭院中至关重要的文化元素,制盆工艺也进入顶峰时期,诞生了诸多制盆名匠,部分盆景盆远销海外,形成独树一帜的盆景盆文化。从现存清朝盆景盆实物分析,宜兴紫砂盆占主体,宜兴钧釉盆与石湾釉陶盆也被大量生产使用。民国期间,盆景艺术衰落,各地盆景盆制作也随之萧条,当时紫砂盆时兴陶刻装饰,广东石湾釉陶盆则受外来文化冲击的影响,在造型、釉色和盆面装饰等方面形成了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3]。建国后,百废俱兴,盆景盆创作重获生机,一批批充满时代特色的作品被创作出来。发展至今,技术和人员交流日趋广泛,盆景盆的制作愈发充满创造,越来越多的创意型盆景盆诞生。

2 盆景盆的选配原则

盆景与盆栽可谓同宗同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技艺的成熟,普通盆栽逐渐演变为盆景。配盆也从最初种植普通食用、药用植物所需,发展为具备欣赏价值、美学价值的盆景所需。从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五叶陶文残片盆栽,盆景盆的作用仅仅是将野外的植物移动到居住场所而使用的一个容器。随着盆景艺术的发展,达官贵族为了满足更高的审美要求,选配要求也日益增高,盆器从陶盆发展至紫砂、釉盆等具有观赏性的盆景盆;配盆遵循大小适宜、深浅恰当、款式得当和色彩质地相宜四点要素[4];用盆大小、深浅则根据树木体量、习性与种植方式搭配,过大、过小或过矮、过浅都会给人以不平衡质感,如组合式盆景宜选用稍大一些的盆景盆,用来表现空间留白,达到疏可走马的效果;款式则与盆景造型、风格保持一致,相得益彰,以展现理想的创作效果;在色彩上,盆景盆宜避免喧宾夺主;材料质地则根据树材主干质感或整体风格进行搭配,树干苍老斑驳的可配以深色紫砂盆,给人端庄大气之感;叶色翠嫩、观果、观花类盆景宜选用色彩鲜亮、颜色偏浅的盆景盆,用以展现高雅的盆中景观。

1.盆景《明末古柏》所配明朝石盆

3 盆景盆的种类和艺术多样性

3.1 种类

我国幅员辽阔,造就了盆景盆材质的多样性,发展至今,盆景盆制作与生产已经形成产业,并根据材质、规格、产地、造型等制定了严格的分类标准。常见的有紫砂盆、陶土盆、瓦盆、釉盆、瓷盆、石盆等[5]。材质不同,性能和作用也各不相同。盆景盆表面绘有山水、花鸟等文字图案,采用泥绘、陶刻、嵌泥等工艺,赋予盆景盆新的艺术情趣,提升其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使盆景盆成为一项综合性艺术。其中陶土盆与瓦盆透气、排水性良好、产地多、材料易得、价格低廉,使用较为广泛,但观赏效果稍差,无特殊艺术加工;紫砂盆以江苏宜兴生产的为最佳,色泽素雅,端庄秀丽,且透水、透气,利于盆内植物的生长发育,观赏和实用性兼备;佛山石湾釉陶盆又称石湾盆,以陶泥为主要原料,陶盆外挂釉,釉质凝润多彩,装饰效果极佳,也是盆中之上品。盆景盆形状多见方形、圆形、异形以及海棠盆等,通过变形衍生出长方盆、菱花盆、椭圆盆等。上海植物园盆景园内盆景盆都有展示(如表1)。

2.紫砂红泥六角盆

3.青花龙纹高四方飘口盆

3.2 艺术性

3.2.1 紫砂盆的艺术性

紫砂盆始于北宋,兴于明清,盛于近现代[6],独特的紫砂泥料赋予其不一样的生命力。紫砂盆不挂釉,充分利用本色,烧成后色泽温润,自身天然色泽生动。好的紫砂盆是一门写意艺术,喜爱者多为文人雅士,因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以至深爱笃好、以坯为纸,或撰写铭文,或书款识,或刻以花卉、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7]。老子所言“大巧若拙”,既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又是美学造诣的最高标准,用来形容紫砂盆再合适不过。“大巧”是工艺的最高境界,紫砂盆讲究意境,虽色泽单一但沉淀朴拙,虽造型规则但厚实稳重,在直觉感悟中体现超凡脱俗的自然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紫砂坯上泥绘、刻陶等要求对泥色的把握、对书画的功底、对雕刻的手法达到精中有细、稳中求变,可谓制盆工艺之巅。上海植物园收藏的紫砂盆多出于葛德和、铁画轩等知名“紫砂商号”,也有出自制盆名家葛明祥、陈文居等之手。紫砂红泥六角盆《活色生香》(图2)上的刻字与诗句展现了深厚的美术和篆刻功底,笔力苍劲,挥洒自如;粗砂长四方盆、红泥抽脚长方盆虽看似造型简单,却极见功底,将盆景盆的古朴展现得淋漓尽致,虽淡乎其寡味,却有大美藏焉。

表1 上海植物园盆景园内盆景盆类别和特征表

3.2.2 瓷盆的艺术性

清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巅峰。与紫砂盆不同的是,瓷盆展现了器物装饰绘画的纷繁之美。很多艺术形式里都有繁复之美的存在,比如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藻井,细密的斗拱绘以五彩纹案,展现四时景绪,能纳日月星河;中国山水画中的皴法,以笔墨层层连接堆叠,外化了艺术家的审美意象;诗词中叠词:“庭院深深深几许”“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通过重叠赋予了诗句更深的艺术魅力。瓷盆在繁复的绘画装饰中,展现了瓷器的美感和文化特性。上海盆景博物馆馆内的一对青花瓷盆为清代中期的产物,系道光年间的官窑作品。青花龙纹高四方飘口盆(图3)纹饰复杂,双龙腾飞,怒目昂首于祥云之上,画龙难点睛,此盆却神韵具备,实属佳品;粉彩婴戏圆形飘口盆(图4)上绘有中式传统婴戏图,线条灵动、飘逸,描绘出婴孩活泼好动的天性和嬉闹时敏捷的动作,其整体色彩搭配合理,优雅细腻。

3.2.3 釉盆的艺术性

釉盆多为泥胎,外覆一层细腻釉彩,盆景盆中多使用单色釉。如以“万物自听声,太空恒寂寥”比喻,釉盆展现出了另一个寂寥淡薄的天地。无一物中无尽藏,纯净的釉色无一丝杂质,但却在静谧中创造出了新的生命活力。天青釉、白釉均为传统单色釉,为世人所喜爱,如盆景博物馆内的清代青瓷竹节四方盆,造型端庄浑朴,盆景博物馆中的竹节盆虽然为常见的四方形,但巧妙利用了竹节造型,线条流畅,竹节相连处细节处理得当,使整体富有设计感。釉色幽淡隽永、柔和、干净细腻、光洁均匀,内外均挂青釉,有“青天经雨净无尘”之美感,观赏性极佳。又如清代白泥白釉菊瓣圆形飘口盆(图5),因考虑种植需求,泥胎选用细腻的白泥,外施白釉。釉色温润如玉,呈乳白色,细腻似脂,经过岁月的积淀,釉面布满細碎片纹。盆口经过艺术加工,为传统盆景盆造型,形如菊瓣,棱线坚韧有力。

4 上海植物园盆景园盆景盆的美学特征

“生气”是中国盆景的灵魂,置于庭院、案头观赏,静心怡情,勃勃的生机扑面而来。而表现出盆景的“生气”,需要有生命力的植物和相配得宜的盆景盆。当盆景盆能够凸显植物的生命力,展现出盆景自身特有的美感时,方为成功之品。上海植物园两千余件盆景作品,没有两个盆景盆完全一样,所有的盆景盆均是根据盆内植物的规格、造型、色泽等进行精心搭配选择的结果。

4.粉彩婴戏圆形飘口盆

5.白泥白釉菊瓣圆形飘口盆

6.《谷涧悬松》的紫砂签筒盆

如黑松盆景《谷涧悬松》(图6),造型为悬崖式,主干向下如峭壁悬松,极富山林野趣,十分自然。而临近梢部又略向上回旋,呈虬龙倒走之势。悬崖式造型因其主干向下,故搭配签筒高盆,盆体瘦高俊逸,作四方形,树盆相配增添了悬崖式的陡峭险峻之感。大阪松盆景《拂云擎日》(图7),盆中松树主干壮、枝叶繁,微微向右倾斜,主枝似巨臂横出,亦向右侧伸展,但顶部向左逆转,使树势均衡,树冠丰满层次分明,苍劲而不沧桑,圆润而不臃肿,活现了山巅古松拂云擎日、气度非凡的神态。故配盆选择了简约大气的紫砂长方盆,砂质细腻光滑,盆口沿略微外翻,呈圆形弧度,盆身立壁挺拔,下以厚重的四足支撑拉低盆景重心,增加盆中植株的稳定感。这样的搭配既能点睛,展现松树的苍劲巍峨,又不会喧宾夺主,抢了主景的风头,更展现了紫砂盆大气朴拙之美。盆景《枯荣相济》(图8)的古柏拙顽枯雅,经过自然风吹雨淋的磨砺,主干呈舍利枝状态,向右侧斜卧,侧枝如苍龙昂首回旋向上,枝梢临空舒展,上翠下枯,愈久弥坚。选配清晚期紫砂白泥绘花卉正方盆,泥料质地细腻,色泽质朴与盆内古柏相配相得益彰。盆景盆呈四方形,四壁均中间开光,以白泥描绘竹、梅图案,画风幽古,简洁生动,与苍翠古柏相映成趣。此盆盆体器型规整,体量得当,庭院陈设古朴隽永。

5 盆景盆艺术的传承和创新

5.1 盆景盆的传承

江浙一带以紫砂盆为最佳,因为技艺相通,不少制壶高手都涉及盆景盆制作。清代陈文居、陈用卿、陈文伯等在盆艺上都有极高造诣。中华民国程寿珍、吴云根、俞国良等人均从事过盆景盆制作。20世纪六七十年代,顾景舟、徐汉棠、陈福渊、肖坤生等制盆名家还同时从事盆景盆创作,更可为盆景度身定做最佳盆景盆。好的陶刻可以使盆景盆增色不少,到近现代,任淦庭、诸葛勋、徐秀棠、沈汉生等一大批陶刻名手能书善画,佳作迭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植物园最早对外出口的盆景盆即以龙华苗圃为款,体现精湛的制盆工艺。

5.2 盆景盆的创新

7.《拂云擎日》的紫砂长方盆

8.《枯荣相济》的紫砂白泥绘花卉正方盆

9.异形盆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中外文化交流碰撞,盆景盆更为追求自然、艺术、设计感的结合。形状从单一几何形发展到如今的多元化,造型上更是不拘一格、随意随性,异形盆与山野草盆也应运而生。这些盆景盆虽个性强烈,但依旧遵循树盆相依相衬的原则,线条看似随意但本质不脱离基本美学要点,拥有独具一格的艺术感染力。取材也非常广泛,除陶、紫砂泥、石料等常用传统材料外,还有水泥、亚克力、金属等新材料(图9)。山野草作为盆景饰草,配盆多小巧玲珑、造型独特、趣味盎然(图10)。盆景所用异形盆搭配植株后相较于传统盆景盆更具有意境美,不少异形盆使用残缺陶器、粗粝的石块或故意加工出古拙质感,与生机昂然的枝叶形成强烈对比,尽显山林野趣、自然古韵。

6 结语

盆景盆从古至今不断演变,随着盆景艺术的发展,制作材料从最初简易的陶土,发展为后来紫砂、瓷器、石料等,从最初仅仅养护需要到后来兼具美观、收藏功能,制作工艺、细节要求愈加精细。盆景盆不仅仅是盆景中作为容器的存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受体,承载着技术、智慧、审美印记的综合体,展现的是中华审美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创作者和欣赏者的美学意识。

猜你喜欢
盆景紫砂
附式石盆景欣赏
刘少白
垂枝式盆景欣赏(一)
桌上盆景(外一幅)
悬崖式盆景欣赏(二)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如意的语言——浅述紫砂作品“四方如意壶”的创意构造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