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急性期降血压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2020-06-24 09:43邓希兰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13期
关键词:脑血栓急性期收缩压

邓希兰

(运城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山西 运城 044000)

血压水平对脑梗死发生、发展可产生重要在影响,波动血压则能够通过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保证血流量的恒定性,一旦机体血压低于或者超出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范围,容易引发脑血流灌注异常,严重影响脑梗死正常恢复。急性脑梗死患者出现急性高血压病变的风险较高,同时也会损伤其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导致血压水平明显升高。及时为患者提供降压治疗有助于控制血压波动,确保患者血流量保持恒定[1]。此次研究以76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接受降血压治疗对其神经功能以及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7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纳入标准:病情经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且发病时间短于48 h;患者临床资料完整且对本研究有知情权。排除标准: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合并深度昏迷患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患者;心房纤颤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梗死患者;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将76例患者分为参考组(n=35)和观察组(n=35),参考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48.6±6.5)岁,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9.0±6.3)岁。入组患者经分组后临床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为参考组患者实施复方丹参注射液以及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治疗,将2 0ml复方丹参注射液与200 ml 10%葡萄糖溶液混合后为患者实施静脉滴注治疗,每日治疗1次,共计治疗10 d,静脉滴注500 ml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日治疗1次,共计治疗10 d。治疗期间若患者出现恶心、头痛等不良反应需要立即为患者提供20%甘露醇进行脱水治疗,每次应用剂量以250 ml左右,每次治疗2次。治疗期间还需要对患者血压加强监测,若患者血压水平较高(舒张压不低于120 mmHg,收缩压不低于220 mmHg)需要为其实施降压治疗,根据患者实际病情为其提供营养支持治疗、降糖及降脂治疗、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观察组需在参考组患者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降压治疗,为患者提供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并静脉注射1.25 mg依那普利,若无法取得理想的降压效果则可考虑添加其他降压药物[2]。

1.3 评价指标

(1)检测治疗后患者舒张压以及收缩压水平,对治疗后患者舒张压及收缩压水平进行组间对比。

(2)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对治疗前后患者NIHSS评分进行组间对比。

(3)应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评价内容包括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活力、总体健康、躯体疼痛、生理职能以及躯体功能,评分越低则生活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研究及分析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包对本研究涉及数据资料进行分析,通过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通过±s表示,通过t或者x2进行组间差异检验比较,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2.1 患者降压效果组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舒张压以及收缩压均低于参考组患者,患者血压水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降压效果组间对比(±s,mmHg)

表1 患者降压效果组间对比(±s,mmHg)

组别 舒张压 收缩压参考组(n=35) 88.72±7.37 143.54±3.86观察组(n=35) 84.28±7.16 137.56±4.12 t 5.798 9.173 P<0.05 <0.05

2.2 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组间对比

治疗前患者NIHS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组间对比(±s,分)

表2 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组间对比(±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参考组(n=35) 29.78±3.45 20.32±4.56观察组(n=35) 29.56±3.49 19.59±34.35 t 1.482 1.163 P>0.05 >0.05

2.3 治疗后患者SF-36评分组间对比

治疗后患者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等SF-36各项评价指标组间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脑血栓形成急性期容易损伤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并导致血压出现大幅波动,会加大脑水肿、脑血流高灌注以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为患者提供降压药物能够使控制其血压水平,确保脑血流量保持稳定,同时还可促进脑梗死好转。若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病情发作后36 h内其收缩压高于160 mmHg,为其实施降压治疗可使临床致残率和致死率得到明显控制。

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舒张压以及收缩压均低于参考组患者,患者血压水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患者NIHS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等SF-36各项评价指标组间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采用降压治疗不会对患者预后以及病情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有助于患者取得理想的降压效果。部分急性期患者采用降压治疗会加大不良预后风险,主要原因在于血压增高使得脑灌注压明显降低并造成缺血半暗带受损,进而影响其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因此,为了保证降压效果以及治疗安全性必须严格把握降压时机,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以及病因进行降压治疗。

猜你喜欢
脑血栓急性期收缩压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老年人群收缩压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奥托格雷联合纤溶酶用于脑血栓治疗的疗效探究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强化降低收缩压不增加卒中风险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改良的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评分与老年人短时收缩压变异性的关系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