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困生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

2020-06-27 14:06叶宝香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基础知识语言表达学困生

叶宝香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事业得到了高速发展,并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用了很多先进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教学有效性得到大幅提升。但尽管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数学学困生,他们的数学学习非常困难。因此,“转化学困生”成为小学数学主要教学任务,得到教师们的重视及关注。对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原因及对策。

一、形成原因

(一)基础知识缺乏

小学生所接触的数学知识并不多,多数都是在课堂上接触的。但由于部分学困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比较欠缺,还有部分学生本身的数学理解能力有限,导致其对数学知识难以识记和应用。

(二)缺乏学习动机及自信

部分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数学时就遇到了困难,且没有得到教师的及时引导,经历多次失败后就对数学产生了恐惧心理,甚至失去学习数学的动机及自信。

(三)教师定位不正确

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认为教师就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在课堂一直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将知识强加给学生,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倦心理;还有部分老师对于学困生只会批评、谩骂,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同伴群体不利因素

例如没有找到优秀的同伴作为学习榜样、受到了优秀学生群体的孤立和冷落等。

二、转化对策

(一)加强互动、交流及沟通

教师要公平正确地对待每位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尽可能地挖掘学困生的优点,并鼓励学困生积极学习。要积极主动关心学困生的学习、生活及情感,以及时发现学生情感问题,从而正确引导学困生,让学困生喜欢上数学学习。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学习,并与学困生积极交流,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及积极性。

(二)制订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补习方案

教师要找到学困生的最大数学学习障碍,例如基础知识欠缺等,然后帮助学困生加强基础知识补习,以完善学困生知识体系。要根据学困生学习特点等实际情况,引导学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帮助学困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及擅长的领域。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基础知识辅导外,还需要利用课外时间补习,让学困生获取更多的数学学习机会。要引导学困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巩固和联系到旧知识,以帮助其形成完善的小学数学知识体系。

(三)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及数学思维能力培训

语言表达能力是提升学困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关键,只有提高学困生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够使他们在语言表达中找到不同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及逻辑性。教师要将学困生作为教学资源,要根据学困生实际制订有针对性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案,让学困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应用能力等得到提升。教师要鼓励学困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知识水平及综合素养,让学困生积极向优秀的学生学习。在讲解完一种新解题思路后,教师要积极鼓励学困生尝试复述解题思路,并归纳相关的定律、公式及法则等,以加深学困生对新解题及方法的记忆,同时提高学困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困生复述公式推导过程,即:相同的两个三角形能够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已知三角形面积公式为S=1/2ab,则平行四边形面积=2×1/2ab=ab。这不仅锻炼了学困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数学思维能力。

(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师转变自己的课堂地位。即教师是引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引导学困生解决各种学习难题,并公平对待每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起数学学习自信心。在教学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生活阅历少及数学基础薄弱等特点,制订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方案制订过程中要坚持联系生活原则、趣味性原则、形式多样化原则、先易后难原则、及时辅导原则及共同成长原则等。

(五)完善学习激励机制

对于学困生不要放弃,而是要多鼓励他们向优秀的学生学习,并引导他们参与小组学习活动中,以利用同伴群体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完善学习激励机制,即对于学习好的学生给予奖励,如奖励笔记本、学习工具等,以此为学困生树立榜样,并营造学习竞争环境,激发学困生参与学习竞争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优秀的学生积极帮助学困生,以拉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敢于和正确面对这些学困生,并积极帮助他们,以实现学困生向优秀学生的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原因包括基础知识缺乏、缺乏学习动机及自信、教师定位不正確等。通过加强互动、交流及沟通,制订针对性的辅导和补习方案,加强数学思维能力培训等,能实现对学困生的转化。

猜你喜欢
基础知识语言表达学困生
清律的基础知识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掌握基础知识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