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未完成的童话

2020-06-27 14:06张燕
阅读(教学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年人童话

张燕

前一阵子参加某教研活动,读到一位专家写给家长的一封信,信里这么写道:

“来到现在这一刻,我们的孩子跟我们在一起,至少有七八年的光阴,那么,他现在表现出的各种状态、各种模样,不正是有了我们七八年的参与和塑造?人是什么,人就是这个人吃过的饭、说过的话、走过的路,还有遇到的人……哪怕他只是一个小小的人,但是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就成了此刻他的样子。作为这个小小的人身边最熟悉、最亲近的大人,他的样子,可能有很多,就是你自己的样子呢。”

有家长便提出疑问:我们的样子就是我们父母的样子吗?想想未必啊。顯然,专家和这位家长说的是两个维度的问题,专家的话旨在强调: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发展中,父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家长在这里所说的“我们”,其实已经不是指作为孩子的我们,而是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似乎连接了这两种不同的表述:“一个人三十五岁以前的脸是父母决定的,但三十五岁以后的脸应是自己决定的。”

那么,中年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年人该如何对自己负责,塑造自己的“脸”呢?艾伦·知念所写的《大人心理童话》——一本通过解析经典“中年童话”诠释中年心理的作品,也许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作者艾伦·知念是美国一位精神科医师。他运用荣格心理学,辅以神话、民俗、成人认知发展和其他研究成果,精选了16则来自世界各地的童话进行深入解析,并结合现实生活以及相关的病人治疗案例加以联结,“采用了讲故事的最佳方式”,“引导读者度过中年时期的考验和磨难,让光明照进黑暗”。

现代人心目中儿童专属的童话,缘何对中年人也有益?艾伦在序言中做了初步的阐述:

其一,童话在起源早期,就是“成年人讲给成年人的故事”,表达的是“成人的愿望、恐惧和智慧”,“天然包含应对悲剧和邪恶的深刻见解”。直到最近几个世纪,童话的受众才成为儿童。事实上,很多成年人甚至伟大的作家,都是童话故事的忠实读者。

其二,童话故事和梦有相似之处。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思维存在两种基本模式,以逻辑和线性为特点的科学型,以及以戏剧、神话、文学和童话为载体的叙述型。童话故事往往触及人类心灵,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让人放下理性和固有观念,显露出各种内心的无意识,从而使习惯理性思维、陷入忙碌与琐碎的生活中而不能自拔的中年人有所内省和觉知,促进其生命成长。

整本书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故事关注并反映的是年轻男女结婚后开始安居乐业的阶段;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着重探讨甜蜜家庭生活之后的痛苦和危机,其中有对男女不同性别在此阶段显露出的不同问题的阐述,也有对两性共性问题的思考。最后一部分则刻画了跨越挑战、获得新生的故事。

第一部分,安定的生活,作者选择了三个童话故事,分别是德国的《精灵与鞋匠》、韩国的《神奇的钱袋》和威尔士的《渔夫与美人鱼》。这三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已婚人士,他们都遇到了具有魔法的精灵或者仙人。但是与写给年轻人的童话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魔法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一个永远圆满的结局。魔法降临到这些中年人身上,但却又很快消失。故事中的中年人面对“魔力的消失”,选择了脚踏实地的努力劳作,最终依然获得了幸福。借助这些童话,作者探讨了成年初期的成长问题。人生第一次迎来了巨大的转折,从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期,转而需要承担家庭和社会的重担。曾经认为完美的世界,在经历种种现实的考验后,开始变得残缺。在这理想破灭的时刻,人也因觉知到自身的不完美和脆弱而倍加痛苦。那么,是逃避责任,躲藏在“儿童情结”之下,还是勇敢地加倍努力,就成为此刻重要的抉择。故事中的主人公,从被动的魔法接受者,到成为学会劳动和承受苦难的创造者,依靠始终如一的工作习惯和精湛成熟的技能,赢得了安定而平凡的幸福。与前两个故事有所不同的是,《渔夫和美人鱼》还指出了亲子关系不协调的家庭有可能导致的悲剧。结合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的理论,作者认为,渔夫和美人鱼的不幸,正是由于他们只顾个人的享受和满足,而忽视了对下一代的照料和关爱而造成的。中年人从“我想要”走向“我必须”的过程,就是富有责任的传承感在生长。当然,这种传承不止是养育小孩,也可以是科学、文化等的传承。但无论传承什么,都表明了中年人的努力已经从实现自我开始走向家庭,乃至社会。

如第一部分的故事所显示,中年阶段的早期,即使失去了些许自由,多了几分责任,但生活终究还是甜蜜的。可随着年岁的增长和家庭生活的消磨,中年的危机开始真正来临,人生开始了更大的转变。在第二部分,作者重点讨论了男女在这个阶段的角色互换问题。在传统的青少年童话中,男性的角色专注于“权力、行动、独立、名誉”,女性呢,常常是代表了“亲密、关怀、关系、情感”,比如《白雪公主》《睡美人》。然而,到了中年,男性从关注事业的成功,逐渐关注婚姻关系、同事关系等亲密关系,寻求情感上的满足。而女性呢,在孩子慢慢长大、独立的过程中,拥有了更多的时空去发现和寻找自我,展现出更多前所未有的自主、勇气和力量。就如荣格所说,中年人的生命包含了“所有年轻时珍惜的理想与价值的反转”。而事实上,一个完整的“本我”,无论性别是男还是女,也许都兼有男性和女性的气质和形式。就像女性拥有的“阿尼姆斯”面向和男性心中无意识的“阿尼玛”。这样的性别互换,无疑对中年人自身及其配偶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中年人要学习坦然面对自身内在变化的角色需求,另一方面,中年人还要能理解并处理配偶性别角色变化而带来的矛盾与角力。因此,这一时期对中年人而言是充满痛苦、挣扎的时期,但也是充满契机、生发智慧的时期。如若处理得当,那么,各自都将获得生命的持续发展。

中年人遇到的危机,不仅有男女性别的差异,更有共性。在第三部分共同的危机中,作者着重探讨的是死亡和命运。人到中年,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己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人物,学会了谦卑和接纳。就像中国童话《会死的国王》,从开始国王希望长生不老,到最后领悟到正是因为先人去世他才拥有了自己的王国,所以,自己即使去世,世界还在下一代生命中传承,从而释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中年人面对身边亲友过世的事实,也明白死亡是终究绕不过去的终点。认识到这一点的中年人,会更珍惜亲情,更关注表达对他人的关怀,也更扎根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在死亡这个残忍的事实发生之前,积极行动,不断内省,获得更多心灵和生活中的快乐。

最后一部分,作者选取了6个童话故事来阐述中年人的和解和重生。俄罗斯故事《聪明的答案》表明,中年人不再用书本的教条主义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他们拥有了更多的实用智慧。在这个阶段,男女都尝试在自己的智慧之路上获得补充和完善,结合理性思考与感性体验,去解决所面临的生命问题。《所罗门的忠告》选自卡尔维诺的《意大利童话》,这则童话的主题是“道德相对论”。善恶不是一元论,道德问题没有标准的正确答案,它呈现更多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童话提醒中年人需要拥有更多的弹性和张力,去理解多元的道德情境,体谅理解他人与自己不同的道德观,逐渐建立小而美的常识,而非大而无当的道德准则,就如《众怒难平》这则童话,中年人所受的苦,激发他们内心更多的悲悯和同情,这种深刻的理解,无疑对他们自身还是他人都是痛苦的舒缓剂。受苦的过程在另一方面又带来更多的自我反省和调整,从而使中年人获得重生和超越。

事实上,《大人心理童话》这本书解析的内容远要比上述的文字介绍内涵丰富得多,也有趣得多。哈佛大学博士、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罗斯·戈德斯坦恩评价说:“这本书为处于中年转折期的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每一个正在经历人生转折的中年人都需要阅读它。”我想,对于教师来讲,大家一天一天步入中年,那么,读这本书,也会有很多的收获与很好的体验,毕竟,就如童话故事似乎永远未能讲完,永远向每一个听众展示其开放与前行,那就让我们带着孩子们共同拥有“在无限大的世界一种幸福无所事事的冒险旅行”(米兰·昆德拉语)吧。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锦绣小学)

猜你喜欢
中年人童话
中年人如何笑傲职场
我们中年人才不过购物节
学会赞赏自己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梦里的童话
清洁工具
广告
野蛮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