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

2020-06-27 14:06潘阳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黄瓜生活化数学知识

潘阳

小学阶段的儿童,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对于生活的领悟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对于学校里数学学科,更是不能充分地了解其中内涵。一些具有抽象性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像是雾里看花,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授课的过程中讲究方式方法,以更好地让孩子理解知识。教师可以将教学与生活完美地结合起来,改变孩子原有的思维模式,运用生活知识,降低知识点理解的难度,使孩子较轻松地理解课本知识。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容易接受浅显易懂的知识,更喜欢生活化、情境化的学习内容,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数学学科,理性思维比较强,如能将知识融入生活情境,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更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理論和实践是不可分割的,生活元素为数学提供很多的教学素材,数学教学本身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以见到数学,只有正确地掌握数学知识,才能够有效地将其运用于生活中。小学数学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课程,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小学阶段的数学主要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教学目的,通过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将数学知识具体化,将数学知识和学生身边的事物相连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都想去研究,所以教师更应该将小学数学引入生活中,带领学生探索生活的奥秘,然后再将其中的重要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在有趣的教学环境中,不仅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够得以提升,而且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能得以保证。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形成自主思考的能力,数学成绩得以提高。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未来学好数学奠定基础。

生活元素本来就属于小学数学教学素材的一部分,能够让数学知识表达得更加充分。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没有深入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只是单纯地认为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数学学科本身较为枯燥,学生无法对其提起学习的兴趣,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深入理解数学的知识点,为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添加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素材,将生活元素应用于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融入生活素材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析

(一)为学生构建生活化学习平台

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是组成丰富多彩生活的基本元素。因此,教师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适时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所见转化到课堂学习之中。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贴合学生的学习发展状况,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生活化教学内容。比如,在进行《年、月、日 》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说出一些比较熟悉的重要节日,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生日、父母的生日等,随后教师可以将这些日期列在黑板上。在逐步引导的过程中,让学生对这一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年、月、日”的正确使用方式,并教学生如何完整地表示出来。通过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意识,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对这些重要日期的掌握与了解,还可以增进学生与家人的亲密关系,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感悟,强化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二)寻找生活素材,启发学生数学思维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生活处处有数学,所以,数学从来不缺乏生活素材,只是缺乏发现生活素材的眼睛。基于此,教师要关注生活与数学教学的关系,选择适合的生活素材,有效地融入数学教学过程,以生活问题为教学引导,引发学生思考、关注生活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去体验生活,解决生活问题。

1.以生活素材为引导,以问题促思考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很多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通常是“直入虎穴”,过度关注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启发。直入主题式的教学方式,虽然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但是也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活学活用。因此,用生活结合理论,以生活素材帮助学生学习数学,能帮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例如,教师在教授《简单的乘法运算》一课的时候,学生通过背诵乘法口诀掌握了1到9的乘法运算,也通过习题巩固了知识。但是,如果教师以某个生活素材为例,效果可能就不一样了。比如,以此为题:小明的妈妈烙一张饼要两分钟,一口锅最多同时烙两张饼。问烙两张饼要几分钟?三张饼要几分钟?很多学生可能套用计算公式直接回答:两张饼要四分钟,三张饼要六分钟。然而,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学生回答错误的原因就是养成了惯性思维,缺乏生活经验。一口锅最多同时烙两张饼,很显然,烙两张饼的时间和一张饼的时间一样,所以烙两张饼是大约为两分钟。而烙三张饼时,可以先烙两张饼,其中一张只烙一分钟就拿出,换第三张饼,一分钟以后,最先烙的那张饼烙好,此时再将才烙一分钟的饼重新拿回锅内,一分钟以后就烙好了两张饼,最后计算下来,三张饼只用了三分钟。由此可见,以生活素材为例,在巩固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能引发学生思考。

2.以常识性生活素材为主,培养学生生活意识

笔者发现,很多看似简单不过的常识问题,对于学生而言不一定就是简单的,学生很可能受观察对象与思维习惯的影响,不能准确回答问题。例如,笔者在教授《长度单位比较》一课时,在简单地讲授“毫米、厘米、分米与米”长度单位的换算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根黄瓜长约3()?”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回答是:“一根黄瓜长约3厘米。”学生说,他们看见的黄瓜是只有长约3厘米的黄瓜片。这也就是说,学生对数量词的概念并不是很明晰,对“一片”和“一根”的常识性表述没有概念。直到笔者将一片黄瓜和一根黄瓜直接对比给学生看之后,他们才恍然大悟,才意识到一片黄瓜应该是3厘米,而一根黄瓜是3分米。如果教师不以这些常识性的生活素材为例,学生很可能还认为一片黄瓜就是一根黄瓜。这些知识,如果不结合生活素材讲解,学生是很难掌握的。

(三)借助生活情境进行数学教学评价

想要从根本上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教师注重对于学生的教学评价。将生活情境应用于数学学科的教学评价当中,可以从根本上提高现有的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生活情境教学方法的客观影响之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当中,应当逐渐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建立和完善生活化的评价体系。评价活动的开展可以是双方面的,教师在对学生展开学习评价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教师加以评价,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学生学习效果双方面的提升,实现小学数学教学向生活化领域的迈进。生活化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教师明确学生的发展现状,并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之处观察到学生的闪光点,并能够不吝啬对于学生的赞美,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进步。

三、结语

每个孩子都要经历小学这一学习过程,它在我们的求学生涯占了很大的比重。小学也是人生至关重要的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开阔的逻辑思维都是在这一阶段养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要教会孩子灵活地掌握知识,将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让学习到的知识更好地为我们生活服务。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逻辑思维的培养,这将是学生受益终生的大事,更为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黄瓜生活化数学知识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清新脆嫩的黄瓜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黄瓜留瓜要注意两点
我喜欢黄瓜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摘黄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