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对产程与分娩结果影响研究

2020-06-24 09:43任大亮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13期
关键词:总产椎管中位

任大亮,刘 岩

(郓城县人民医院,1.麻醉科;2.产科,山东 菏泽 274700)

本次主要分析了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与传统常规镇痛管理用在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1000例产妇中的临床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计算项目分析中依据随机数数字表法对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1000例产妇进行分组,常规组(n=500例)年龄取值上下限分别是40岁和20岁,中位年龄为(30.55±4.22)岁,中位孕周(38.14±1.25)周;观察组(n=500例)年龄取值上下限分别是41岁和19岁,中位年龄为(31.50±3.25)岁,中位孕周(38.21±1.01)周。验证比对观察组与常规组一般资料,P>0.05,统计学数据指标无分析意义。

1.2 方法

常规组分娩前未给予镇痛措施。观察组予以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如果产妇可以坚持需要予以低头抱膝侧卧位姿势,如果产妇不能坚持应该选择常规侧卧位姿势,在产妇腰椎L2至L3上开展硬膜外穿刺处理,穿刺回抽血液之后需要对导管进行固定,注入利多卡因3 ml,对5分钟后产妇状态进行观察,如状态良好可以再次注入利多卡因3~5 mL,控制T10及以下的阻滞平面,连接硬膜外与电子泵,同时持续注入0.002%芬太尼、0.1%罗哌卡因至产妇宫口全开,之后进行泵注,完成分娩后拔除导管。

1.3 相关指标

观察及其计算观察组与常规组产妇自然分娩率、总产程时间、疼痛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

1.4 数据统计方法

符合正态分布规律,以(±s)形式表示观察组与常规组产妇总产程时间、疼痛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行t检验,以率(%)的形式表示观察组与常规组产妇自然分娩率,行x2检验,本文均依据SPSS 19.0软件验证1000例产妇临床数据,P<0.05,统计计算数据指标的验证意义。

2 结 果

2.1 计算分析观察组与常规组产妇自然分娩率

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75.80%对比常规组的47.20%,P<0.05,统计计算数据指标的验证意义。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常规组产妇自然分娩率对比

2.2 计算分析观察组与常规组总产程时间、疼痛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

观察组总产程时间、疼痛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对比常规组,P<0.05,统计计算数据指标的验证意义。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常规组总产程时间、疼痛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对比(±s)

表2 观察组与常规组总产程时间、疼痛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对比(±s)

组别 n 总产程时间(min) 疼痛评分(分) 新生儿Apgar评分(分)观察组 500 475.22±12.89 2.22±0.33 8.12±0.58常规组 500 532.55±15.66 5.25±0.28 7.22±0.45 t值 63.2035 156.5520 27.4140 P值 0.0000 0.0000 0.0000

3 讨 论

分娩属于女性正常的一种生理过程,但女性可能因宫缩导致发生剧烈疼痛,进而导致产妇容易发生不良情绪而影响产程的发展,增加分娩难度,严重的可能发生难产现象。椎管内麻醉实际上是在产妇脊椎管位置注射麻醉镇痛药物,阻滞神经传导作用,缓解产妇的疼痛[1-2]。目前椎管内麻醉已经广泛用于临床麻醉中,但因注射药物剂量较少,不会对产妇宫缩造成影响。本次使用的罗哌卡因属于长效的一种常用局部麻醉药物,具有较低脂溶性,不会影响机体中枢神经、母体循环及其心脏功能,停药后可迅速恢复感觉;芬太尼属于阿片受体激动剂的一种,具有较好的麻醉作用,联合罗哌卡因的效果更具优势[3]。

结果表明,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总产程时间、疼痛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与常规组比对,P<0.05,统计计算数据指标的验证意义。

综合以上结论,将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用于产科管理中,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总产椎管中位
山西夏收全面完成 总产单产好于常年
2021年山西省夏粮总产24.34亿千克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山西:夏粮总产增长秋粮长势良好
真相的力量
注重活动引领 凸显数学本质——以“三角形的中位线”为例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跟踪导练(4)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与椎管内麻醉在足部手术中的应用
椎管内原发Rosai-Dorfman病的MRI表现(附4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