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习惯养成教育

2020-06-24 12:51冯少丹
考试周刊 2020年50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道德与法治小学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形式的不断发展,教育内容的逐渐变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逐渐呈现出新的教育方式,也展示了不同的教育内涵,在教育的发展中呈现出良好的态势。文章旨在促进小学生在思想上的提升和行动上的跟进,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促进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和法治水准的提升,为小学生的今后发展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课程设置;创新教育方式;习惯养成教育

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小学阶段是非常关键的,在小学生的发展中,习惯的养成是帮助小学生进行发展的前提,也是小学生进行习惯发展和促进的中心环节。小学生的年龄小,在很多的思想上和行为上还没有定型,只有将小学生的德育水平的提升作为我们当前工作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才能更好地将小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才能让小学生养成真正的好习惯,发展更好的自我。

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习惯养成的必要性

在小学生的发展环节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水平上都呈现着发展不足的态势,因此,小学教师要通过《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小学生进行培育和发展,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现阶段是素质社会发展的阶段,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发展水平上更是需要教师把关、需要与社会对接,因此,国家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将核心素养的内容融入我们当前的课堂教育教学环节中,以学生为本,以核心价值素养为方向,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仅能提升促进小学生的习惯养成,还能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将小学生的思维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小学生想问题、做事情都能做到“三思而后行”,同时,在小学生的发展中,这是非常重要的考察环节,是小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否展示自身能力的关键手段。

二、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习惯养成教育现状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和最终目的。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有关习惯养成教育的资源非常丰富,教育的内容也非常多,能真正做到贴近学生的当下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在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问题,导致在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和德育水平的发展上还有所欠缺。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够,出现死板教条的现象

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都不是专业的教师,而是由一些比較清闲或者是临时教师进行代课,教师的专业水准就所有差异,在教学的环节内很容易出现死板教条、生搬硬套的现象,不利于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强习惯养成教育。

(二)缺乏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指导,只是单纯进行教学

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就是透过课程让小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践的内容,也是小学生通过从生活中观察得知和学到的内容,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对小学生生活实践的指导比较少,更多的是口头的传达,没有让小学生真正在当前的生活中实践,也没有让小学生的好习惯融合在生活中,习惯养成教育也成了一纸空文。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缺少课外相关联的习惯养成实践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需要教师不断地在今后的实践中观察学生的习惯养成情况,才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习惯养成的监督,但是缺乏对小学生的监督,有时候对小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就会前功尽弃,因此,在当前的教育环节中,缺少了课外实践的指导和监督,在小学生习惯养成的持久工程中不能做到有始有终。

三、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实践

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对中小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方面予以指导,完善学生思想道德体系,培养学生成为知法、守法、懂法的三好公民。由此看出国家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视。我们在小学班级中进行教学的阶段中,有时候会发现有同学丢失文具、丢失零钱的现象,即使所丢失的并不是贵重物品,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思考,具有不道德行为的学生可能会成长为品行较差的成年人,在社会各个行业中进行危害社会的行为。因此,我们要“抓早抓小”,拒绝在小学的班级中的“苗头性”的行为。在小学的教学体系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是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有效指导的重要课程,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养成教育理念,是提升课堂效率,推动德育工作的必要手段。

(一)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课堂发展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才能充分保障在教育环节中不会有太多环节上的缺失。我们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说起,在专业的课程环节中,只有将专业的德育教育的教师安排到课堂中来,才能真正促进课堂的灵活发展,展示课程的灵活性和可探究性。

(二)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发展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学生思想道德水准和方向习惯养成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一定要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德育水平真正地践行在生活中,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习惯是一个长期需要坚持的内容。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的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首先在多媒体上显示了几组对比的图片。第一组的第一张是在一个狭小的会议室内,大家都坐在一起认真开会,第二张是开会的人员中的男同志都点着香烟,会议室内烟雾缭绕。通过第一组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联想一下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说说,你更喜欢待在哪个会议室中?说一说为什么?在我进行提问以后,学生就会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均表示喜欢在无烟的环境内开会,这就从侧面展示了学生更喜欢干净整洁和公共环境,这时,学生也会建立更好的公共意识。第二组图片是在公交站,第一张是大家挤公交,第二张是大家排队有序上车,这时学生也纷纷表示喜欢后者,有序上车,但是也有学生说,现在的现状就是大家都在挤公交车,在上下学的高峰期不挤,就上不去了这样的现象,这时,我就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人引导,挤公交是一种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但是我们每一位学生如果都能自觉地排队,有秩序地上车,并且回去向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进行宣传,慢慢地我们的社会风气就会转变,学生的习惯就会养成,今后就会在社会的秩序上有所改善。小学生是非常单纯的,我们利用公共秩序的对比形式,让小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评述,这是非常好的一种习惯倾向性的养成指导,能帮助小学生更多地发展自身的习惯教育。

(三)加强督促监督,在课下对学生的习惯养成进行督促指导

课堂的教学只是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一种引导性的发挥,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更多地实践在生活中,让学生更好地将生活的好习惯带给更多的人,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习惯的养成,让更多的学生能在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中持之以恒。我们要知道,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差,在小学生的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是需要他人的指导和监督,才能更好地将习惯养成的内容进行落实,促进小学生今后的发展。例如,我在进行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第二课时“我们有精神”的教学中,我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了一张《天天有精神》的评价表,让学生自我监督自己习惯的养成。设计这个评价表的初衷是帮助学生养成“有精神”的好习惯,初衷是非常明确的,但是现实情况就是,学生一旦离开了道德与法治课堂,在缺少监督和互查的情况下,习惯的养成就比较难以落实,教师的评价也就难落实到位,各个班级学生的后续评价也未实现预期的目的。因此,在这个单元的环节内,我们要让家长辅助学生进行习惯养成,并且在《天天有精神》的评价表中写明学生是否坚持了这项好习惯,并且对小学生的习惯养成做日日评价,这时,在家长的督促下,小学生就会有一些自制力,促进自己习惯的养成和发展。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有重要的影响,是小学生进行习惯养成和思想道德水准提升的方向。教师利用养成教育理念能够对学生的行为、语言以及思维进行有效指导,在小学生的快速发展时期,更好地引导小学生的成长,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在习惯养成方面能有更加坚实的目标和航向,能形成正确的习惯,并且受益终身。

四、 总结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正处在关键的形成时期,是小学生一生的航标,这时是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的,但是由于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指导,导致部分学生的思考方式以及行为习惯出现了偏差。我们所说的养成教育并不是表面上对学生予以课本理论知识的指导,而是引领学生思想发展,给学生的发展寻找方向,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进而达到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目的。习惯的养成教育在我们的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是非常明显的,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一定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展示自身的专业水平,感知自己的专业能力,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中,不断地发光发热,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蕾.好习惯,初养成: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习惯养成教育[J].教育观察,2018,7(12):81-83

[2]段雪松.小议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39):206.

[3]王和勇,王晶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西部素质教育,2019(5):85.

[4]万希燕.德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2019(7):20,25.

[5]叶盈盈.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以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为例[J].儿童大世界,2018(6):160.

[6]张淑华,陈玉琼.核心素养视域下《道德与法治》学科发展性评价应用的新思路:例谈七上“情景课本剧展演”期末考查方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11-12.

[7]蒋成荣.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农村小学“播种好习惯”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2020(2).

[8]张帆,李舜曼,王子文.增强现实技术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软件中的开发与应用:以“豌豆星球AR魔法贴纸”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9(20):103-105.

作者简介:冯少丹,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仓山区第九中心小学。

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19年开放课题《新办校小学生课堂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行动研究》KCX-2019005。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道德与法治小学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