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基因识别与活化表达的农业特色小镇规划实证探索
——以绍兴柯桥平水茶产业特色小镇为例

2020-06-17 08:06胡洁思蔡碧凡张建国王允双
园林 2020年5期
关键词:茶园茶文化小镇

胡洁思 蔡碧凡 张建国 王允双

借助景观基因理论的现有研究成果,通过增加体验发展主题的内容和实证规划探索,为农业特色小镇规划提供理论指导。基于农业特色小镇建设重在促进发展的实际要求,将景观基因理论进行改进,构建了生态环境基因、村庄聚落基因、农业产业基因和乡村文化基因4个组成部分,并设计了农业特色小镇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并探讨以茶为主体的景观基因活化表达的实现路径。结合柯桥平水茶镇的景观基因解构、识别和活化表达,提出了构建以茶为中心,将茶产业、茶科技、茶旅游、茶文创与禅、越文化相融合,联动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茶产业特色小镇的发展目标。规划以“一心、一轴、一环、三块、六区”为空间架构,通过茶业融合发展、精品茶园观光、茶村风情体验、育茶科技示范、生态茶园养生和禅茶文化研修区六大功能区的独立分工和相互联系,打造全产业链联动共建的茶产业特色小镇。

景观基因理论;基因识别体系;活化表达路径;规划实证探索;茶产业特色小镇

农业特色小镇是整合产业田园、乡村生态、村庄聚落和历史文化等资源禀赋,通过三产功能融合、三生功能耦合和全产业链整合,而形成的“三农”发展新平台[1]。它的出现为新时代“三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1-2]。但是,农业特色小镇地域内利益主体多元,生产内容丰富,乡村文化遗产多样,如何确保在农业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实现预期的目标,有力地推进乡村文化活化传承、农业产业生态高效、多元主体和谐包容,是个值得充分重视的研究课题。我国学者在对乡村聚落分布状态、建筑形式等方面的文化特征研究中借用了生物学的基因分析方法生成了景观基因理论,从而揭示出区域内的乡村聚落在区划、空间格局等方面的规律,从而指导乡村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3-4]。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景观基因的判别、提取、确认、表达和应用,从而激活乡村景观的文化基因,实现对乡村景观的有效保护[5]。景观基因理论可以为农业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但农业特色小镇建设又不同于乡村景观保护,现有的景观基因理论成果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特色小镇规划的理论支撑要求。本文以绍兴市柯桥区平水茶产业集聚区核心区规划为案例,通过对景观基因理论的改进和修正,重点以景观基因的识别确认和活化表达路径,对构建农业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的理论支撑进行有益探索。

1 景观基因理论对农业特色小镇规划的理论指导

景观基因理论起源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应用于乡村景观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领域。但其核心理念是保护乡村文化景观,在研究过程中较多的是个案分析,对文化景观基因的分类也过于细碎和个性化,对以发展为主题的农业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的理论支撑显得单薄[3-7]。文章在原有景观基因理论的基础上,增加通过景观基因活化表达形成新业态等内容,可以为农业特色小镇的规划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1.1 景观基因理论的研究成果与存在局限

20世纪末国外学者提出了文化景观理论,并将文化基因引入聚落景观研究中,但并未开展更为深入的后续探究[8-10]。景观基因学说是刘沛林教授基于传统村落保护,吸取生物基因理论而提出的新理论[6][11]。该理论主要借鉴生物学基因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研究对象的文化特征。通过构建景观基因的辨别原则、要素提取手段、辨别方法和识别指标系统,对研究对象的空间特征、文化景观基因的形成机理等进行研究,为充分挖掘文化特质、促进文化传承及加强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提供指导[3][6][12]。

根据景观基因的表现形态,传统村落的景观基因划分为文化类非物质基因和环境物质基因两大类别[13],物质环境基因分为地理环境特征、布局形态特性、民居建筑特点和公共建筑特质[11],非物质文化基因分为节庆风俗、民间艺术、文化信仰、宗教制度等[14];根据景观基因的外在表达方式分为显、隐性基因;根据重要性和组成因素分为主体基因(影响景观大部分性状和风貌)、附着基因(加强主体或胞质基因的遗传信息表达)、调节基因(促进或抑制风貌的形成和表达)[13]。

景观基因理论的应用流程主要为[5][15]:

(1)建立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

(2)对各指标特征进行识别;

(3)解译各指标特征所含文化特质;

(4)构建景观基因图谱;

(5)应用可行性筛选;

(6)规划设计中的移植应用。

由于目前景观基因理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村镇、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等方面,研究的目的更多是为了促进保护,因此在应用到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特色小镇及田园综合体规划过程中,存在着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不完整,景观基因图谱有欠缺,以及发展问题涉及不深入等问题。

1.2 农业特色小镇的建设要求与景观基因特征

从“三农”发展新形态的产生背景及建设要求来看,农业特色小镇更多的是解决发展问题,在发展过程中要彰显“一镇一特”“一镇一品”的主题特色的话,离不开对其景观基因的辨认、遴选、移植等内容的活化应用,使其满足新时期城乡住民更高需求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根据新时期乡村振兴的具体要求和农业特色小镇的内涵特色,农业特色小镇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生态、村庄聚落、农业产业和乡村文化。区域生态基因主要体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在研究对象区域的赋存状态和主要特征;村庄聚落主要体现选址格局、布局样态、民居构筑和公共建筑特征等;农业产业主要包括传统经典产业、优势主导产业和新型特色产业等类型;乡村文化基因包括乡村节事、民间艺术、文化信仰、手工技艺及乡村食谱等。

1.3 基于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的乡村景观基因识别

农业特色小镇本质上基于乡村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资源基础,通过创新创意的手段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全产业链发展,构建农业田园、美丽村庄、加工营销、文创电商以及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乡村生态高效发展空间。根据这一发展要求以及乡村区域的景观基因特征,可以初步构建乡村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如表1)。

表1 乡村景观基因图谱及识别指标体系

2 农业特色小镇景观基因的识别与活化途径

2.1 基因图谱构建

根据表1所示的乡村景观基因识别指标系统,对于具体的研究对象区域的乡村景观因子进行辨别和解译,构建具体研究对象的景观基因图谱,为乡村区域建设规划或农业特色乡镇规划提供科学支撑。

以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茶产业集聚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整理收集区域乡村景观基因素材,通过依据表1所示的识别指标体系进行景观基因辨认,构建景观基因图谱,并进行综合分析,评判其产业化表达或乡村博物馆式保护展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2 活化应用路径设计

在构建乡村景观基因图谱的基础上,按照市场需求预测、现实可行性分析和政策引导方向等综合评判的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产业化发展策略。

2.2.1 合理的功能分区为茶文化景观基因创造生存和表达空间

茶文化景观基因类型丰富,而且随着时间的流失其生存状况差异很大。符合现代城乡居民经济社会要求的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如作为当地主导产业的优质绿茶生产,不仅保留和形成大片风景秀丽和园相优美的梯田茶园,还是当地村民经济效益的重要来源;平水禅寺作为区域宗教信仰活动和休闲旅游的重要场所,得到了很好的修葺和管理。村庄聚落,作为当地村民生活居住和承载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历经多次新农村建设,茶文化村的历史痕迹已鲜有存在,茶事茶俗茶食等历史痕迹在村民生活中也留存不多。本区域内主要以栽培茶园为主,加工、销售、休闲旅游和文创电商等环节的业态几乎没有,产业链较短,经济效益不突出;田间路网系统仅能满足茶园生产,难以满足全产业链发展,特别是休闲旅游的田园游憩活动。因此,应该基于未来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的要求,按照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为区域茶文化景观基因的表达呈现提供空间。

2.2.2 创新策划新业态为茶文化景观基因的现时代表达提供载体

在诸多茶文化景观基因中,可采取不同载体形式:(1)对完全失去当下应用功能但有历史痕迹的景观基因,可以茶文化博物馆的形式进行梳理和展示,在承担茶文化景观基因保存的同时作为旅游文化吸引物,焕发新活力;(2)对于目前仍在发挥生产和生态作用的大面积茶田,可采取传统农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法,积极建设景观茶田、富硒茶田、芳香茶田等新兴茶栽培模式,以及果茶、花茶、药茶等立体栽培方式,提供功能多样的茶叶生产载体;(3)按照农业特色小镇的要求,调整部分土地的用地性质,导入茶叶加工、禅茶融合、文创电商等新兴业态,促成产品链延伸和多元化增效;(4)对于茶文化遗存不多的村庄聚落,将茶事茶俗茶食茶情等区域茶文化景观基因,以墙体彩绘、景观小品、乡村美食、体验活动、文创产品等方式,科学植入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具有浓郁茶文化特色的村庄聚落,为村民生活和游客乡村体验提供空间和载体;(5)修建茶园健行步道、骑行绿道,修葺亭廊等休闲旅游配套设施,积极发展茶乡休闲旅游,全方位活化传承区域茶文化景观基因。

3 基于乡村景观基因活化的平水茶产业特色小镇的规划应用

3.1 规划区域乡村景观基因分析

绍兴市柯桥区南部的茶叶产业集聚区包含平水、稽东、王坛、兰亭四镇,区域占地4 000多 hm2,其中茶叶产业集聚区3 935.5 hm2(核心区1 666.7 hm2)。本次规划范围为核心区中平水区块的平阳村周边,另外包含稽东镇茶园1.12 hm2,总规划面积241 hm2。

3.1.1 生态环境基因

柯桥区平水镇地处东海西岸、杭州湾南、钱塘江以东,茶产业区内峰峦起伏,环抱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落耶溪潺潺,江河纵横,烟幕蔼蔼,属于中、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季风气象显著,四序分明、雨量充足、光照丰富、潮湿温和。地形呈西高、东北低的阶梯形地势,年平均气温16.5℃,年平均降雨量1 300 mm。优越的降雨、光照、气温、土壤条件,为当地茶叶栽培提供精良条件。项目用地位于若耶溪源头,西临平水江水库,山体众多,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规划范围内还有其他多座水库,水资源充裕,生态优势明显。良好的生态环境既给精品绿茶生产提供了生长条件,也为村民居住生活和未来茶园休闲观光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本底。

3.1.2 村庄聚落基因

项目内的平阳村文化底蕴深厚,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年)迁都平阳,至公元前490年迁都蠡城,前后作为都城共八年。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平阳村也开始由于村庄空心化而逐步衰败,由于时间久远,历史文化遗存和茶文化生活印记在村庄里难以找到,村内的建筑最长也不过30年左右。这一现状虽然给村庄聚落景观基因的激活和呈现造成一定困难,但也给茶文化村落的打造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3.1.3 农业产业基因

该项目的农业产业基因特色突出,生茶规模较大。柯桥区是国内有名的“珠茶之乡”“茶文化之乡”、重要产茶县(区)和省内茶叶产业强县(区),茶叶是传统优势产业。其中“平水日铸”茶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浙江省区域名牌、驰名商标。项目用地规划范围内,有茶园878.3 hm2,基础设施完备,茶园风景优美。但该项目用地范围内主要以茶叶栽培生产为主,加工过程和展示销售环节欠缺,产业链较短,综合效益较低。因此增加二三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土地指标等要素投入,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综合效益,是茶产业特色小镇生态高效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3.1.4 乡村文化基因

该项目用地范围内的村庄文化基因底蕴深厚,茶、越和宗教文化交相辉映。

1.茶产业业态与产品创新体系构架

据史上记载,汉代起,柯桥区就有栽植、摘制和品茗的风俗。唐宋时代,柯桥茶业可用“尤为发达”几个字来描述,平水王化所产的日注茶声誉极高,时为贡品。此后,平水珠茶逐步形成、快速发展并扬名国内外,被誉为“绿色珍珠”。历代文人墨客与柯桥茶叶特别是在中国茶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平水日铸茶有独特之情,留下诸多赞美诗篇。越文化是吴越文化的一支,以绍兴和金华为核心,而绍兴市柯桥区正位于越文明的核心区。越文化的研究,以风俗、技艺、学术为重点,颇能显示越文化丰厚内涵的特质。

该地区的宗教文化特色突出,而且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禅茶文化。自东汉起佛教文化就开始传至绍兴各地,其中云门寺、平阳寺、嘉祥寺等寺庙的修建对禅宗文化在绍兴的传播和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又因日铸茶文化的兴盛,使得茶文化与佛禅文化有了更深远的精神联系。

3.2 基于乡村景观基因活化的规划发展策略

3.2.1 明确发展目标,引领园区有序发展

做特显性基因,激活隐性基因,移植外来基因,以“茶”为线索,有机融入禅文化和越文化,以茶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为主要理念,集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茶健康于一体,打造主题明晰、体验性强、功能多元、田园秀美的茶产业综合小镇。

产业链构建过程中要将产业、旅游、文创相互发展和结合,形成茶创意旅游产品、茶创意生活产品。旅游产品主要包含旅游景点、体验活动、服务设施、文体活动等。茶创意生活产品主要包括健康茶餐、茶饮以及纪念品(图1)。

3.2.2 实施创新驱动,实现多功能融合发展

(1)注重科技支撑实现生态高效发展。一方面要发挥科学研究适度提前的学术特征,积极引进海内外同类地区的高新茶叶品种、技术、手段,为本地区的茶业结构调整和转型提升提供新思路;同时要针对本地区的茶业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开展原始创新性研发,不断提供创新技术,引领本地区特有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

(2)注重更新示范引领周边茶产业转型发展。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设施的全面引进、消化、接收和组装配套,并注重运营模式、营销平台和经营理念的创新,实现全产业链的聚集创新。

(3)注重双创孵化推动区域茶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但要展示新品种、示范新技术和产生高效益,而且要充分发挥科技平台的研发教育、培训和创新功能,积极引导茶叶企业不断创新,同时引导有意愿从事现代茶产业的村民及年轻人创业,提升集聚区经营水平。

(4)注重三产融合引导茶产业集聚地转型发展。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建成后优美的茶园风光、优良的乡村生态、现代的农业设施、智慧的生产手段和先进的经营理念,积极发展绿色茶园观光、采摘收获体验、茶业科学培训、茶园骑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茶业旅游产业,在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市场知名度的同时,带动农副产品旅游消费,增加综合经济收益,提高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2.3 科学功能分区,实现一体化协同发展

根据乡村景观基因的空间部分现状和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将整个茶产业特色小镇划分为“一心、一轴、一环、三块、六区”的空间架构,各个功能分区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联系,实现一体化协同繁荣的良性格局(图2)。

其中“一心”为综合服务中心,“一轴”为沿主干道路的生态景观轴,“一环”为串联各个功能区的茶园绿道环,“三块”为茶科技、茶文化和茶健康三大板块,“六区”为茶业融合发展、精品茶园观光、茶村风情体验、育茶科技示范、生态茶园养生和禅茶文化研修区六大功能区(图3)。

3.2.4 精心策划项目,实现业态创新发展

(1)茶业融合发展区:区块中北部,规划面积9.7 hm2;打造茶叶深加工中心、品牌管理中心、茶文化研究中心,打造茶叶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2.平水茶产业特色小镇总体空间布局图

3.平水茶产业特色小镇功能分区图

建设项目:①综合服务中心:主要为园区停车、导览、游客集散、咨询、购物提供服务,建筑风格采用江南当代中式风格;②茶叶深加工中心(核心茶厂):按照高标准全程绿色无污染工厂建造、抹茶设备研制中心建设、茶深加工产品开发等展开;③茶博馆:主要为集中展示绍兴地区的茶史、茶事、茶艺等,包含茶文化研究中心、茶创意研发、国际传播交流、农业仿真系统、VR虚拟体验等功能;④茶品牌管理中心:规划新建茶品牌经管中心,开发与管制茶叶知名品牌、整合产业集聚区优质茶叶资源、提高茶叶产品质量,把“平水日铸”“平水珠茶”等品牌优势转化为茶产业优势,提升全绍兴地区茶业经济收入。中心包含品牌管理中心、农产品检测中心、农产品可追溯系统、茶业云数据中心等。

(2)精品茶园观光区:区块东部茶园区域及东北侧谷地,规划面积89.2 hm2;功能定位为茶叶生产和茶园观光。

建设项目:①标准茶园:建设标准依据《标准茶园建设技术规范》,并辅以休憩设施建设和适度景观提升;②茶园迷宫:规划建于平阳寺东侧,山谷入口处,增加茶园的趣味性;③骑行绿道:结合园区现状道路打造特色骑行绿道10 km,体验田园牧歌式的慢生活节奏,感受自然山水中的运动休闲魅力,起点及路面设计结合越文化元素;④茶驿站:在骑行绿道沿线,依据现有民房改造为茶驿站,提供茶饮、点心、休息服务;⑤茶古道:新建游步道与上青古道及东部山上步道连接,形成园区丰富的分级慢行系统;⑥美丽茶园:目前规划区景观单调,亮点不足,规划以植物造景方式,在茶园与山体交接处种植樱花、红枫、银杏等彩色树种,形成有序且亮丽的植物景观。

(3)茶村风情体验区:区块中南部平阳村,规划面积59.6 hm2;功能定位为茶村观光和茶俗体验,打造平阳慢生活茶村。

建设项目:①村落服务中心(园区次中心):位于家有山庄西侧,核心区次入口处,为园区旅游提供游客咨询、集散、讲解、自行车驿站等服务;②茶香农家:利用平阳村茶农家自有住房,发展特色民宿20家,开展餐饮、住宿、茶俗表演等活动;③茶产业创客基地:利用平阳村马家自然村约20幢空心村民房连片打造,引进外来创业年轻人入住,打造茶吧、咖啡、特色民宿等休闲产业;④抹茶食品坊:规划平阳村村民结合核心茶厂生产的抹茶产品,设立抹茶食品坊40家。

(4)育茶科技示范区:区块西部、绍甘线西侧,规划面积37.8 hm2;功能定位为引种试验、科技研发和新品种培育。

建设项目:①种质资源引种小区:规划于绍甘线西侧新建种质资源引种小区,占地2.4 hm2;②栽培模式展示小区:探索茶与香草、菊花、中药材等套种模式,规划用地1.6 hm2;③新优茶品种博览园:收集国内茶叶品种、名茶品类,将园区建设为茶树种资源库、新优茶品种博览园,规划占地1.4 hm2;④芳香茶培育小区:采用茶叶与其他香草套种,形成不同类型的芳香茶培育区块,规划占地1.2 hm2。

(5)生态茶园养生区:区块南部、家有山庄周边,规划面积22.1 hm2;功能定位为茶保健、茶养生、茶理疗等。

建设项目:①茶疗养生苑:规划于家有山庄北部水库边,占地1 600 m2,内设“茶疗、浴、膳、修”等项目;②家有山庄:提升现有山庄环境,设计特色茶餐饮、特色住宿等;③茶香苑:规划位于家有山庄东侧山顶,主要功能为茶饮、观景,现代中式风格,规划占地1 600 m2;④将台遗址:根据村民记忆,规划恢复遗址性景观,作为平阳村重要越文化景点。

(6)禅茶文化研修区:区域中北部、平阳禅寺及西北部茶园及农田,规划面积22.2 hm2;功能定位为游客禅修和茶文化体验。

建设项目:①平阳禅寺:完善提升禅寺环境,按照中国传统寺庙园林布局建设。充分发挥平阳寺原生景色的美妙,环境景观的奇特,注意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高度融合,内里园林气氛与外部寺庙环境的有机联系;②禅修院:规划平阳寺有效利用寺院这一平台,广泛吸纳有缘四众弟子共住、共修、共学,以提高信众禅修水准;③茶斋堂:结合现有斋堂,融入茶元素,制作特色茶斋饮食;④禅茶苑:规划在平阳寺,开辟禅茶苑,研究交流禅修与茶道、茶艺、茶与琴棋书画、茶道、茶文籍等;⑤佛茶园:利用平阳寺西侧茶园及北部规划新建茶园,打造特色佛茶园。

本研究以绍兴市柯桥区茶产业集聚、核心区的规划为例,对景观基因理论指导农业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初步探索,试图改进现有的景观基因理论,满足以发展为主体内容的农业综合园区规划设计的理论支撑。由于该规划方案没有经过“规划—建设—运营”的完整的实施验证,其科学合理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茶园茶文化小镇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园飘香
熊的小镇
茶文化的“办案经”
小镇(外一篇)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