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教育内涵的历史变迁

2020-06-27 14:01周子卿李炳煌
西部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历史变迁劳动教育内涵

周子卿 李炳煌

摘要: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劳动教育的内涵始终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作为主要线索建构的。劳动教育内涵的变迁分别经过了矫正和探新期(1978-1993)、向劳动素质教育延展的转折期(1993-2001)、融入全球化视域的劳动素质教育内涵发展的深入期(2001-2012)以及进入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内涵(2012-至今)的演变历程。在此基础上,厘清学术界在不同角度和历史背景下对劳动教育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对构建具有内在生命力的劳动教育内涵体系进行展望,对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不无裨益。

关键词:劳动教育;内涵;历史变迁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5-0051-05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作为贯穿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建构劳动教育内涵的一条主线,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教育观、经济学观和社会学观,针对我国劳动教育的内外部因素,不断丰富和完善劳动教育的内涵。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对我国劳动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起到了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现实性和针对性的科学指导作用,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教育方针加入了美育,这一次又加入了劳动教育,传递了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理念”,着重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体现了教育方针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根据大会提出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我们要重新审视我国劳动教育内涵的历史变迁,深入探究“劳动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靠谁培养人”,实现将全国教育大会的内涵与精神“知行合一”。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的矫正和探新期(1978-1993)

(一)改革开放以前劳动教育内涵的回顾

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分别经历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论是从1950年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再到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毛泽东同志、中共中央与教育部发布的一系列政策都明晰了“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然而,由于直接照搬照抄苏联劳动教育理论、政策和实践经验,致使不能契合中国国情,又经历了“文革”时期的波折,以及因生产力的落后需要大量实际劳动生产者且教育不能满足学生升学需求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劳动教育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呈现出一种曲折性,对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教育内涵的理解甚至出现扭曲,主要体现在劳动沦为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和惩罚的工具以及注重体力劳动和轻技能教育以服务生产,即“重劳轻教”,“劳动”和“教育”呈现出分崩离析的状态。

(二)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教育内涵的矫正与探索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也是劳动教育发展最鲜明的转折点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会议对当下国情做出了正确判断并阐述了改革开放的蓝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国内外政治、经济、教育以及意识形态的快速变迁下,我国劳动教育及其内涵的建构逐步走向科学化、系统化。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拨乱反正,重新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思想与“劳动教育要发展新内容、新方法”“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要培养科技人才”的中国实际国情结合起来,在政策层面做出了新的指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劳动教育的内涵成为主流发展,政治视角上,将政治目标融入劳动教育过程,其思想回到着眼于以人为本立场的马克思关于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的理论上来,正确理解人的发展规律、人的劳动规律和教育自身的规律,并把三者有机融合,尊重劳动教育的发展规律,劳教结合回归学生教育与社会生活;经济视角下则要使“教育适应与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达到“教育”与“生产劳动”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目的。赵相国作為学术界澄清劳动教育内涵第一人将其总结为:通过生产劳动课和各种专业性实习,使学生掌握所需的现代化生产的一般原理和必要的生产技能,逐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同时间,不再简单停留在模仿和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学术界开始更加深入和理性地研究马卡连柯和苏霍姆林斯基等为代表的劳动教育思想。夏倩在研究了苏联1984年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1988年指导思想、管理体制和课程设置改革后提出了劳动教育内涵与职业教育内涵相结合,融入职业定向理念。除此之外,既然劳动教育和道德教育一样是对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可以尝试将二者内涵融合,形成个人的品德和智能以及身体发育的手段以培养自觉劳动态度和公民精神的目的。毕淑芝、王义高在研究马卡连柯教育思想时将教育整体观下劳动教育内涵总结为:能够促进学生体脑健康发展,锻炼意志和性格以养成学生的劳动人民情感、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的活动。并提出劳动教育的原则应是:劳动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服从学校一般教育目的,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劳动的量力性、长期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征。陈建翔在研究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时将他教育劳动对象化下的劳动教育内涵总结为: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采取在“典型化”的方式下进行的,将生命作为和谐整体,在学习劳动中使德、智、体、美几方面的综合发展的,能够培养其自觉、自由、创造力、个性以及能够产生实际劳动成果的活动。

综上而言,改革开放以前劳动教育的内涵是一种在非创造性的体力生产劳动中学习的活动,而改革开放初期的劳动教育的内涵则是一种融入脑力劳动的“(基本)生产技术教育”或“职业指导教育”,这种教育是要使学生了解生产过程的一般原理,同时使他们初步学会实际操作生产部门简单工具或科学技术的方法的学习活动。这种定义是学术界针对当时中国的国情,在受到苏联模式影响下,改良于马克思“综合技术教育”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经济学观和教育观视角下建构的劳动价值观初具成型。尽管这种劳动教育内涵的定义,其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并且被职业教育内涵所束缚而具有单一性、片面性,“重技术,轻思想道德”等特点,却也体现了改革开放中前期对于劳动教育及其内涵从“正视劳”“重教”转向“兼重技”的积极探索和历史变革,符合时代的需要,具有时代进步性。

二、劳动教育内涵融入劳动素质意蕴的转折期(1993-2001)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四方面的素质要求。素质教育成为当时我国学术界的重要研究领域,劳动素质教育的提出使劳动素养成为劳动教育内涵的精髓。蒋文立将劳动技能素养作为独立的一个方面,定义劳动教育是将劳动技能素养作为目的,劳动作为手段,生产作为过程,技术作为内容的教育活动,劳动技能素质包括与劳动有关的情感、知识、技能等多方面因素。江山野等作为第一批结合素质教育定义劳动教育内涵的学者,认为劳动教育旨在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素质,即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普及劳动智慧,增强劳动能力。此外,要将体力和脑力的、简单与复杂的、物质和精神生产的不同形式的劳动都当成劳动的内容。

素质教育不单作为教育自身改革的产物改变了劳动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教育理念,同时为时代发展与社会变革注入了“强心剂”。江泽民同志把学生在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结合在了一起做出了指示,对劳动教育内涵做了理论创新。1999年中央发布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要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为学生直接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认识劳动生产原理和社会运作机制增加机会,促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自觉劳动的意识和奋发图强的精神,强调让各方面的教育渗透融合、协调发展,促成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升人民的劳动素质,并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理念融入了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从改革开放早期的全面培养德、智、体、美、技术教育到该时期全面培养德、智、体、美,从“技术教育”到结合社会实践的“(综合)劳动技术教育”,再到其二者的结合,劳动教育的内涵进一步被丰富为:在中小学实施的,既学习生产基础知识和科学技术理论的,又开展劳动技术实践的,使学生能够养成主动劳动意识,树立正确劳动观点,养成积极劳动习惯的,为未来从事劳动工作做出准备的活动。这种定义已经极大延伸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已经初具“人本伦理”角度或是从学生未来素质的全面发展角度的思考而具有极大积极性,但是也可以看到,其“全面发展”还是不够“全面”,其“综合素质”还不够“综合”而仍具有未完成性和较大进步空间。

三、融入全球化视域的劳动素质教育内涵发展的深入期(2001-2012)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信息科技和知识经济产生巨大效应,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愈发备受尊重,越来越多学者逐渐从原来以学习苏联为主,美日为辅,转而将目光放眼经济全球化视域下研究国外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课程的特点和内涵。我国劳动教育内涵的思考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劳动的意识态度、纪律职责、道德思想、合作创新等素质的全面培养。劳动教育是难以以单独的课程开展而达到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等要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出现使我国劳动教育在内涵、内容、形式和结构诸方面发生了一次重大跨越。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新世纪劳动教育及其内涵发展的重大影响

沈晓敏等学者在考察日本的“特别活动”和“综合学习时间”课程后发现该劳动课程形式打破了学科结构,将所需学科进行重组,在国际理解教育、社会活动、信息教育、劳动技术、艺术环境和人权福利教育等课程中抽取学生所应达到的综合素质的内容,最终与学科课程形成了互补。许瑞芳在对美国“基于项目的科学教学”“自然与社会研究课程”“社会参与型学习”和“服务型学习”进行研究考察后发现,可以以社会服务的形式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当中,在服务社区和社会过程中提升已有的知识,实际运用所学技能并以此塑造自身的品格,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这种形式也正与我国劳动教育所倡导的“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全面发展”劳动教育理念相吻合。丁邦平在考察英国的“设计与技术”“社会研究”和“社会学习”等劳动课程后发现:在学生自主设计和创造作品的过程中,可以直接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观念,激发其发挥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同时锻炼儿童的手脑协同能力。此外,将作品通过社会活动进行义卖及捐款等公益的形式,培养其社会认同感、商品交换能力和经济学常识。包括法国的“综合学习”、新加坡等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對我国该课程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将劳动技术课规定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个部分之一。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生守则》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强调学生要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2007年5月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强调要通过组织青少年积极参加各类生产劳动,并将劳有所得通过公益活动进行捐赠与义卖,在培养其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观念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社会参与度与认同感。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重申:“落实劳动教育的深入实施,要进一步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及相关课程的内容,运用不同的理念与方法开展教育工作,着力提高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能力、有效增强实践与操作能力、逐步刺激创新合作意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要求。

在学术界,韩庆祥认为,要推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就要发展人的多方面的才能,提高人的综合能力。汝骅提出我国劳动教育内涵建构是否要学习俄罗斯,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的劳动教育内涵中融入职业定向理念,使二者齐抓共管。俞吾金指出,马克思强调的“个人全面发展”,实际上是指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吴德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做出了新的理解,要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不能忽视个体能动性的作用,“全面发展”不仅指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还包括个人自由发展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由此可见,从“综合技术教育”到“(综合)劳动技术教育”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笔者认为,不能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完全等价于劳动教育,但放到同一维度,该时期“劳动教育”及其内涵已经在发展中融入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内涵,“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交叉有很大相似部分(见图1)。可以说从该时期起,我国劳动教育主要是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来开展的。在这个时期,劳动教育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在学校、社区、社会或工厂中开展的,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其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够全面发展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学生具备一定自主性的综合性劳动学习活动。其内容既包括传统的劳动技术教育,职业定向教育,也包括社区活动,研究性学习和志愿者服务等具有劳动性质的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出现可以使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丰富化,若能够切实有效地实施,正是将学生全面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精髓融入劳动教育的体现。

(二)新世纪前十几年劳动教育内涵在实践中的异化

檀传宝教授在研究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展的现状后总结到:新世纪以来,劳动教育在中小学中更多的是体现在剪纸和陶艺等手工课及其作品的展示以及美其名曰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春秋游等游玩活动,包括“五一劳动节”已经与十几二十年前不同而变得“有节日、有娱乐、没劳动”,劳动教育和素质教育被边缘化为一种“才艺教育”,一种“作秀”。因此,学校劳动教育地位的弱化,导致了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片面理解,劳动教育逐渐被异化为惩罚的手段、技艺学习和休闲娱乐活动。

可以看到新世纪以来,劳动教育内涵并不是有机进化的,而是在融入国际视野、融入素质教育意蕴过程中不断加入更多“元素”和“要求”,使其升华到其实是一种脱离现状而理想化的高度,劳动教育内涵的宗旨和要求是难以融入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一方面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一方面是有限的时间、资源和升学考试的压力,在新时期建构劳动教育内涵的时候应该好好思考如何避免内涵与现状的矛盾和冲突,为劳动教育内涵“减负”。

四、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内涵及展望(2012-至今)

面对越发重视脑力劳动的时代背景,在侧重于考试升学的旋律下,从客观上弱化了劳动教育的地位,尤其是“劳动”“实践”的环节。关于开展劳动教育的意识、组织劳动教育的内容、实施劳动教育的条件和改革劳动教育的探索有待加强,普遍存在劳动教育在家庭中被虚化、在学校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在研究中被弱化的现象,这也是新时代以来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及其内涵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我国劳动教育改革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进劳动教育实施方面提出了新理念、新观点。在十八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要“通过重视劳动教育”以强化其他四育,达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要求。此外,该意见从政策层面对劳动教育内涵阐释为:通过学校课程、实践活动和生活劳动等使学生充分体验劳动过程,培养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中必备的劳动意识、技能、精神和习惯,培养学生成为尊重与热爱劳动、自立自强的社会公民的活动。劳动教育主要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开展,在劳动技术课中学习生产技术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在学农、学工实践中观摩与初步了解工农业劳动技能和职业技能;在社区活动中,以兴趣小组、社团等方式进行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家政家务劳动等内容。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所阐述的劳动教育观,其理论基石仍然是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下的“规定人的本质性”“劳动是创造财富和价值的唯一源泉”和“劳动是实现人的解放的重要手段”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下“理论与实际结合,教育与劳动结合”思想,始终确保社会主义教育性质与方向的基础;主要元素是劳动意识、态度和习惯;基本原则是坚持劳动的体脑结合;本质要求是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互为一体,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价值目标是塑造劳动精神,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坚持劳动教育是社会共识,坚信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网络高度发达,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劳动环境的多样化,劳动方式的复杂性以及劳动知识与技能的丰富性显著增强,劳动认知朝着体脑有机融合、个体集体相互协调、虚拟与实操实时切换、服务与管控、艺术与物质、重复与创造、简单与复杂并存融通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及其内涵更加倾向于信息化背景下学生在复杂变化的环境中综合劳动素养的全面协调发展,考验的是学生的知识技能储备、人机协同、信息处理加工、合作能动、灵活应变和研究创造能力。

(二)展望一构建具有内在生命力的劳动教育内涵及发展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受到国情的演变和教育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劳动教育及其内涵的建构先后经历了从唯一方法、另辟蹊径再到眼观多路的历程,实践中走过了从统领强化、融通综合再到系统提高的过程,地位作用经历了从实践育人、技术素养再到五育并重的过程,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基础上,升华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更是为劳动教育内涵未来发展和补充指明了方向,从中折射出教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综上所述,我国劳动教育的内涵的建构最终仍然以劳动教育以什么价值观出发、在哪儿学、为谁教、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和要达到什么培养目标以及其现实意义为主体。

目前,学术界也正在解读和深化该理论:檀传宝(2019,北京师范大学)从精神、道德与价值的角度认为: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养成劳动素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以形成劳动价值观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活动。将我国劳动教育内涵建构所要遵循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总结为: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人本身的劳动哲学观;劳动创造价值、按劳分配的劳动经济学观和体脑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观。李俊堂(2019,广州大学)、李惠(2019,沂州师范学院)从集体与个体关系角度指出劳动教育是在处理集体与个体关系当中实现的,劳动是个人与集体发展相互依赖的粘合剂。张磊、倪胜利(2019,西南大学)从肉体、心理、认知等要素合而为一的身体文化视域下认为劳动教育是:主体以自觉能动、积极乐观的态度投入劳动过程,能发挥人的主体性,展现和丰富人的本质力量,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自由全面发展,使个体整个身心在忘我状态默然成化,实现“劳动化人”的活动。谢媔媔、胡睿(2019,西南大学)从家庭角度和家校合作的对劳动教育的内涵补充到: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劳动教育老师,劳动教育要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劳动意识、劳动观念等素质,家庭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与学校及社会劳动教育正好形成了互补关系,因此必须重视家校的相互理解、相互融通和相互合作。笔者认为还应在不同性别视角下补充劳动教育的内涵,在劳动教育中开设欧美、俄罗斯、日本等国已经普遍开设的烹饪课、缝纫、木材加工(男性建筑劳动)课程,针对女性开设女性保育、家政(女性)和插花(女性艺术劳动)等课程以满足学生树立家庭劳动观念、家庭劳动意识需要。

劳动教育的内涵是指导劳动教育的重要基石,它既要体现其高尚的精神价值和务实的理念,又不能在其进化与升华的过程中盲目地不断增加更多元素和要求,破坏劳动教育内涵“健康生态”的内在与形态,而是要在充分理解劳动的根本要求、创造价值、普遍意义、人类本质活动以及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对劳动教育及其内涵根据国情、社会分工、形态特征和时代要求有机地与时俱进。

要相信这样劳动教育的内涵发展才能随着时代提出的要求不断推陈出新,我们需要构建的就应该是一种“活的”,有血有肉、具有内在生命力的劳动教育内涵体系,使我国劳动教育及其内涵的建构永远常青。因此,学校劳动教育必须重视系统的劳动科学知识学习及实践,为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周子卿(1997-),男,汉族,上海浦东人,单位为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为劳动教育、课程与教学。

李炳煌(1966-),男,汉族,湖南双峰人,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

(责任編辑:马双)

猜你喜欢
历史变迁劳动教育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汉绣的现代激活方式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