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有机衔接的路径研究

2020-06-21 15:24郭亚坤杨琛华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郭亚坤 杨琛华

〔摘要〕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当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存交汇的特殊时期,要在深刻理解和把握二者衔接内涵的基础上,借鉴脱贫攻坚中形成的成功经验,通过构建科学的工作体系、聚焦工作重点、精准实行分阶段分区域的方式进行推进,在巩固和提升脱贫攻坚成效的基础上,有序开展乡村振兴工作,逐步完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关键词〕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3-0055-04

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阶段,同时也处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起步阶段,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历史交汇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围绕“三农”问题而提出的重大决策,两者存在耦合和交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繁荣乡村文化、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等内容,与脱贫攻坚强调的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文化扶贫、社会保障兜底扶贫等方式具有内在一致性。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脱贫攻坚具有局部性、紧迫性、特殊性和阶段性等特点,目标是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地区人口实现脱贫,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解决发展中不平衡的问题;而乡村振兴则具有整体性、渐进性、综合性和持久性等特点,其最终目标是彻底改变千百年来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也明确指出,要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这些都表明,脱贫攻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前提,乡村振兴是对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深化,二者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精神实质,找准二者的契合点,从工作体系、工作重点、工作方法三个方面着手,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深度融合和协同推进。

一、构建科学的工作体系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根本

第一,要做好机制衔接。“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和组织保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其目标对象更为广泛、任务要求更为艰巨。为此,要充分借鉴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发挥党管农村工作的优良传统,加强和改善黨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保障制度,构建起责任清晰、各负其责的责任体系。同时,要借鉴脱贫攻坚中采取的第三方评估机制等成熟模式,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管用的监督考评体系,并将考核评价结果与干部任用、选拔等挂钩,切实发挥好考核评价这根“指挥棒”的鞭策和激励作用。

第二,要做好规划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时,要对照当前脱贫攻坚的各项实施方案,确保二者的有机融合、相辅相成和同频共振。为此,要制定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短期过渡计划并做有效任务分解,为顺利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可靠的工作保障;要在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科学把握地方特点和差异,特别是要高度关注当地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做到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循序渐进,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引领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要做好政策衔接。要按照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根据当地发展的实际需要,对目前实施的脱贫攻坚政策进行梳理,分类确定需要取消的、接续的和强化的政策,注重梳理脱贫攻坚中成熟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健全完善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要促进特惠性政策向普惠性政策转变,把临时性帮扶政策转变成常态化支持政策,把兜底政策转变成乡村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政策。同时,要加大对农村住房、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弱化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异,既避免出现脱贫攻坚后的“政策悬崖”,又确保乡村居民能够同等享受政策红利。

二、聚焦工作重点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抓手

(一)在产业兴旺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产业兴旺列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之首,明确了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产业兴旺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经济基础,是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和着力点。近年来,在产业扶贫提供的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下,贫困地区的乡村产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有些已初具规模,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这不仅有效巩固和提升了脱贫成效,也为贫困地区的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要看到,贫困地区乡村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有些地方的乡村产业缺乏特色,单一化、同质化等问题突出;有些地方的乡村产业仍存在着规模小和链条短、品牌杂等问题。因此,现阶段,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壮大优势特色产业。要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本地资源禀赋和发展环境的差异,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大力推动“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真正构建起具有本地资源优势和乡土特色的产业体系;要主动适应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在农产品优质化、特色化、定制化、多样化上做文章,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知名农产品品牌,特别是要抓好功能农产品品牌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实现多路径壮大集体经济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要狠抓农产品营销,开拓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加快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销售领域的应用,积极推行“农产品+微商”“农产品+网络直播”“农产品+直销店”等新型商业模式,着力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产业链,打通农产品上行的“最后一公里”,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要充分挖掘丰富的农耕文化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多功能发展,不断拓展乡村产业链价值链;三是要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小农户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二)在生态宜居方面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既能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境质量,让脱贫人口更好地安居乐业,又能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纵深发展积蓄新力量,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质的提升创造新条件。现阶段,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强化生态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高质量、低污染、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方略,以“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好乡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风貌,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二是要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在脱贫攻坚期间,对贫困地区道路、饮水、电网、住房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医疗、教育、文化、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大力改善,可以有效弥补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存在的短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需求上,要继续坚持整治与建设并重,统筹抓好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等重点治理任务,推动村容村貌实现“质的提升”;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公共服务的优化配置,让美丽宜居的乡村形成留得住本地人才、引得来优秀人才的良好局面,从而有效解决城市“虹吸效应”对乡村振兴的影响;要构建人人参与的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和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确保乡村振兴的过程让群众参与、效果让群众检验、成效让群众受益,使广大农民群众更具有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样一方面能够为农业农村发展预留增量空间,另一方面也能够实现以优美环境带动乡村其他领域共同发展。

(三)在乡风文明方面

农村改革40多年的实践证明,良好的乡风能起到浸润人心、引领向善,规范行为、凝聚力量的作用。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目标和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软件基础和有力保障。要推动文化的减贫和振兴来实现乡风文明,充分利用脱贫攻坚中扶志扶智取得的重大成果,在乡风文明建设上狠下功夫,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进而改善农民精神风貌和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现阶段,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在激发动力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做好外部激发。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作用,通过提供扶持政策、先进技术和优质人力资源,有效建设乡风文明。要坚持由政府“单一供给”转向“多元供给”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同时,应用市场手段整合民间艺术资源,发挥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的作用,组建群众文艺队伍。另一方面要做好内在激发。通过广泛开展宣传和教育,使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实现乡村振兴最终将取决于农民自身,从而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主动投身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来。二是要在乡村移风易俗上下功夫。要通过“讲习所”“道德讲堂”等思想文化阵地,讲授党的政策和优秀传统文化,宣传道德模范,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加强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充分利用村规家训、牌匾楹联、俗语格言,以及通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农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摒弃封建迷信、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树立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传承优秀家风民风,弘扬传统美德。

(四)在治理有效方面

乡村治,百姓安,天下稳。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脱贫攻坚期间采取的五级书记一起抓,派驻扶贫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落实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等措施,对乡村振兴阶段如何增强村级治理能力、达到治理有效的目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现阶段,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夯实农村基层党建根基。将“五级书记抓扶贫”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并推广运用到乡村振兴中;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注重培养选拔有干劲、会干事、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加强脱贫攻坚干部培训,合力打造“不走的工作队”。二是要构建市场、社会和政府三位一体的治理格局。应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力量,给市场和社会更多的自由度和主动权,从而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既互相配合又相互制衡的现代治理格局。三是要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继承发扬脱贫攻坚治理精华的同时,应健全充满活力的群众自治制度,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重点抓好法治建设,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乡村治理,靠法治推进发展、调处矛盾、打击黑恶势力、扶正驱邪。

三、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保证

第一,要坚持将“精准”贯穿始终。在脱贫攻坚中,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注重做到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精准施策,有效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使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效。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要坚持将“精准”贯彻始终,精准掌握各地情况和发展目标、精准制定各地规划和政策措施,切实做到精准衔接、分类施策,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以脱贫攻坚成效推动乡村振兴。

第二,要坚持分区域梯次推进。我国幅员辽阔,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地区间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历史基础、政策取向等原因,导致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发展形态、发展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在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中,就不可能是一个目标、一个模式的同步发展,应从区域实际出发,按照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类、分梯次推动衔接。对于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区域,可作为“先行区”;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特别是传统农业区域,可作为“推进区”;对于已经脱贫摘帽而原来属于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可作为“巩固区”,从而建构起不同区域、不同发展形态的有效衔接推进模式。

第三,要坚持分阶段分步骤推进。从党中央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部署安排上看,2020年之前是将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融入具体的脱贫攻坚行动中,以脱贫攻坚来夯实乡村振兴基础;2020年以后是以乡村振兴引领扶贫工作,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提供新保障、新动力。因此,要紧扣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找准工作重点,分清轻重缓急,分阶段分步骤做好衔接工作。当前,脱贫攻坚进入了攻城拔寨的决战阶段,剩下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工作重点应是解决好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面临的问题。脱贫摘帽后,以乡村振兴引领扶贫工作,应逐步解决内生发展动力不足、产业发展薄弱、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从而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加快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

〔参 考 文 献〕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N〕.人民日报,2018-09-23(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09).

〔3〕杨 静,杨向辉,张光源.聚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统筹衔接〔N〕.光明日报,2019-08-22(05).

〔4〕张 琦.稳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J〕.人民论坛,2019(09):84-86.

〔5〕陈文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途径〔J〕.贵州社会科学,2020(01):11-14.

〔6〕李小云,许汉泽.2020年后扶贫工作的若干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01):62-66.

〔7〕汪三贵,冯紫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逻辑关系、内涵与重点内容〔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8-14.

〔8〕豆书龙,叶敬忠.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及其机制构建〔J〕.改革,2019(01):19-29.

责任编辑 徐 芳

〔收稿日期〕 2020-04-23

〔基金项目〕 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点课题(SSKLZDKT2019160);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9B410)。

〔作者简介〕 郭亚坤(1989-),女,山西忻州人,忻州师范学院政治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层社会治理。

杨琛华(1989-),男,山西原平人,中共忻州市委信息化中心业务科科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扶贫。

猜你喜欢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