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读懂学生

2020-06-22 13:00孙文俊王敏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正方形图形作业

孙文俊 王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是知识的承载者,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领会者,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教师是连接教材和学生的桥梁,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教材的特点,更要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想办法去读懂学生。

一、要了解读懂学生的意义

读懂学生是指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对学生的性格、爱好、家庭情况等方方面面都要了解,要能看懂他们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能听懂他们的发言中所蕴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去捕捉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了解读懂学生这项任务的重要意义。

(一)只有读懂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读懂学生是为了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效,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学有所获。相对来说,教材的变化较小,而学生却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不同的,他们的水平、能力以及其他因素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我们面对的是同一个学生,他对不同问题的理解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所以,我们要读懂学生,就要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要用学生可接受的方式去呈现教材。只有读懂了学生,为不同的学生量身打造“合体”的教材,才能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二)只有读懂学生,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只有读懂学生,我们的课堂才能更高效,我们的学生才能收获得更多。教学情境的设计,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教材,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要读懂学生兴趣的动力点,读懂学生知识的起始点,读懂学生能力的高低点,读懂学生生活的经验点。只有联系实际生活,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才能引发他们学习探究的欲望;只有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症下药”;每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其遗忘曲线是不同的,只有读懂学生知识的起点在哪,我们才能设计出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案。因此,只有结合教材把学生读懂了,课堂教学才会更高效。

(三)只有读懂学生,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们在关注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的同时,更要關注他们的长远发展。读懂学生就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成长,促进其全面发展。学生的基础是存在差异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读懂学生,找准切入点,促进每位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我们只有能够耐心地去读懂学生,引导学生,才能够和学生一起成长。

二、要探究读懂学生的策略

数学学科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思路,对同一个题目,很多时候思考的角度不同,切入点不同,解题方法就不同。因此,不论是分析题目还是找题中的关键信息,都要在读懂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去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潜能。

(一)在课前预习中读懂学生

课前预习是教学的必要步骤。课前,教师要了解所在班级的大多数学生是处于哪种认知发展水平之上的,要清楚学生在学科学习上有多大的发展潜力,并据此布置学习内容的预习和设计整体教学方案。

如北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课前我在布置预习任务时,设计了一份具有三个层级导学的预习方案:回顾学习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把组合图形分成学习过的平面图形。

通过对这三个预习进行分析后我发现,只有个别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比较高。所以,在课堂上,我对课前的教学设计作了一些调整:先给出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充分地去分成以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并强调要说清这么分的理由,再给出数据让学生去算。之所以先分图形再给数据,而不是在分的时候直接给数据,这正是我基于充分地理解教材,在通过课前预习发现学生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所做出的设计。实际上,给数据后并不是每种分图形的方法都可以去计算,分图形只是一个浅层的思考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解决计算的问题,才是更深层次的目的。这也正是通过预习读懂学生给我的教学所带来的最大收获。

此外,教师课前还可以通过与学生交谈、做知识前测等方式,来摸清学生的知识层次。只有通过课前预习去读懂学生,教师才能灵活地设计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在课堂上读懂学生

“好吃又有营养的课堂才是最佳的课堂。”有营养是有标准的,好吃却是有个人的喜好和习惯的。所以,我们要结合教材去读懂学生,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愿意吃、吃得好、吃得有营养。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听讲状态、回答问题状态、做练习题的状态等,捕捉学生课堂上随时出现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揣摩学生的学习反映,适时做出调整。

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一课,我以日常生活中的“冲咖啡”情境引入新课,但课堂上我发现大多数农村学生对咖啡比较陌生,于是随机又改为了冲糖水。通过师生一起实验并记录数据,让学生不断发现和寻找数学信息,引出糖和水的比,进而提问:“通过这个糖和水1:10你还知道什么?”然后,依据 “比”的相关知识,我又提出了“按这样的口味,想冲550克糖水,需糖和水各多少克”的新问题。

当下小学数学教学强调生活化、趣味化、活用教材。这节课从课始我就顺应学生的思维,遵循农村学生的特点,在读懂学生的基础上适时调整了教学策略,学生在边操作边思考中也理解了“比的应用”。

(三)通过课后作业读懂学生

课后作业是课堂的延续,也是课上内容的巩固和消化,反映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有通过课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和困惑的反馈来读懂学生,并及时纠错解惑,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形成有效的链条。当学生的课后作业中出现错误的时候,或思维没有达到教师预期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思考:作业设计是否有问题?学生这样想,道理在哪?同时,要结合教材去深入分析学生为什么会这么想,或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如北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长方形与正方形“一课,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课后作业:给定一些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这些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然后,在方格纸上画一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个作业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检测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特点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我在检查作业时发现了两个问题: 一是有的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记得不全;二是有的学生虽然记得挺全面,但在具体应用的时候理解得不是很准确。

通过对学生作业的分析,针对第一种情况,我帮助出现问题的学生重新梳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引导他们加深对图形的理解和记忆;针对第二种情况,我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要有序地找出图形的特点,进而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责任编辑:杨强)

猜你喜欢
正方形图形作业
重构正方形
超级变变变
快来写作业
移火柴
分图形
作业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