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小微企业的生存大考

2020-06-21 15:37许然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小微疫情企业

许然

“复 工前几天老板还在群里说‘不裁员、不降薪,一上班就发现好几个研究生学历的同事被裁员了。”王坤囫囵喝下一口饮料,自嘲说,“幸亏自己只是本科学历,可能是研究生的用工成本太高了。”

王坤所在的这家成都文化传媒公司主打房地产广告,共有员工200余人,属于小微企业。虽然在2月底就早早地复工,但业务量却减少了三分之一,疫情前的“996”景象也不复再现。

类似的公司还有很多。一份来自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调研结果显示,约86.5%的受访企业经营受到较大影响,近50%已有裁员安排。自疫情暴发以来,小微企业在供求两端同步遭受冲击,普遍面临营收严重下滑、现金流紧张、房租与人力成本较高等问题,疫情之下如何生存成为小微企业面临的大考。

疫情困局

“即使这些年实体店越来越不好做了,也没有像现在这样一天到晚连顾客的影子也见不着。”在泰华商城四楼,卖了十多年衣服的陈姨对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说。

位于成都春熙路商圈的九龙商场、泰华商场曾一度热闹非凡,从凌晨四五点开始批发服装,到下午五点过关店,顾客几乎没有中断过,但疫情期间却人流萧条。

3月份刚复工时,陈姨的店铺一天只有两三个零售顾客,偶尔有一些熟识的批发买主来拿货。她也不急,每天坐在收银台该看剧看剧,该刷短视频刷短视频。直到一周后,批发买主也不来了,一打电话才知道“有些老顾客關店了,有些老顾客的货都积压了,卖不出去”。

以前陈姨不喜欢“穿款”,认为自家店生意好没必要搞这些“形式主义”。现在她慌了,不仅“穿款”还把板凳搬到了门口,眼巴巴地望着电梯口,“有时候一天等不到一个顾客”。

“以前常来进货的女装店主,来了一次后再也没来了。”陈姨叹气说,去年三四月她的店铺一天流水高达上万元,现在日均才卖两三百块,扣除人工成本和房租,每个月亏损近15000元。

消费需求不足、客源稀少正成为压死线下服装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在餐饮外卖行业,订单量的减少也让“馋爱善食”的经营者邓如斌焦虑不已。

作为一家社会爱心企业,“馋爱善食”通过制作团餐、快餐,并提供外出送餐的方式为40多名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但近段时间来,店里的蔬菜、粮油原封不动的摆在那,一摆就是两三天。

为保障残疾人就业,即使在疫情暴发期的2月份,“馋爱善食”也照常出餐、送餐。“但一些企业、单位担心外卖有风险,提倡员工自己带餐,我们的订单量也从原来的700多份锐减到现在的300多份。”邓如斌无奈地说。

曾许诺“五年内帮助500个残疾人就业”的邓如斌,如今却被现实浇了一头冷水。每个月每名员工2500元左右的基本工资照发,社保照缴。值得庆幸的是,“政府为社会爱心企业免除了房租,减轻了部分负担”。

类似的扶持政策并不少见。近段时间以来,上海、北京、山东、四川等地纷纷出台减免税费租金、延期社保缴费、加大信贷支持等政策以及启动多种类型的活动,助力小微企业平稳度过疫情危机。

今年2月,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全力防控疫情支持服务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对符合条件的3.5万个中小企业减免今年2月、3月租金约25亿元。成都则在5月份启动了“成都新消费·样样都实惠”数字消费季,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促消费活动,结合专区大促和直播带货,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体验,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一个月的促消费活动,助力本地商户复苏振兴,帮助本地经济回暖。”

“他救”与“自救”

订单量的锐减在农副产品行业中也较常见。原本三四月份正是上新茶的时候,受疫情影响,位于宜宾市屏山县的助农企业、满园春色茶业公司接到的订单却屈指可数。

“外面的客商不敢囤货,有合作的餐饮业和宾馆生意惨淡,订单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0%左右。”公司负责人朱茂希告诉记者,去年能卖30万斤,今年只卖了16万斤,剩余的茶叶还在冻库,后续如何处理正在想办法。

这个4月,对朱茂希来说,也不全然是坏消息。为减轻企业负担,屏山县也出台了系列帮扶政策。比如,从疫情开始至4月8日,公司的电费、气费可减免80%。

实际上,除了外界提供的“他救”,对于小微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加强“自救”。

为了自救,朱茂希也开发了一些电商客户,在万不得已时以低价、促销、打折等形式去库存,“虽然利润极低,但电商平台能去库存,为公司带来一些营收”。

“‘线上甩货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了。”对于线上销售的形式,陈姨也进行了一番探索。为了促销,她把店里的衣服一件件拍到朋友圈,又拉了个200多人的微信群,每日在群里吆喝半晌,一天能卖出十多件。

再后来,她又跟一些店铺学着直播卖货。虽然这几年,“服装+直播”这样一种“新零售”模式受到热捧,但陈姨此前却不以为然,心想着“反正有这么多的批发买主,并不需要费力吸引终端客户”。

但陈姨现在没法了,被疫情推着走,她借助朋友的网店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开通了直播,一边模仿着“太好看了吧”“买它买它”等李佳琦式的“卖货话术”,一边让亲朋好友转发直播链接。即使遇到直播间没什么人时,陈姨依旧保持热情,自问自答地介绍新款服饰。连续直播了三天,每天三个小时,卖出了两千多元的货,“比起发朋友圈、微信群,直播卖货的效果更好”。

“对线下服装店来说,店铺里客流量不大的时候,做做直播,可以缓和人流量枯竭的店面的尴尬。”一位有丰富直播经验的店家表示。

有业内人士根据天猫、京东等电商渠道的卖货量观察,各家品牌的促销,综合叠加满减优惠券,商品价格普遍低于产品本身定价的五折。如此提升出货量,薄利多销,商家不可谓不拼。“这些线上‘自救行为也能挽回线下店铺的部分损失。”

突围与破冰

“促销、低价策略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是最能自救的办法。”陈姨说。像陈姨一样,在疫情大考下,小微企业纷纷寻求着转型发展之路。

在四川眉山市东坡区,不少饭店在利用外卖服务外,还在门口设置了“便民平价菜站”,利用企业本身的食材储备和资源供应链,为居民提供来自四川的瓜果、蔬菜、成品、半成品等。在成都,多家酒楼、酒店也试水转型,一边在团购平台上推出特价套餐,一边推出早餐点心、午餐盒饭进行摆摊售卖。

不像餐饮行业这般可操作性强、推出得快,一些行业在转型上则思考得更深,收效更好。四川绵竹市的耀隆医疗主要生产医用敷料和磷酸锆。眼看疫情愈发严重,有着多年医疗材料行业从业经验的公司董事长魏官惠产生了生产口罩的想法,“我们既有行业资源也有场地,更有外贸方面的客户”。

利用手头的资源,公司立即成立了研发团队,正式投入“转产”,但“转产”并没有想象中简单。“整整一个月,我不是待在车间,就是在跑原材料,每天工作20个小时以上。”魏官惠坦言,购置生产机器和原材料、招聘员工……这一系列操作非常不易。尽管如此,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多方支持下,耀隆医疗不到一个月就搭建起了一条成人口罩生产线,不仅完成“自救”,还打了一场翻身仗。

“像这些优质的企业经过磨砺后体质会更加康健。”有分析人士认为,本次疫情加速了行业洗牌,对于那些竞争力不强、商业模式老套的小微企业,此次疫情可能加快了其出局的速度。(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猜你喜欢
小微疫情企业
小微课大应用
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2018上海企业100强
小微企业借款人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