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课文资源让语感素养落地

2020-06-19 08:05梅金莲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4期
关键词:培养策略

梅金莲

【内容摘要】培养语感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以《春酒》为例,结合教学实践,提出通过开发课文资源、培养学生语感素养的策略:一是利用生活情境,挖掘语感因子;二是运用读写迁移,培养语感素养。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素养,使它能够真正落地生根,焕发出生命力。

【关键词】课文资源 语感素养 培养 策略

语感素养是指读者对语言形式阅读过程中内在的思维活动能力。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笔者发现,教师精心开发相关的课文资源,并在日常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语感素养。下面以《春酒》为例,谈谈如何通过开发课文资源来培养学生的语感素养。

一、利用生活情境,挖掘語感因子

《春酒》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民俗与文化。课文讲的是作者小时候喝春酒的情景,表达对童年、母亲及故乡的思念之情。课文文字浅显易懂,生动活泼,贴近生活,有利于语言积累和能力迁移。

1.融学生的典型经历于修辞分析中

贪吃是每个人童年都会有的经历,这反映了生命之初对食物的饥渴。偷着吃,是一种快乐,是一种隐秘的内心体验。《春酒》中有这样的例子,如:“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这句话中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蜜蜂”这个喻体把小孩子肚子吃得很饱而鼓胀的样子很好地再现了出来。在上课的时候,笔者适时进行引导:“同学们,你们小时候有没有过这样的吃得肚子鼓起来的经历?”以此激起学生的儿时记忆,激活学生的情感思维,同学们踊跃参与、畅所欲言。老师适时地用“将军肚”一词做总结:“同学们,小孩子的肚子和大人不一样,只要吃饱,马上就鼓胀起来,老辈人啊,常爱说这就是'将军肚'”,同时出示了两张照片,一是年画秦琼,另一张是小孩子鼓起肚子的对比照片,加深了学生的直观印象、促进了学生的理解认知。

2.融学生的心理状态于特殊句式中

《春酒》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靠,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这句话是写作者小时候的小心机,想借撒娇之机偷喝春酒的情景。其中“靠一靠”“舔一舔”这种结构很好地写出了孩子边撒娇、边试探,小心翼翼偷吃的情景。撒娇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这反映了儿童特别需要爱和关怀的心理需求,几乎每个人的孩童时期都有过撒娇淘气的体验。以此教师顺势提出:“同学们,你们小时候有没有过撒娇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分享了不少生动有趣的鲜活往事。有一位同学说:“小时候我特爱吃肯德鸡,生日那天,舅妈给我送了一个全家桶。可是那天有点热气上火,我妈不让吃。我可怜兮兮地说'妈妈,我就吃一小块'。我妈不给,我就用手指捏一捏鸡块,然后把手指放在嘴里舔一舔。后来还是趁着妈妈不注意时往嘴里塞了一大块。”

对于小孩而言,撒娇、偷吃也是一种情趣,就如《社戏》里的“偷豆”一样,在孩童式的狡黠中有着童心的天地,是孩子自由探索的宝贵记忆,需要我们大人去尊重与呵护。教师敏感地把握住语言当中的特殊句式,结合学生心理现状适时进行扩展,既激发了童心,促进了学生对童年的再理解,也增添了语文教学的情趣。

3.融学生的文化背景于共有语境中

春节是中国特有的重大节日,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团团圆圆是每一位中国人对过年的期待,它体现了我国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作者在《春酒》中写到“花匠阿标叔高高兴兴的擦煤气灯玻璃罩”时,用了一个词“亮晶晶”,作者选用修饰语“亮晶晶”,正面写灯罩的光亮,侧面衬托大厅的灯火通明;“呼呼呼地”用拟声词,形象地再现煤气灯燃烧得正旺,表现了新春的喜庆气氛,衬托出喝会酒的人心情的愉悦。笔者在分析到此处时,适时进行引导:“同学们,你们能说说家里过节时的氛围和感受吗?”由于每个人都有过亲身经历和体验,同学们举出了许多欢庆节日的生动事例。有同学说:“我最喜欢端午节奶奶包粽子。粽叶有刺,要事先刮去。但奶奶有她独自的方法,只见奶奶拿起一把小刀,轻轻地刮去叶子上的刺,沙沙的声音在内厅里响起,等奶奶刮完叶子就是包粽子的时间,家里的男人和女人都有事做,男人们在桌后端茶倒水,女人们用轻巧的手包裹着调好的馅料。”

在课堂对话中,受《春酒》中“泡春酒”“吃会酒”的情形启发,引起学生对往昔过节时光的美好回忆,使语感素养得以训练和提升,这比单纯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直接告诉学生“语文术语”,效果要好得多。

二、运用读写迁移,培养语感素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将课文资源开发与学生生活积累结合,运用课文中已有的资源进行读写迁移,促使学生形成语感素养。

1.模拟用语,促使语言形式的迁移

学生学习语言的初始阶段是模仿。虽然说这一方法比较老套,但对学生来讲实用。《春酒》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对于文本中个性化的用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揣摩,也可以通过语言形式的迁移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培养语感素养。教读《春酒》后,笔者及时向学生布置了写作任务:“写一个你家过节的小细节,注意遣词造句,写出趣味。”从批改情况来看,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从《春酒》中学到的精彩语言,运用得活灵活现。以下是学生的习作:

桌上有一碟“旺旺”仙贝,我伸出手指头,轻轻碰一碰“仙贝”,转过头看一看母亲——她在厨房里,正好,伸开五根手指头,迅速抓了一把“仙贝”往兜里一塞,轻手轻脚地走出了大厅,往房间撒腿跑去。

小作者描写自己过节贪吃不健康食品的系列动作,以及怕被母亲发现的小心翼翼的行为,其中“偷偷地”“伸出手指头”“碰一碰”就是对《春酒》一文内用语的模拟,而且运用得生动传神恰到好处。可见学生对这一语言形式已烂熟于心,语感也随之渐长。

2.活化场景,促使语言材料的迁移

语文言语理论认为:文本是“言”与“意”的统一体。语文教学的价值就是促使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感悟。教学中,可以深度挖掘课文中的语言材料,活化课文场景,激发写作兴趣,以此培养学生语言的感知力。如《春酒》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喜气。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亮的,呼呼呼的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这一段是描写喝会酒的场景。教学完毕后,笔者让学生模仿这段场景,叙写一个自己家过节的片段。 学生习作例举如下:

小孩子是最喜欢过节的了。家里的饭桌上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客人。天花板上的灯被擦得亮晶晶的,照射出暖洋洋的光。火锅的汤沸腾起来,发出呼呼的声音。这时,母亲总是喜欢拿上一年泡的梅子酒来招待客人。不一会儿,客人们的脸颊红红的,给房子又增添了许多喜庆。

小作者化用了《春酒》中喝会酒时的节日氛围,通过写火锅的汤和热气以及天花板的灯,来衬托春节喜气洋洋的气氛,真是模仿得淋漓尽致。这是语言材料迁移的最好诠释。当然这样一来二去,学生的语感也在不经意间得到了提高。

3.领会字趣,促使写作手法的迁移

崔峦老师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具有示范性,都是学生学习写作手法进行练笔的范文。而写作手法是一个人的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应在读中理清层次,读中悟法,读中学写,读写迁移,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语言熏陶感染,从而真正掌握写作手法。《春酒》这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浓浓的风土人情,用富有情趣的细节彰显了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故乡的深情厚谊。学生用心去感悟这些富有童趣的童年细节,感受“我”的纯真与快乐。如“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石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洒在衣襟上了”,学习时加强对“端”“闻”“跌”等动作的朗读感悟,以此读出“我”对酒的珍惜,这样感受才会更深刻。学了此文后,学生的练笔作业如下:

三月的春雨,悄悄地来到人们身边,轻轻地落在手心上,冰凉凉的、亮晶晶的,恨不得将它化入身心的一部分。滴答答地,落在发丝上、肩上及鞋子上,慢慢地干于布料之中,又或是滑倒地面,迅速地混入泥潭之中,消失殆尽。周围嫩绿的叶子上盖满了雨珠,清澈透明,风一吹,便跳进了草丛之中。

短文中的“冰涼凉”“亮晶晶”具体展现了春雨落在手上的触感及光感,“混”字传神地表现了雨落在地面消失速度之快。这些都是学生领会了《春酒》原作的字趣,懂得了炼词炼句的重要性,环境描写才会这样意趣橫生。又如:

“喂!快吃!别老盯着电视机看!”不知何时,妈妈已将饭莱夹到我碗中:碧绿的青莱和沾着汁的瘦肉。我瞥了一眼,猛地塞了一口,又望了望妈妈。嘿,她看得正入神呢。我也悄悄地夹了些肉,轻轻地放在她碗里。我又瞟了瞟妈妈,嘿呦,她的筷子还停在半空中呢,瞧她那小眼神,正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呢。

此语段中“瞥”“塞”“ 望”等系列动作描写,写出了自己在趁妈妈不注意时,偷偷地夹肉到妈妈碗中的细节,描画了孩童式的狡黠,表达了自己对妈妈的爱。而这些有温度的表达都源自于学生对《春酒》中动作描写的掌握,使他们能张弛有度地内化写作手法,从而得心应手的加以应用,于润无声处中培养语感。

可见,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读写资源,它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去探寻,需要我们沉下心去寻找读写迁移的训练点,以此达到培养语感的最终目标。

王尚文先生在《语感论》里所说:“在言语形式出现之前,内容并不存在,有的只是一种表达的意向而已。表达意向在一定的环境中由定的对象刺激之下产生出来之后,不停地向前运动,萌动着一些模糊不清、不可捉摸的观念'云雾',直到受到意识的充分注意,思维主体才把握了一些相关的词语,从而成为清晰的思想。”在《春酒》一课中,笔者通过开发课文资源,使之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完成了语言能力的迁移,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素养,使它能够真正落地生根,焕发出常青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贺军.强化语感训练,提升语文素养——谈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12).

[2] 桑哲.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之我见[J].新课程,2016(11).

(作者单位:杭州临安区锦城第四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培养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