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探析

2020-06-27 14:01唐丽静
西部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育人功能实现路径新时代

摘要:伴随着新时代高校育人格局变化,将“立德树人”要求贯穿到资助工作中,是高校资助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发展型资助具有信念希望重塑,感恩意识、心理品质培育,促进全面发展等育人功能。当前,影响发展型资助育人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有贫困认定标准亟待改进完善,贫困生精神助困工作存在缺失,尚未形成“三全”资助育人的格局。充分发挥发展型资助育人功能,应构长效工作机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实施精准资助,开展精神帮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监督反馈机制,以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提升,实现高校育人目的。

关键词:新时代;发展型资助;育人功能;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5-0062-03

学生资助工作是国家为了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是确保我国由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由教育大国发展成为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高校学生资助相关政策不断完善,高校资助工作在缓解学校办学压力以及减轻大学生的经济负担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新时代高校育人格局变化,如何将“育人使命”融入高校资助工作,实现“经济帮扶”与“资助育人”相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现就发展型资助育人功能及其影响功能发挥的因素、新时代推进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策略进行探析。

一、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功能阐释

育人,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目的。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将资助育人纳入高校“十大育人体系”,明确要求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因此,有必要深刻挖掘资助工作中所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让资助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发展型资助模式作为原有保障型资助的发展和升级,是我国资助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念希望的重塑功能

高校资助首先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了生活困难,重新点燃贫困学子求学的希望,从而开启人生新的篇章。可是,仅仅把国家资助看成是一种扶贫、扶弱显然是不全面的,所以高校资助工作者有责任做好资助政策的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政策背后的初衷和意义,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关心和关爱,进而激发出大学生奋发图强的斗志和回馈社会的坚强信念。同时,发展型资助强调经济资助与协同育人齐抓共管,不仅要做到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统筹兼顾“扶困”与“扶志”、“扶困”与“扶智”,达到经济帮扶、精神激励与能力培养的统一。

(二)感恩意识的培育功能

在受资助学生当中,部分学生没有养成勤奋上进、自强自立的良好品质,反而形成“等、靠、要”的不良思想;更有一些学生拿到助学金之后,与同学攀比,竟而拿着助学金买奢侈品,把资助当作挥霍的资本,感恩意识淡薄,认为获得助学金是理所应当。从这一点来看,这样国家资助不但没有起到育人功效,反而激发了他们的虚荣心和攀比心。因此,当前的资助工作既要注重扶贫帮困,又要充分利用高校资助这一育人载体,通过挖掘丰富、多样的教育载体和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成为有良好道德品质的有用之才。

(三)心理品质的培育功能

很多贫困学生有着比较特殊的家庭背景,有的可能是单亲家庭出身,从小便缺少父爱或者母爱,有的是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双亲的陪伴,他们从小能够感受到的温暖与爱可能要比其他同学来得要少一些,这些可能造成他们内向、腼腆、敏感甚至自卑的性格,在与人交流中经常感觉到不好意思,难以走出人际交往第一步。因此,资助工作要在原先单纯的经济资助的基础上,精准把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做到物质援助和精神帮扶相结合,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品格以及对抗挫折的素质和能力。

(四)全面发展的促进功能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立德树人是新时期党和国家赋予资助工作的新使命,因此,发展型资助应该关注资助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受助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挖掘和丰富育人素材,加强学校部门之间的合作,帮助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资助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影响发展型资助育人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高校对资助育人工作日益重视,并拿出了许多切实有效的硬举措,但育人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事实上,现阶段的资助育人体系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还有很多可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加强和改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应该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深化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这是破解制约资助育人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

(一)贫困认定标准亟待改进完善

抓好贫困认定工作、识别出真正的资助对象是发挥发展型资助育人功能的重要前提。当前,贫困生认定工作一般经过学生生源地开具贫困证明、个人申请、班级民主评议、学院审核公示的过程。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人情社会”,出于人情面子,有些地方出現了贫困证明无门槛开具,形成了只要想办就能办的情形。另外,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目前高校在贫困认定方面仍然沿用统一的标准来对全国各地域的学生进行甄别,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没有科学合理的认定标准,不能识别出真正的贫困学生,资助育人功能就无从谈起,这也就不难理解高校为什么会出现一些“伪贫困”。

(二)贫困生精神助困工作存在缺失

很长一段时间,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是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压力,精神扶贫与救助存在严重缺失与不足。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过早地感知到经济的压力和生活的艰辛,特殊的成长经历练就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力和极强的忍耐性,资助工作者在关注这些积极品质的同时不要忽略贫困带给他们的负面心理问题。工作中,既要引导贫困生正确看待贫困,激励他们用积极的眼光看待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做精神的富有者;又要为贫苦学生搭建成长成才的平台,帮助他们提升综合素质以及应对未来发展所需的能力,做人生的成功者。

(三)“三全”资助育人的格局尚未形成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要求,这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新时代高等教育资助工作指明了新方向。目前,高校资助工作主要依靠学生资助管理人员和辅导员等学工队伍完成,专业教师对于贫困学生的学业帮扶和心理帮扶存在缺位现象,资助育人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具体操作流程上,为了确保公平、公正、公开,高校都会在评选结束后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也就预示着评审工作告一段落;资助金额大多按学年一次性评定、发放,发放结束预示着资助工作圆满结束,后续缺乏长效的监督渠道和正确的教育引导,因而出现了部分受助同学过度消费以及资助不精准的事情发生。

三、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资助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经济帮困层面的保障型资助模式,要更加关注贫困生的发展和成才,勇担育人使命,做到“真资助”。

(一)完善顶层设计,构建资助育人长效工作机制

高校应该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使命,深入挖掘資助育人中蕴藏着的丰富教育资源和精神价值,将资助育人作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提升育人成效的重要抓手,结合高校实际以及学生需求,完善顶层设计。首先,建立健全领导机制,成立资助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注意要强化党的领导和学工部组织,构建党委领导、多部门联动以及学生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其次,在资助内容上,分年级、分阶段对贫困生开展资助。对刚入学的大学生以经济资助和心理帮扶为主;对于大二、大三的贫困生注重学业帮扶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即将毕业的贫困生侧重于就业能力的提升,从而帮助他们实现高质量的就业。通过个性化的精准帮扶来满足各阶段贫困生的成长发展需求,最终实现育人功能。再次,在资助手段上,要积极按照“助人自助”的原则,拓宽勤工助学等有偿资助方式。高校在实施勤工助学时,要把岗位和学习、实践相结合,把对学生的培养和育人功能的实现摆在突出位置上,以此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品质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意识,真正实现“助人自助”。

(二)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创新精准资助育人新途径

新时代,大数据作为战略资源在各行各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高校资助工作者应该将科学利用大数据作为实现精准育人的重要抓手。首先,做好贫困生认定是做好资助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实现资助育人的关键性环节。在互联网时代,要积极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服务于资助工作,推动高校资助系统与学生生源地民政系统的无缝对接,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部门数据对接与信息数据共享,帮助高校实现精准性资助。其次,资助不仅要解决学生的物质贫困,更要帮助学生成长成才。高校各部门之间要加强信息共享与合作,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的优势,定期分析贫困学生的校园卡消费、学业成绩以及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方面信息,并做出科学研判以便于精准地为贫困学生提供成长发展的“资助包”,这样既实现了学生资助资金的效益最大化,又为高校实现精准资助育人提供了新途径。

(三)开展精神帮扶,扶志励志强志齐发力

做好贫困生的精神扶贫工作,是当前各高校提升资助育人成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首先,扶人先扶志。扶思想、扶信心,把扶志教育融入到贫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做到润物无声、育人无形;扎实开展“感恩、诚信、自强”等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其健全人格和自立自强精神,增强他们的奉献意识和责任感。其次,榜样励志。发挥朋辈教育的积极作用,定期举办国家奖助学金颁奖仪式,切记仪式不能只走过场,要进行科学的规划,营造出能够激励先进、培养积极向上风气的教育氛围;举办受助学生励志座谈会,通过榜样的作用激励、引导学生克服依赖的思想,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念,摆脱贫困意识,补齐精神短板,把脱困、改变命运的办法放在依靠自身力量上。再次,多管齐下强志。通过职业规划、专业辅导、就业指导等帮助和指导贫困大学生提升自助本领,变“输血”为“造血”,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实现育人使命。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练就健康心理品质

秉承预防为主的思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校园展板橱窗、社团组织等宣传阵地,普及心理健康相关方面知识,提升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和抗挫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要掌握关注的关键时间点,比如新生入学的适应期、毕业生的毕业季、考试复习阶段、成绩公布后、每年的开学季等;建立“学校——学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联动机制,及时掌握贫困生的心理动态,一旦发现心理异常及时跟进干预;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咨询队伍,定期举行案例研讨与培训,解决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惑与职业发展瓶颈,形成线上和线下、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相结合,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提升心理素质。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练就健康的心理品质对于贫困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五)加大日常监督力度,建立有效的跟踪反馈机制

目前,高校中出现的一些“伪贫困”“奢靡之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的资助政策还存在一些漏洞,比如,资助工作缺乏动态管理机制和有效的监督体系。目前,贫困生助学金每学年评选一次,一旦选定后就会享受一学年的国家助学金,出现了应奢靡消费也影响不了当年的助学金发放。因此,资助工作要加强监督与反馈,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进行后期跟踪与反馈,实现资助动态管理并引入奖惩制度,一旦发现“伪贫困”应取消资助名额并给予相应的惩罚,把国家资助运用到真正的贫困生身上。

四、结语

总之,发展型资助作为精准资助,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作,需要各部门的协同联动,更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完善当前资助政策中存在的不足和漏洞,进一步加强资助工作的动态管理和有效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和价值。

作者简介:唐丽静(1986-),女,汉族,山西晋中人,山西医科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王宝林)

猜你喜欢
育人功能实现路径新时代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如何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中职语文教学中育人功能的发挥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完善职校职业生涯规划育人功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