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对病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研究

2020-06-18 11:11王家祥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29期
关键词:状面倾斜角融合术

王家祥

(罗平县人民医院,云南 曲靖 655800)

腰椎退变性疾病为临床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腰腿疼痛以及腰部疼痛[1]。一般情况下该疾病发生后会引发脊柱-骨盆矢状面失衡,从而引发腰腿疼痛,腰椎退变性疾病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较多采取腰椎融合术治疗,而该种治疗模式后对于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功效较少报道,因此本次将研究资料整理做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于2017年1月~2018年5月期间在我科室接受手术治疗。入选:无脊柱手术史;无手术禁忌;患者同意本次治疗措施;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精神障碍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60~72岁,平均(64.2±1.5)岁,病变节段:L2~L3患者15例,L4~L5患者21例,L5~S1患者4例。

1.2 治疗措施

麻醉方式取全满,采取仰卧体位,悬空患者的腹部,借助于C臂观察病变状况,入路方式选取后正中常规方式,将双侧骶棘肌充分剥离然后暴露椎板、关节突。保护好神经根以及硬膜后将病变椎板咬除,清除关节突。将黏连组织分离,对于出现病变的椎间盘进行全部切除,间隙中置入融合器,术中是否进行复位需要根据患者的腰椎滑脱决定,手术完成后成功缝合,并保持绝对卧床休息,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以及镇痛治疗。

1.3 观察项目

术前及术后1个月及3个月分别使用疼痛模拟量表评价(VAS)其疼痛程度,总分为10分,得分越高说明疼痛越明显。

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使用X线测量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腰椎矢状垂直轴以及骨贫倾斜角。

1.4 数据分析

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 20.0,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并以t检验分析,经比较的数据出现P<0.05后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疼痛状况比较

治疗前疼痛评分(6.4±1.2)分,治疗1个月为(3.4±1.4)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t=2.26,P=0.034);治疗3个月后疼痛评分(0.8±0.1)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t=6.24,P=0.016)。

2.2 治疗前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系数比较

治疗后患者失衡的脊柱-骨盆矢状面情况获得明显的恢复,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系数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系数比较[(±s)°]

时间 骶骨倾斜角 腰椎前凸角 腰椎矢状垂直轴 骨贫倾斜角治疗前 25±4 25±10 1.8±4.1 22±9治疗后 30±4 41±8 0.2±2.1 18±5 t值 10.05 12.26 2.69 3.16 P值 0.000 0.000 0.041 0.029

3 讨 论

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类型较多样,可为腰椎管狭窄或者腰椎间盘突出等等,患者临床可表现为下肢疼痛等,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手术方式为常规的解决措施,一般需要采取手术患者为经保守治疗后无效且无神经功能损害。采取治手术治疗的目的为重建冠状面以及矢状面平衡,改善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正常情况下脊柱以及骨盆形态处于最低能耗状态,此时的矢状面保持平衡状态,而出现腰椎退行性病变时可使得原有的平衡状态受到干扰从而出现失衡,因此治疗时需要重建平衡状态。本次临床治疗措施为腰椎消融术,该手术方式对于重建平衡保持稳定性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可能会出现利应力集中、破坏脊柱正常生理弯曲以及小关节退变等情况,因此术中需要清除病变椎板、下关节凸起等,消除神经压迫引发疼痛,并降低术后并发症。本次40例患者均采取腰椎融合术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疼痛明显解除,因此术中解除神经压迫,因此对于缓解疼痛具有明显作用;此外治疗一年后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系数明显改善,说明该种治疗模式可纠正失衡的冠状面以及矢状面,恢复生理解剖结构,本次结果数据与前人报道基本一致[2]。经以上治疗笔者认为,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重建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并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状面倾斜角融合术
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
请您诊断
以“倾斜角与斜角”为例谈概念教学
颈椎矢状面参数的研究进展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开缝圆柱缝隙倾斜角对脱落涡的影响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关节融合术治疗Lisfranc损伤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青年女性矢状面轮廓曲线提取与拟合研究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的预后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