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IB-PYP课程的框架与实践

2020-06-22 13:00何兰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框架

何兰

摘要: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东北育才国际部自2012年开始申请国际IB小学阶段PYP课程。PYP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为基础,通过为学生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或实例激起学生的反思,引发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PYP教学模式将课程分为书面课程、教学课程和评估课程三个部分,教师围绕主题集体备课,进行跨学科教学,全方位引导学生针对各PYP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PYP教学模式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对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PYP课程;框架;跨学科教学;探究式学习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东北育才学校国际部自2012年开始申请国际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小学阶段PYP(Primary Year Programme)课程。为了高效实施国际课程,提高教师的国际授课水准,学校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PYP教学理念的机会,同时邀请PYP专家进校园为教师做培训。经过几年的学习和探索,东北育才学校国际部从IB-PYP兴趣学校发展到IB-PYP候选学校,于2017年正式被官方认证授权为IB-PYP学校。

IB课程全称为国际预科证书课程,该课程不以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课程体系为基准,而是自成体系,广泛吸收了当代许多发达国家主流课程体系的优点。IB课程包括年龄层次从3~19岁学生的课程,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课程被称为PYP(Primary Year Programme),初中阶段课程被称为MYP(Middle Year Programme),高中阶段课程被称为DP(Diploma Programme)。IB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智力、情感、个人发展和社会技能等各方面的教育,力求在高速发展的全球化视野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学习和工作能力,为未来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

IB-PYP教学模式将课程主要分为三部分,即书面课程、教学课程和评估课程。书面课程关注的问题是“教学内容是什么”,它可以确定课程框架中的具体内容;教学课程关注的是“如何最有效地开展教学”,侧重良好的课堂教学理论及其应用;评估课程关注的是“如何评估教学的效果”,侧重有效评估的理论与应用。

IB-PYP的书面、教学、评估三大课程体系相互依存,彼此支持,密不可分,共同帮助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态度的养成和负责任的行动。(见图1)

一、书面课程

(一)制定标准

书面课程以中心思想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时考虑以下标准:一是趣味性,能使学生产生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二是相关性,要与学生的知识与经验以及当前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要将学习置于和学生日常生活机密联系的情境之中;三是挑战性,扩充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升他们的能力与理解;四是重要性,有助于理解主题的跨学科性质,因此能够理解人类各种经验间的共性。

(二)课程框架

中国现阶段提倡创新教育,倡导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学生学习幸福感,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种认识与PYP的理念高度契合。PYP是国际文凭组织(IBO)为具有长远教育需求的3~12岁学生设计的课程,其核心是引导学生形成对重要概念(concepts)的理解、形成积极的态度(attitudes)、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skills)、采取负责的行动(action)。图2为IB-PYP课程整体框架,放到书面课程部分呈现更为清晰,故在此处呈现。

书面课程包括几个核心要素:知识——希望学生学习什么;概念——需要学生理解什么;技能——希望学生能做到什么;态度——希望学生感受、重视和展现出什么;行动——希望学生如何反思、选择和行动。

1.知识

知识部分主要包括六大超学科主题以及六组学科领域。IB-PYP课程的六个跨学科主题为自我认识、自我组织、自我表达、时空领域、共享地球和世界运作。IB-PYP课程的六大学科为语言、人文、个人/社会/健康教育、数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

IB-PYP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超越了学科之间的界线,PYP各科教师围绕主题集体备课,进行跨学科教学,课程中没有所谓的中文课、英文课、数学课、科学课、美术课,取而代之的是以六大超学科为纲的单元探索课程。探索单元课程将不同学科的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超学科探究活动中习得知识和技能,点燃学习热情和好奇心,为学生成为终生学習者和21世纪优秀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超学科学习是非常贴近我们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情境的。现实生活中,仅凭一个维度的知识和技能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几乎不存在,而解决难题往往考验着我们能否合理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语言能力、社交能力、逻辑思维等)。IB-PYP的超学科学习提供的就是这种教育,即为学生提供最贴近生活的教育,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综合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数学、科学等知识。

2.核心概念

PYP教育理念提出八大核心概念,即形式——它是什么样子的;功能——它是怎样运作的;原因(因果)——它为什么是这样的;变化——他是怎样改变的;联系——它与其他事物如何联系起来;观点(角度)——有哪些观点;责任——我们的责任是什么;反思——我们是如何知道的。PYP教学的实质就是概念驱动教学。这些概念是不同思想观点的高度概括,不仅与本学科相关,而且还超越学科,在不同的时期和文化下均有重要的意义,是学生个体为了发展连贯且有深度的理解力而必须要探索再探索的内容。

3.跨学科技能

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为了成功应对千变万化、充满挑战的世界,学生必须具备各种各样的能力,这些能力可能是单科范围的,也可能是跨学科的。PYP关注五大跨学科技能,包括社会技能、思考技能、交流技能、研究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

4.态度

要想培养出具有国际情怀的人才,态度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待他人、环境和学习的个人态度上。这些态度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和集体的利益。态度是发展培养目标的基础,可以促使人们采取有责任的行动。PYP关注十二种态度,包括欣赏、投入、自信、合作、创意、好奇心、同理心、热诚、独立性、正直、尊重和宽容。

5.行动

成功的探究将引导负责的行动,行动是学生自愿的表现。学生采取的自发行动可以被视为最有意义的终结性评估。在探究“共享地球”主题下“人物影响并依赖于他们的生态系统”探究单元之后,学生意识到了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在校园里,学生会随手捡起校园内的垃圾,把班级内的塑料水瓶和用过的废纸收集起来送到校园回收中心,学生还自己动手制作了回收箱。每次走出教室时,最后的学生都会关好灯。在洗手的时候,学生也会有意识地将水流调小,不用水的时候立刻关掉水龙头。有的学生还主动制作幻灯片向同学介绍垃圾的分类方法,为营造更好的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薄力。学生的这些自发行动是PYP课程教育的培养目的,能够展示出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中心思想,是否真正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三)教育实践

融入中国本土的小学PYP课程以主题探究形式展开。每个学年要进行六个主题的探究,即自我认识、自我组织、自我表达、时空领域、共享地球和世界运作,每学期三个,一个探究单元持续5~6周。每个单元有一个中心思想,探究中心思想深度会随年级升高而递增。

PYP课程的特色在于它打破学科的界限,每个年级各科教师要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同时结合IB探究主题以头脑风暴的形式收集与本主题相关的信息以及可用的资源,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协作备课。在此基础上,共同构建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及评估形式,设计可以促进学生探究中心思想的活动,书写PYP教学计划书,做好周计划,共享资源,并互相配合引导学生高效完成一个主题的探究。在课程结束后,还要定期反思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学校教师在设计适合本土的探究主题时要考虑到十种学习者(探究者、思考者、交流者、敢于冒险的人、知识渊博的人、有原则性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心胸宽广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善于反思的人)素养以及IB课程的五大要素(知识、技能、概念、态度以及行动)。基于中心思想的内涵,我们一般会从IB课程八大概念中选择并设定三个重要概念,结合三个重要概念设计三条探究线索,从IB课程的五大跨学科技能中选择并制定本主题重点培养的两个技能,从十二种学习者态度中重点关注两三个态度。本文以三年级为例,设计学校三年级学生PYP课程探究计划(见表1)。

二、教学课程

教学课程是PYP课程中支持教学实施的重要课程,是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指导和依据。在PYP项目中,“教与学”即教法与学法,关键词为“个性化教学”“概念驱动”“探究式学习”。

(一)全力推行个性化教育改革

因材施教、尊重差异是IB-PYP教育的最大亮点。PYP课程除了实行小班制(每班不超过25人),具体操作方法为:每班实行两名教师双包班制,语文、数学、社科等教师中的两位教师轮流担任主讲教师,全天候全方位与学生在一起,教学上共同备课、共同负责,共同约谈家长,相互支持和配合;每年级配备专职第二语言教师、体育教师、音乐教师和美术教师等;全面开展个性化教育实验,认真研究每个学生,准确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各学科的分级分类资源库支持体系,制定与学生相对应的跟踪、提升、反馈机制;小学段还开设了电脑课、图书馆课,培养学生搜集资源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通过各种措施满足学生学习多样化需要,并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提供支持,让“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成为现实。

(二)PYP是概念驱动的教学

PYP教学模式遵循了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把学习者看作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造者。PYP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为基础,通过为学生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或者实例激起学生的反思,引发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这与PYP倡导的“概念驱动教学”如出一辙。

如在探究动物主题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明确学生的已有认知。之后,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探究问题。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其实与IB课程八大概念都是相吻合的。如:动物有哪些种类、不同种类的动物有哪些共同特点对应“形式”;动物可以怎样服务于人类对应“功能”;为什么要保护动物对应“因果”;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动物对应“责任”;动物是如何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共存的对应“联系”。基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设置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通过教师展示、观看视频、小组讨论、上网或者读书查阅资料、采访调查、游学参观等不同方式进行探究。最后,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海报、PPT、连环画、小册子、模型、图表等进行展示或者分析。至此,一次概念驱动教学圆满完成。

(三)PYP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

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使PYP的课堂产生了根本的改变。教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各种活动。课堂上,学生思索和质疑、试验和尝试各种可能性、查阅资料、采集数据、报告结果、澄清观点,最终真正地理解知识。“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主动参与自己的学习过程,还培养了对自己学习负责任的能力,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以自己的‘进度管理学习”。

如何进行探究学习?我校研制出了“探究循环六大步骤”(见图3),包括导入新知(Tuning in)、搜集资料(Finding out)、整理信息(Sorting out)、深入探究(Going further)、得出结论(Making conclusions)、采取行動(Taking actions),每个步骤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实施课程时,按照探究循环六大步骤不断推进,每一主题、每一项探究活动都可以运用这种探究循环模式。

以二年级学生探究为例,可以了解我校PYP课堂是如何根据探究循环步骤,围绕探究线索,开展超学科探究性学习以及如何评估学生对中心思想的理解。

【二年级学生探究循环实例】

IB超学科主题:如何自我表达

中心思想:各种各样的标志和符号促进地方和全球的通讯交流

探究线索:标志和符号;通讯系统如何促进交流;特殊的通讯系统

●导入新知(Tuning in)

在导入环节,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对“各种各样的标志和符号促进地方和全球的通讯交流”中心思想进行解读。学生不仅分享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标志和符号还提出了自己好奇的问题。比如“聋哑人听不见,盲人看不见,那他们是怎么沟通的呢?”……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维逐渐开阔,对中心思想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同时,教师有意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寻找校园里的符号和标志,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新主题的学习做好铺垫。

●搜集信息(Finding out)

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搜集了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符号和标志。有的是从报纸、杂志、包装袋上剪下来的,有的是在电脑上搜集图片打印出来的,有的是走出家门拿着手机边找边拍的……学生课下细心观察,认真记录,课上交流分享,探究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整理信息(Sorting out)

在这一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活动。学生按照标志出现的地点、作用等维度对搜集来的符号和标志进行整理分类。在此基础上,学生认真思考,分析概括出不同种类符号和标志的特点及作为标识的共性,为接下来探究“如何设计出一个好标志”打下了基础。

●深入探究(Going further)

在这一环节中,PYP课程中的六大学科实施同步探究,如数学的加减乘除符号、音乐课上的音符五线谱、语言课上的标点符号等,所有学科紧紧围绕中心思想进行超学科学习。班主任老师与美术老师协作,带领学生完成“为班级设计班标”的主题探究任务,还以投票的形式选出最受欢迎的一个作品作为班标。在此过程中,学生很享受做小设计师的体验。

IB 课程强调“将学生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原动力”。根据导入环节学生提出的问题——“聋哑人和盲人如何进行沟通”,在深入探究环节,学生还对特殊通讯系统进行了深入探究学习,尝试制作盲文的字母表,用哑语进行自我介绍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特殊人群生活的不易,更加同情他们,进而产生更加关爱他们的情感。

●得出结论(Making  conclusions)

根据之前的探究活动,学生进行反思,对“一个好的标志或符号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探究问题做出了理性回答:它应该是简单的,容易理解的,色彩合理的,漂亮的,引人注意的等。作为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能总结得如此到位,令人佩服。

●采取行动(Taking actions)

经过五周的探究学习,学生已经意识到标志的重要性,发觉到周围环境中确实有因为缺少相应的符号和标志给生活带来不便的现象,并主动为其设计标志。有的学生为班级图书角设计安静标志,有的学生为学校电脑教室设计节约用电标志……他们不仅把自己设计的标志张贴在最佳位置,还现场录制视频进行公益宣传。教师和家长纷纷为学生的设计天赋和公益热情点赞。

至此,整个探究活动圆满完成。在整个探究循环中,学生很享受IB课程超学科教学理念下的探究过程。IB课程明确提出“为学生提供机会,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探究性学习来构建意义并修正自己的理解。”学生采用多种多样的探究方式,如查阅资料、实地参观、采访调查、体验制作等,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质疑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均得到同步发展。

在PYP课程中,每个年级、每个主题都将六步探究循环的应用充分体现。每个超学科主题进行六周,与六步探究循环一一对应;全体学科教师共同参与主题集体备课,围绕探究循环制定探究活动计划,实施同步探究。

随着PYP课程的不断实施,我们对六步探究循环的理解不断加深,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自如。与其说探究循环是一种教学方法,倒不如说它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每个主题、每个活动、每次对话……探究循环时隐时现,无处不在。

三、评估课程

(一)IB课程评估的内涵与价值

评估在IB 课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PYP课程体系中,评估就是收集和分析学生成绩的相关信息。评估结果反映了在不同阶段学习过程中,学生所知道的(知识)、理解的(概念)、掌握的(技能)和他们如何表达自己(态度/行动)。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评价的广泛性、评估方式的多样化,既考虑到了个体的差异性,又不单单局限于对知识层面的考查。同时,侧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侧重学生学习后自发产生的行动以及遇到问题的态度,着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终身学习者。PYP评估课程推动书面课程以及教学课程的实施。

东北育才学校国际部PYP评估政策主要基于学校的使命宣言以及IB使命宣言,由整个学习者社区成员包括校领导、全体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共同协商制作。评估政策每年进行修订,是基于本土学情为了学生量身制定的。

评估围绕知识、概念、技能、态度和行动五要素和学习者品质即十大培养目标展开,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我们通过评估提供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证据,促进学生的反思性学习,反映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不断地调整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PYP评估给学生提供了与他人分享学习的机会,反映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學生在学校学习的进展情况和品格培养。

(二)PYP评估课程框架

PYP评估课程包括三大方面,即评估、记录以及汇报。

1.评估——了解学生知道并学会了什么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评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也要跟踪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取得的成绩,这样一来,教师才能相应地计划和完善教学。

(1)按评估时间,可划分为学前评估、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

在PYP教学中,教师在开展每个探究主题前都要对学生做一个学前评估,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为完成学前评估,教师通常会用到KWL学前评估工具和思维导图评估工具。图4就是一张学生需要完成的KWL学前评估工具,K代表“我知道什么”,W代表“我想知道什么”,单元结束的时候填写L“我学到了什么”。其中,K部分就是学生对探究单元话题的已有认知,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情,以便于更好地计划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学前评估形式多样,其目的是为了检测与每个主题相关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学前评估,教师结合学生已知,调整授课内容、重难点等。

形成性评估见于日常的学习过程,帮助师生找出已经学到了什么,有能力做什么。形成性评估旨在通过定期的、经常性的信息反馈促进学生的学习,它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可能是一次小测试、一个小实验报告书写、一个短剧表演、一场辩论赛、一个故事讲演、一张海报、一个手工制作、一次游学反思等。

每个IB课程主题大约进行六周丰富多彩的探究,每个探究主题最后会以一个终结性评估活动完美结束。终结性评估使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所学到的东西,旨在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对本主题的理解程度。作为教师,在评估中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及课程设计的合理性,进而不断地调整方法,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

(2)按评估主体,可划分为自我评估、同伴互评、家长评估、教师评估

在评估的过程中,学习者社区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为评估者。评估形式包括学生自我评估、同伴互评、家长评估、教师评估等等。在学生的作品中,学生常常会看到不同学习社区成员给予的评价,可能是简短的几句话,可能是打个星级,也有可能是用专业的评估细则表进行评估等等,以此反思一个作品、一次活动的表现、一天的学习生活、一周的收获、乃至一个探究主题的成长。

PYP评估课程全方位评价学生,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成长,其中包含优秀作品、评估、自我反思等。在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中,教师、家长会与学生一起通过档案袋,感受他们的成长点滴。在更换新教师时,档案袋也可以作为了解每个学生的素材。在学生毕业时,档案袋还可作为一份礼物送给学生,让学生留有美好的回忆。

2.记录——收集和分析评估数据

为更好地完成学生学习信息记录工作,教师需要借助评估策略和评估工具。(见表2)

评估策略是教师记录学生学习情况所需要的方法论,评估工具是记录所需的载体。有效运用多种评估策略和评估工具,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已有知识和新学到的知识,对这些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了可靠依据。

(1)评估策略

评估策略是教师收集学生学习信息时所用的方式方法,在这种方法指导下,教师可以使用多种评估工具记录学生学习信息。评估策略在评估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涵盖了多种方法,如从比较主观、直觉的方法和更加客观、科学的方法等。在实践中,评估策略中的方法可被视为一个整体,主要的评估策略有以下几种。

观察和评论:经常定期地对所有学生进行观察和评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进行广角观察(将焦点置于整个班级),可以进行细致观察(聚焦于一个学生或一项活动),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和评论(只进行观察和评论但不参与学生的活动),还可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和评论(既进行观察和评论又参与学生的活动)。

整体表现评估:依据已制定的标准,评估针对学习目标而制定的作业。这些作业具有极大的挑战性,且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需要运用多方面的技巧。教师开展这种评估时,经常需要采用录音、录像和口述记录等方式。

注重过程的评估:经常和定期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详细记录观察到的学生所有典型与非典型的行为,收集多方面观察的数据以提高观察结果的可靠性,对来自各种不同情境的证据进行汇总以提高观察结果的有效性。教师要制定一套记笔记与保存记录的制度,以便尽可能缩短书写和录音的时间。收集观察数据的常见方式有考核表、总结表和叙事描述(如学习日志)等。

有选择的反应(限定性测试):在单一场合、单一维度中的评估活动。测验和测试是这种评估策略最常见的方式。

开放式作业(非限定性测试):教师为学生提供一道启发题,要求学生做出属于自己的回答。回答可以是简短的书面答案、一幅画、一张图或一种解决方法。可以将布置的作业连同评估标准一起存档。

(2)评估工具

评估细则表:一套确立的评估标准,用于评定学生在所有学习领域中的成绩等级。评估标准细则明确了评估者要注意学生作业中的哪些特征或迹象,并怎样依据预定的成绩评定尺度确定作业的成绩水平。评估细则表可以由学生制定,也可以由教师制定。

案例:学生作业样本,可以用作评判其他作业的具体标准。一般来说,在一个成绩水平细则表中每一个成绩水平都有一个评判基准。学校应确立适合本校具体情况和行之有效的评判基准。

考核表:表中列出应展现的信息、数据、品质或因素。评分方案就是一种考核表。

轶事记录:轶事记录是根据对学生的观察撰写的简短书面记录。“学习中的小故事”是有重点的、经过充实的观察结果,可留待以后分析。需要对这些记录进行系统化编辑整理。

连续发展阶段表:这是对各个学习发展阶段的视觉展示。他们展示出学生的学业进步情况,或明确学生在学习进程中所处的位置。

3.报告——传达评估信息

报告就是传达评估的结果,即学生知道了什么、理解了什么以及有能力做什么。评估报告要描述学生学习的进步,指出需要改进之处,确保提供有用的、清晰的信息。报告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口头报告、书面报告,具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个人成长作品夹

东北育才学校国际部的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成长作品夹,留待学生毕业时颁发给他们。学生自主选择作品完善档案夹,如学期初设定的学习目标、探究学习中的作品、获得的奖项、自我评价、家长反馈等内容。作品夹能够反映出学生的成长变化,可以作为学生自我反思的依据。

(2)会议

召开PYP会议的目的是使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方分享信息,会议分为师生会议、家长约谈、三方会议和学生主导会议。学生主导会议,每学期两至三次,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為家长呈现自己在一个或几个主题中的探究成果,并结合个人成长档案作品回顾、反思自己的成长,家长给予反馈。师生会议、家长约谈以及三方会议也是为了沟通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是学生自评、家长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的良好时机。

(3)素质报告单

素质报告单是我校把一学期的评估结果汇报给学习者社区成员的一种重要方式。报告单所涵盖的评估内容由全体教师共同商讨确定,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几个方面。在评语部分,教师结合IB课程十个学习者品质全面评估学生在一学期的表现,并指出今后提升的方向。

(4)小学毕业成果展

小学毕业成果展,是一项庆祝学生从小学教育升入中学教育的总结性评估活动。在PYP项目的最后一年,每位学生都要参加一项结业性质的探究活动——小学毕业学习成果展。学习成果展是学生对超学科探究学习成果的展示,以发挥个人精神和分担责任的方式开展。在此过程中,学生要选取生活中一个有意义的事件或世界热点问题,运用在小学PYP阶段所学的全部知识和技能开展调查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学生在这种PYP评估体系支撑的探究课程下,思考技能、科研技能、自我管理技能、沟通技能和社交技能不断得到提高,可以真正成为爱学习、爱探究、爱反思的终身学习者。

参考文献:

[1]沈伟,杨苗苗.全球化背景下教育政策的本土演绎:倡议联盟的视角——基于美国国际文凭课程发展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7(8).

[2]李学书,陆佳.IB课程体系中探究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11).

(责任编辑:赵静)

猜你喜欢
探究式学习框架
PISA财经素养评估框架比较
框架
CDIO框架下欧盟应用技术院校QAEMP配对互评项目的实践与启示
浅谈框架网页的学习
基于Jmeter对Node框架性能的测试研究
幼儿园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策略研究
浅谈化学课外小组活动
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的教学途径
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刍议*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