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2020-06-27 14:06董晓丽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生活化作业生活

董晓丽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充分认识到,语文源自生活,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独立进行,需要将语文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说过,“要使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对语文课堂教学实现生活化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强调,同时,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也符合了现代化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语文中有很多内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语文中的知识点,可以为学生创造适宜的情境。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文章中说这些小动物是小画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冬天下雪的情境,雪下得特别大,大地都披上了一层白纱,如果在雪地上走来走去,会出现一个又一个脚印。雪地里呈现什么画作与形状有关。如小狗的脚印形状类似于梅花,所以在雪地上行走留下了一串串“梅花”,小马的脚印类似于月牙,所以在雪地上留下了“月牙状”的脚印。让学生联想回忆,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下雪的情境,使学生更好地观察雪地里的“小画家”留下的脚印。教师还可以开放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冬天漫天飞雪的生活情境更好地去思考问题。如我们想得到一个类似于苹果或其他形状的画作有什么方法吗?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这篇课文以及生活中的经验去思考问题,有的学生说可以直接在雪上画出一个苹果,也有的学生说如果有苹果的“脚印”就可以直接在雪地上形成一个苹果的形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可以给予鼓励,使学生更好地思考和学习。

二、走进生活,丰富教学内容

(一)立足教材走进生活

语文教材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我们的教学也应在立足教材的同时,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把生活中的体验带到课堂中理解文本内容,再把教材内容在生活中实践。这整个过程尊重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达到了同步。这样,教师的教才会变得轻松愉快,而不是反复机械的训练,扼杀学生的思维发展。如在教学《田家四季歌》时,学生对四季的划分还不是很明确,有些学生甚至连秋季成熟什么都不知道。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田野、果园、谷地。当学生走进谷地时,发现金黄的稻子沉甸甸地低垂着头,这时用课文中的语言描述着他们看到的谷穗,学生一个个会惊喜地感受到文本就是对生活真实事物的描述。

(二)立足课堂放眼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现在,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把他们从课堂带入生活中。这样,学生理解文本才会轻松深刻,课堂才会畅所欲言,精彩纷呈。此时,学生不仅会说还会写,真正能够做到我口表我心,我手写我口。

(三)学科整合相互借鉴

语文学科除了具有工具性外还有人文性,担负着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任务。品德与生活学科是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基础,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对生活的热爱与探索,教会学生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因此,这两个学科既有独立性又相互交融,在教学中可以进行整合。如《称赞》这一课就是引导学生看到他人优点,学会赞美,树立自信心。这就能和品德與生活中《夸夸我自己》一课进行整合,既避免了由于内容的重复造成的浪费,又打破了学科壁垒。而且,这两门课程在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上也能相互借鉴,既拓宽了学生视野,又促进了情感态度教学目标的完成。

三、教学方式生活化

语文源于生活,相对于其他学科,这一点尤为明显。在生活中语文的作用无处不在,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尤为必要。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唤醒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浓厚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的思维在语文学科的课堂学习中迸发出丰富多彩的火花,并加深对语文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教师不能拘泥于单调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应该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以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生活化需求,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中,学会灵活地运用语文知识和语文规律,并且学会感悟生活和体验生活。例如,在《第一场雪》一课中,为了可以使学生更真实地认知课文中的雪景,教师在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前提下,可以将这一课文的教学时间安排到下雪时。让学生看到真实的雪景并组织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雪景,同时可以组织他们进行堆雪人等活动,加深生活体验,有助于学生对《第一场雪》产生更多的情感交流。

四、启发学生关注新闻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与语文有联系,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社会中去学习,从生活中去学习。如在语文阅读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与学生的阅读量以及生活经验、社会经验等有关,如果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多去关注社会,则其阅读理解能力就越强,就越能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多去学习,增加见闻,不断开阔视野。在语文写作中,学生对生活和社会了解得更多,也有助于更好地去写作。因此,平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书,多关注社会新闻,以积累更多的素材,有助于学生在作文中应用写作素材。教师也要指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教师要指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从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来分析问题,这也有助于学生正确分析问题。

五、合理设计生活化作业

一直以来,语文作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都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的重要手段,所以对作业投入更多的重视。但是,由于作业多以字词抄写或阅读理解等类型为主,往往很难保证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作业的设置过于形式化,更脱离了实际生活,无法满足现代化素质教育的需求。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生活对课后作业的布置进行合理设计,实现课后作业生活化,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还可以让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学到更多的知识,体会到更多的感悟。与此同时,通过生活化的课后作业,可以为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构建提供推动作用。

六、拓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感知力

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在教室里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在促使学生学习本堂课内容的基础上,有效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于小学生缺乏主动观察的能力,教师应当在这方面积极引导,增加课外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让孩子充分意识到社会也是课堂。例如,在学习《桃花心木》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语段,体会作者借物喻人,用种树人的种树之道,引发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告诉我们人生就是要经历诸多考验与磨炼,才能在生活中练就独立自主的心,才能够顽强地面对生活与人生。教师在完成课堂知识讲解之后,可以利用剩余时间,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观察树木的特点。让学生在自然中体会语文课本上的知识,把生活中的发现与语文联系起来,提高学生感悟语文的能力。

总之,生活就是教育讲堂,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来源和土壤都是生活,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牢牢抓住这个切入点,就能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在课标内容的基础上,开发多种多样的生活化教学模式,创设情境课堂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语文的感知能力。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广泛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巩固语文课堂知识内容,使语文的学习不再枯燥,为语文教学创造良好的生活平台。

猜你喜欢
生活化作业生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