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层黏连蛋白γ1类天疱疮一例

2020-06-18 08:01于灵冯素英李志量靳培英王宝玺林麟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天疱疮真皮水疱

于灵 冯素英 李志量 靳培英 王宝玺 林麟

1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皮肤病医院皮肤科 江苏省皮肤病与性病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2;2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整形外科医院皮肤科,北京100144

于灵现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郑州450003

患者男,64岁,全身红斑、水疱伴痒1个月。就诊前1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躯干、四肢出现红斑,散在少许水疱,于当地医院按“湿疹”予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疗效不佳。既往患结节性痒疹10 余年,否认内科疾病史,家族中无相似疾病。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面颈部可见红斑、丘疱疹、少许糜烂结痂;头皮、右颊部、双侧腋下、背部、臀部、大腿内侧可见较多环状红斑,红斑边缘可见丘疹、丘疱疹、水疱,疱壁紧张,疱液清,尼氏征阴性,部分皮损表面结痂,遗留色素沉着斑;四肢散在丘疹,可见抓痕,部分表面结痂(图1A)。初步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水疱处皮损病理检查:表皮下水疱形成,疱内可见纤维蛋白样物质及少许嗜酸性粒细胞,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及少许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浸润(图1B)。血常规及生化检查均未见异常。直接免疫荧光示IgG、C3 在基底膜带线状沉积,盐裂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示基底膜带真皮侧IgG线状沉积(图1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行桥粒芯蛋白1(Dsg1)抗体、Dsg3 抗体、BP180 抗体、BP230 抗体及抗Ⅶ型胶原抗体检测均阴性,进一步行免疫印迹(具体操作参见文献[1])检查示,患者血清抗体与真皮侧蛋白(相对分子质量200 000)结合。诊断:抗层黏连蛋白γ1类天疱疮。

图1 抗层黏连蛋白γ1类天疱疮患者临床表现及病理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查结果 1A:臀部及股部皮损;1B:皮损病理检查示表皮下水疱形成,疱内可见纤维蛋白样物质及少许嗜酸性粒细胞,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及少许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浸润(HE×100);1C:盐裂间接免疫荧光示IgG线状沉积于基底膜带真皮侧(×40)

治疗:予泼尼松40 mg/d、四环素0.5 g每日3次、烟酰胺片0.3 g 每日3 次口服,半月后皮损较前消退。此后在糖皮质激素减量过程中病情多次反复,随访3 年中病情复发加重4次,曾予氨苯砜25 mg每日2次口服,但因患者天冬氨酸转氨酶及丙氨酸转氨酶升高停用,后坚持服用曲安西龙8 mg/d、米诺环素0.1 g 每日2 次、秋水仙碱0.5 mg 每日2 次维持治疗。维持治疗期间,患者曾自行停药,皮损间断反复,用药后可控制,仍在随访中。

讨论 抗层黏连蛋白γ1 类天疱疮为一种少见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因患者血清中存在与真皮侧提取物中相对分子质量为200 000的蛋白相结合的抗体,故又命名为抗P200 类天疱疮[2]。Dainichi 等[3]将该蛋白确定为层黏连蛋白γ1,故该病也称为抗层黏连蛋白γ1类天疱疮。该病患者临床表现通常不典型,可表现为皮肤或黏膜红斑、水疱,也可表现为湿疹、荨麻疹、痒疹、出汗不良或玫瑰花瓣样皮损,较难与其他类型的类天疱疮相鉴别,常被误诊。病理上该病表现为表皮下水疱形成,真皮浅层可有中性粒细胞和/或嗜酸性粒细胞浸润[4];免疫病理检查示患者血清IgG与盐裂皮肤真皮侧蛋白结合,IgA、IgM 均阴性,根据免疫病理结果可将其与大疱性类天疱疮和线状IgA大疱性皮病区分,同时抗Ⅶ型胶原抗体检测阴性可将其与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相鉴别,而其最终诊断主要通过免疫印迹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与真皮侧提取物中相对分子质量为200 000的蛋白相结合的抗体明确。该病治疗相对困难,病情常多次反复。本例患者病情也多次反复,仍在随访治疗中。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天疱疮真皮水疱
中国皮革协会重磅推出真皮标志宣传片
“真皮星尚我做主”微视频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
四肢骨折后张力性水疱的处理方法
天疱疮合并症的研究进展
拔罐起水疱是体湿吗
拔罐起水疱是体湿吗
桥粒芯糖蛋白抗体与天疱疮临床表型和疾病活动度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别给真皮汽车座椅穿“马甲”
汽车内饰用浅色耐污真皮的开发
不同治疗时机对扁平苔癣疗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