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语言艺术引领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构建研究

2020-06-22 13:24黄国庆田拥军
大学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语言艺术思想政治理论课

黄国庆 田拥军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了几百次重要讲话,他的许多话语成为热词,许多语句成为金句,具有极强的思想性、亲和力和感染力,形成了富有个性魅力的语言风格,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提供了范式。深入学习研究和借鉴习近平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把握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导向,从言之有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滋有味、学有所获上多下功夫,有助于科学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

[關键词]习近平;语言艺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6-0126-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话语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当代青年大学生心理、成长成才需求相契合,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2016年5月,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创新话语体系。2018年,全国高校思政课教材全部进行了修订。为了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和期待,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切实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才能开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构建,需要与时俱进地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中的语言艺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访问众多国家、出席重要会议时发表讲话、演讲时通过或打比方或引用对方国家的名人名言来拉近与聆听者之间的距离,其讲话内容“接地气”,善于以讲故事的方式直达听众心灵。他许多话语成为热词,许多语句成为金句,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他讲话自信从容,展现真性情,具有极强的思想性、亲和力和感染力,形成了富有个性魅力的语言风格,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提供了范式。深入学习研究和借鉴习近平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有助于真正实现高校思政课从学术理论体系到教学话语体系的转化。

一、研究习近平语言艺术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把握我国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导向,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话语权

在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构建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要坚持以习近平语言艺术为引领构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方向,促进高校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彰显新形势下高校立德树人的职能。通过对习近平讲话语言风格和魅力的研究与交流,能够增强师生对新一届党中央的认可度和认同感。习近平的语言或引经据典或充满生活气息,容易拉近彼此距离,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习近平讲话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魅力,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照大学生的需求和期待,拉近与大学生的心灵距离,提升教学语言的魅力,并将思政课话语体系的构建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把握好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导向,打造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实践意义的话语体系,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性、感染力和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二)有利于构建具有当代风格和气派的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

习近平的语言艺术是极具魅力的,是新时代构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最佳范本。针对当前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水平不高及缺乏范式的问题,通过精读习近平讲话原文,分析他将经典的历史故事、生动鲜活的事例、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温暖贴心的“大实话”、新颖活泼的形式、恰到好处的表达等相结合的语言风格,得出习近平语言艺术的特点与魅力,并以此为范式构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走出长期找不到话语范式的困境,大大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二、习近平语言艺术的特点

习近平的公开讲话、谈话或者文章在语言的内容、形式、艺术与技巧上都显示出作为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洋溢着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一)语言内容引经据典,融通中外

习近平对经典文化总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他既注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革命文化,又恰当借鉴外来文化的精髓;既展现了他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高超的思想理论水平以及执政理念、领导能力,也体现了他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和创造性发展;注重融通中外,更注重凸显中国元素,打造了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首先,习近平有着深厚的古代文学素养,对古典诗词、历史典故非常熟悉,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运用,给人以新的启迪。人民日报评论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用典》第一辑和第二辑,共收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话语体系中引用的 283条典故,每一条都将现实意义解读置于背景义理阐释之前,彰显了用典的当代价值与意义。这两本书是了解习近平治国理政、语言艺术的重要参考,也是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读本。比如,他通过引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来强调“更好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我们必须登高望远,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2]。2018年9月3日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引用韩愈的《答李翊书》中的“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来阐释历史的规律和逻辑,强调中非双方基于相似遭遇和共同使命,在过去的岁月里同心同向、守望相助,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合作共赢之路。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19年新年贺词开篇即用典,引用了孔融《论盛孝章书》中的“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这些经典词句简洁凝练,意义深远。其次,是创造性转化、活用古典诗词。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3]。这是古为今用,创造性转化了“乱花渐欲迷人眼”和“不畏浮云遮望眼”两句诗,妙趣横生。最后,习近平在外交舞台上注重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语言,以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18 年 7 月在出访阿联酋前夕发表文章时,习近平说:“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阿联酋‘国父扎耶德总统也说过,‘为国家带来进步的不仅仅是石油,还有这个国家人民所作出的努力。”[4]这是通过运用中阿两国人民的共同语言来赞美两国人民共同拥有的奋斗精神、创造精神与追梦精神,从而在中阿人民之间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外交新形象。

(二)语言形式言简意赅,富有文采

习近平曾强调改进文风要在“短、实、新”三个方面下功夫,反对“长、空、假”。他自己的文风凸显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切切实实将“短、实、新”的文风落到实处。他的语言有一个重要特色即大量使用四言格式的短语或成语,言简意赅,既蕴含哲理又体现辩证思维,寓意丰富;同时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富有诗意,体现出中华文学之美。习近平总書记提出的“四个全面”“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四个伟大”“五位一体”“五大思维”“三严三实”“一带一路”等治国理政的概念简洁明了,意义深远,便于传播。他在讲话中大量运用到四字成语,使得语言凝练概括、提纲挈领、思想深邃、有很强大的气场。例如,习近平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说:“2019年,我们将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新征程上,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都要紧紧依靠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5]习近平在100多字中运用了10多个成语,其句式不仅逻辑严密,而且文采飞扬、一气呵成、势如破竹,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文字之美。

(三)语言风格平易近人,与时俱进

习总书记在很多场合的讲话既富有时代气息,又平易近人。他善于运用打比方、民间谚语、歇后语、网络用语等,匠心独运,通俗易懂。例如,他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样朴素的语句来说明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用“缺钙”“软骨病”来形容某些干部缺乏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的问题;用“鞋子合不合适,自己穿了才知道”来阐释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前进道路的选择;他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来说明贸易战不可取,经济霸权主义要不得;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样通俗易懂的语言表明我国秉持包容精神的外交理念。这些语言质朴,平易近人,而又与时俱进。在最近几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直接运用或化用一些网络语言,比如“蛮拼的”“点赞”“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朋友圈”“给力”等等,既亲民又接地气。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发言以及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上的讲话则出现了一些汽车术语,譬如“引擎”“双轮驱动”“换挡加速”等。这样将这些汽车专业术语与时俱进地活用到演讲中,能够使演讲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体现了这位语言大师高超的词语运用艺术。出国访问时,习近平主席善于使用到访国的问候语,运用外国民众听得懂的话语体系,例如引用到访国的名人名言俗语,赞扬到访国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当代建设成就,用最明白的语言拉近彼此的距离。

(四)在语言技巧上善讲故事,凝聚共识

习近平善于以故事来明理,以事实来传情达意,既使话语生动形象,说服力增强,还能凝聚共识。他善于讲一些真实的故事和举具体的、典型的事例,或阐明深刻的道理,或传达自己的深意。比如他在俄罗斯演讲时,生动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历史,以此说明“两国人民相互支持和帮助”的事实;他在坦桑尼亚演讲讲到中非关系和中非人民越走越近时提及中国电视剧 《媳妇的美好时代》 在坦桑尼亚热播,以寻常百姓生活的共同点拉近两国人民的距离;他用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非常投入、将粽子蘸上墨汁吃的故事,来告诉大家真理的味道、信仰的力量等等。

三、习近平语言艺术引领下的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构建

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表达的内容、形式、艺术与技巧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学实效性。习近平以闪烁着智慧火花和充满艺术美感的语言艺术给我们提供了范式。

(一)把握思政课话语体系构建的导向,提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素养,寻找“源头活水”,实现“言之有物”

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质量的背后反映的是教师的思想、素质与功底,通俗地说就是“说什么”与“怎么说”的问题。就“说什么”而言,高校思政课要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导向。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今天,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6]。高校思政课话语要“言之有物”。首先,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素养要提升,尤其要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熟练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话语体系,而且话题要具有吸引力,话语叙事要具有科学性,要有逻辑性和说服力,否则思政课就会出现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的现象。其次,还要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文化知识,学贯中西,重视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专业水平。因为只有具有看家本领、扎实学识,才能在话语表达方面与时俱进,得心应手,打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最后,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通过强化课题研究来支撑理论和教学研究,为实现话语体系的转换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增强话语的亲切感,实现“动之以情”

习近平的语言亲切自然,善于依据对象和环境,拉近与听众的距离。2018年4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时引用了海南的一首民谣开篇:“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7] 言语间饱含深情,一下子拉近了与参会领导人与嘉宾的距离,增进了感情。2018年6月10日,在孔子的故乡山东召开的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习近平引用孔子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喜迎远道而来的各方贵宾。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期待与需求,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心里,关切学生的利益诉求,利用情境教学法与问题教学法,多采用启发式话语,少一些说教,多一些平等对话,让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认同,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 量体裁衣”,要把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体系转化为青年学生爱听的话语体系,增强语言的吸引力。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幽默风趣的网络流行语、生活话语、大众话语更能体现时代特点,跟青年学生喜欢清新入耳的语言风格相符。因此,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用富有文化底蕴的、清新自然的语言分析社会动态和热点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现“晓之以理”

习近平强调要有问题意识,直面现实矛盾和问题。“如果眼中只有成绩和经验,看不到问题和困难……那么抓落实就有落空的危险”[8]。因此要“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9]。高校思政课也应该如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强化问题意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关切学生的利益诉求,以热点、难点问题反观理论,灵活运用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从“为什么”到“怎么办”去构建话语体系。尤其要克服对某些疑难问题回避或“失语”的现象。通过摆事实、讲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我们的故事、声音生动鲜活、感染力非常强。列宁认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10],由此可见,增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亲和力,必须解决理论的通俗化问题,要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关,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谈群众关心的问题,用浅显生动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出来。在话语的创新性与针对性方面,高校思政课必须直面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实际问题,引领大学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

(四)将教材话语转化为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话语,增强话语体系的趣味性和艺术美,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滋有味

当前,全国高校采用的2018年版的思政课教材,其话语体系较之前的版本有很大的改观,但是由于大量直接采用文件话语和政策性话语,使其语言“官方化”。这种教材话语逻辑严谨、语言周密,但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所以教师必须学会将教材话语转化为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话语。例如习近平提出的“先手棋”“零容忍”“补好位”“牛栏关猫””获得感”“舌尖上的安全”“永远在路上”等词汇新鲜生动、简洁明了。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学会用精炼的短语来表达晦涩的政治概念,用朴实的语言阐述深刻的理论。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才能听得明、记得住、用得上。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手段方式要创新,语言表述也要创新,要增强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和艺术美。一是要与时俱进,多运用新语汇,多采用新表述。善于打破老的套路、形成热门话题、营造让人耳目一新、神清气爽的氛围,这样更受“00后”年轻人的欢迎。二是要讲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中国故事,什么是当下真实、生动、精彩的中国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说:“介绍中国,既要介绍特色的中国,也要介绍全面的中国; 既要介绍古老的中国,也要介绍当代的中国; 既要介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要介绍中国的人和文化。”[11]这里面蕴含着“蹄疾步稳的民族复兴故事、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故事、情意绵长的国际交往故事、方兴未艾的和平发展故事”[12]。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从主流媒体、网络、论坛等媒介中搜寻新的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及时融入到教学中去。

(五)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实现“学有所获”

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构建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贴近生活。首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风格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习近平用鲜活的语言词汇、得体的语言表达来传递信息、表达观点,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其次,要关注和解决大学生关注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状况、思想状况,尊重和熟悉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习惯,针对学生的情感所需、疑惑所在、利益所求和关注兴奋点,加强思政课话语的引领力。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人心、获得认同、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再次,要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话语环境。教师要善于放下身段,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与学生平等对话,不搞一言堂,允许学生表达和质疑。敢于聚焦理论创新中的热点问题,勇于面对现实社会中的难点问题,走进大学生的生活与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吸引力和影响力。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实现“学有所获”。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底蕴深厚,既善于引用古代典籍和经典语句又生动形象, 既高屋建瓴又平易近人,具有中国气派和独特魅力,闪耀着理性和智慧的光芒。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习近平语言艺术中汲取营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自身的理论功底、知识素养及驾驭语言的能力,努力实现“腹有诗书气自华”,并且要善于学以致用。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从言之有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滋有味、学有所获上多下功夫,坚持问题导向,讲真话、讲道理、讲优秀传统、讲中国故事,构建生动鲜活的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不断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思想性和亲和力,不断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2] 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8-06-10)[2019-05-03].http://www.xinhuanet.com/2018-06/10/c_1122964171.htm.

[3] 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11-30(1).

[4] 习近平在阿联酋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携手前行,共创未来[N].人民日报,2018-07-19(1).

[5]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EB/OL].(2018-12-31)[2019-05-0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1231/c1024-30497518.html.

[6]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7]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8-04-11(3).

[8] 习近平.关键在于落实[J].求是,2011(6):3-7.

[9] 習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当代党员,2019(8):4-7.

[10] 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1] 杜尚泽,郑红.习近平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谈:强调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N].人民日报,2014-03-30(1).

[12] 李惠男,董晓彤.跟习近平学习“讲好中国故事”[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11):73-75+33-41.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语言艺术思想政治理论课
巧用语言艺术生动小学数学课堂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