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阈下研究生网络素养教育机制研究

2020-06-28 02:12田光华金青林祝琳赖敏隆师桂桢张伟强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研究生机制

田光华 金青林 祝琳 赖敏隆 师桂桢 张伟强

摘 要 研究生网络素养教育是研究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立德树人成效的检视下,深挖网络素养教育内涵及必要性、特殊性,探索研究生网络素养教育在体制机制、师资力量、育人模式等多个维度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以期为探索研究生德育与培养质量的综合提升。

关键词 立德树人 研究生 网络素养教育 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高校工作的唯一标准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工作的第一要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已经成为高校工作的根本要求。而研究生群体作为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其培养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当前网络和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构建研究生网络素养教育成为了重要课题,也是推动研究生德育实效,从而探索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路径。

1网络素养教育的内涵

1.1网络素养的本质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因其传播速度快、途径广、载体多等特征迅速被世人所接受,越来越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网络生活方式。网络素养即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人们运用互联网进行学习、沟通、生活和发展的能力,其次,更多表现于在网络环境下个体的思想素质、文化修养、法治观念、网络规范等。网络虽是虚拟存在的空间,但由于其广泛被研究生群体所接触,因此加强和关注研究生网络素养教育对净化网络环境、提升网络信息整体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刘灵昕指出网络信息知识、网络信息应用能力、网络信息意识及网络信息伦理道德等组成网络素养,个体为完善自身能力而通过学习网络知识,获取、利用和创新网络信息。张曦表示网络素养主要由网络认知能力、行为能力、操作能力、信息能力等组成的获取网络信息的基本能力,强化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应重点培养大学生使用网络获取、分析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杨忠东认为网络素养既包含网络信息获取等基本能力,而且包括在网络环境下表现出的思想政治意识、法律法规素养等。

1.2网络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从时代背景来看,随着全球信息化水平的不断加深,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世界移动网络的主流。移动设备日益提升的便携化程度,社交娱乐软件的流行,使得移动互联网成为一张庞大的社交神经网络,每个人都享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便捷、互联与共享。互联网正以迅捷的速度和无所不达、包罗万象的张力改变着当下人们的社会习惯和舆论生态。根据 CNNIC 2019年2月份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59.6%,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研究生群体是互联网的主力军,面对纷繁错杂的各种思想、价值观与网络现象,研究生们往往无所适从。

(2)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坚持立德树人,进一步筑牢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突出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全面加强校园网络、移动社交平台等阵地管理;2018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提出要加快研制《大学生网络素养指南》,加大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提出“把互联网作为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而网络素养已逐渐成为当代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升当代研究生网络素养培育机制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有着密不可分的逻辑关联。

(3)从现实需求层面来看,由于网络环境虛拟性、无序性的特征导致广大研究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会接收来自多方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当代研究生自主意识较强、社会阅历较低、认知水平较浅,无法准确识别网络信息的真伪,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此外,包括高校在内的各研究生教育主体缺乏对其正确的引导,教育未实现常态化、创新化和体制化,导致诸多研究生在网络中轻易触碰道德底线。因此,如何有效加强研究生网络素养教育已成为现阶段研究生教育的重点。

2研究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现状

当前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群体对移动互联网的用户粘性度持续增加,其使用时间的不断延长以及使用广度和深度的不断融合革新,也不断触发新的矛盾。包容多元的网络环境塑造并培育了不同群体的网络素养特征,对当前网络素养教育及高校思政工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1研究生网络素养教育影响因素

网络既是师生满足自身需要学习需要的工具,同时也是高校开展学生群体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沿阵地。网络的便利性和实效性为使用者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充分提升了使用者的学习效率,但同时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培育了当前研究生群体日益复杂的网络素养现状以及产生诸多研究生心理和行为问题。当今世界进程深刻影响着这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而网络更像是一面凸透镜,清晰地折射出当代人在互联网时代下的群体特征。高校研究生网络素养教育也面临着愈加复杂的现实影响因素。

2.1.1相关制度体系建设

网络素养是人们整体综合素养的一部分构成,会随着外部网络世界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自我革新的意识范畴。宏观上来讲,网络素养教育是一项教育工程,其方式和内容将会影响和伴随人的一生。网络素养教育整体性的制度建设,包括国家层面相应的法制法规建设,以及学校层面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体系体系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素养教育的成效。

2.1.2高校教师队伍的网络素养

高校教师队伍的网络素养对高校研究生群体的网络素养教育起关键作用。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网络素养的发展进程远远不及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教师队伍的网络交际能力、网络知识技能平台以及能否合理利用网络工具进行课堂教育都深刻影响着当代高校研究生群里的网络素养教育现状。

2.1.3与育人工作结合的紧密程度

网络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与高校育人目标是一致的。高校是否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高校育人工作制度与育人工作进行统一规划部署,是否将网络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紧密结合是网络素养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影响因素。新形势下,研究生的网络素养和当前高校育人工作与网络素养教育结合的紧密程度密切相关。

2.1.4高校教育工作理念与思路创新

网络素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空洞灌输教育,需要创新工作理念和思路,需要打造工作载体和工作平台,需要体现其互动的过程。网络素养教育工作品牌化能够增强网络素养教育对研究生群体的吸引力和黏着力。网络素养品牌效应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网络素养教育工作的实效,工作理念和思路对高校研究生网络素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2.2研究生网络素养教育特殊性

研究生网络素养教育具备创新性、互动性、整体性、高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六大特征。

2.2.1创新性

研究生网络素养教育具有创新性。网络素养教育的形成是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技术下发展诞生的,从整体上来看包括网络技术能力创新和网络文化意识创新。从技术能力层面,其包括对网络的基本认识和判断,对网络运用的操作能力和技术能力;从网络文化意识层面,网络素养教育强调对网络信息的理解与批判思考。二者都随着时代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断创新。

2.2.2互动性

研究生网络素养教育强调互动性。有别于传统课堂的教育方式,网络素养教育通过互联网实现多平台育人,通过网站、社交媒体、网络活动等形式与高校研究生群体形成积极互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在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与交流,从而达到育人目的。通过创设网络素养教育工作品牌,使得互动更加深入广泛,教育工作的实效也越发明显。

2.2.3整体性

网络素养教育具有整体性的特征。网络素养涉及面较广,包括网络认知、网络道德等众多内容。因此网络素养教育工作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相互产生联系,唯有在设立一致的教育评价体系和统一部署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高校育人的综合性目标。

2.2.4高效性

网络素养教育具有高效性。互联网+下的网络素养教育具有高效性,教育效果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反馈、并根据受教育者的网络大数据分析制定相应的个性化培育、学习方案,充分提升育人工作效率。

2.2.5开放性

网络素养教育具有开放性。开放的网络文化环境决定了网络素养教育的开放性,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当代研究生所处的网络时代特性,倡导运用全球化、自由化和网络化的思政育人工作理念,用包容的姿态尊重、理解和引导新时代下的高校研究生群体。

2.2.6实践性

网络素养教育具有实践性。网络素养教育通过实践化的教育方式,与高校学生群体进行充分互动,从而达到思政育人的目标。

2.3研究生网络素养教育问题

(1)体制机制不健全。网络素养教育是一种一生式的重要教育模式,并且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更新发展对自身内涵进行不断地更新与拓展。但目前国内对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相应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高校中普遍存在宣传推广不足,体系建设与保障制度的落后使得与其他育人工作协同性和配合度较差,辅助機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2)具备网络素养教育能力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要进行网络素养教育首先高校教师要具备相应水平的网络素养,因此建立一支具备优秀网络素养的教师队伍尤为必要。网络素养教育的人才体系有待健全,没能与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相适应。

(3)网络素养教育中对受教育群体的网络伦理道德和行为心理问题的工作深度仍有欠缺。学校是当代研究生学习、生活和道德行为养成的重要场所,虽然大部分研究生群体的网络道德素养较高,具有自我判断能力,对信息有辨识力。但是也存在不少研究生群体在网络中对他人进行谩骂攻击、恶意抄袭他人成果等问题。网络素养教育在研究生网络道德和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创新工具和分析工具仍然有待加强,利用互联网工具的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3研究生网络素养教育机制构建

3.1注重安全、高效与文明用网,健全研究生用网制度机制

高校应不断利用网络素养教育资源和平台对研究生群体的安全、高效与文明进行有效宣传和引导,在学校范围内通过网络信息部门对校园网络安全进行有效检测和管理,建立并创新一体式教育管理制度,宣传文明用网思想,不断提升网络信息环境和服务质量,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为研究生进行学习、科研和学术思想交流的阵地,最终强化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坚守网络道德,提升对网络的判断力和分辨能力持续,提升研究生用网体制机制不断优化。

3.2立足在线教育,以导师+思政+党建营造全方位教育氛围

强化政治引领和政治教育,在现有网络素养制度和教育模式下,积极探索在线教育,深入融合各党组织、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挖掘研究生导师、思政教育和党建工作为一体的全方位教育与互动模式,通过全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心理健康宣导活动,构建线上线下网络素养课程建设,形成高校研究生学习、宣传和相互提升网络素养教育的良好氛围。

3.3深入结合家庭、媒体、社会,形成多元化创新育人模式

研究生网络素养教育不仅在于高校,还应包括家庭、社会和网络媒体的作用发挥。要积极引导家庭教育和家风的构建,有效发挥社会媒体对网络素养的要求和宣导模式,在社会上大力弘扬网络素质和网络素养的重要意义,从而形成多元化网络素养教育育人模式,注重创新,搭建研究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广大实践平台。

4思考

当前网络化和信息化时代已经完全深入到了高校研究生群体,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尤其要以德育为重,而网络素养教育就成为了有效推动研究生德育发展的重要部分。当前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之下,应该着重发挥政治引领和政治教育,深入挖掘学校思政课程和课程资源,把网络素养教育和思政教育融为一体;此外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要继续强化导师教育和育人作用的发挥,促进研究生导师在网络素养教育中发挥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从而完善三全育人要求;同时还要有效利用党建引领,有效发挥学生党支部和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引领作用,挖掘典型和优秀并进行宣传和学习动员,让网络素养教育的成效发挥到研究生群体,最终实现研究生德育和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真正发挥出高校工作的立德树人成效。

基金项目:课题:中央财经大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课题资助。

参考文献

[1] 刘灵昕.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路径探析[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04):74-78.

[2] 张曦.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中的问题及措施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9.

[3] 杨忠东.“95后”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智库时代,2019,171(03):278-279.

[4] 杨玲,邓秀华.基于“互联网+”视域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对策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2):28-31.3.

[5] 张争伟,周骏,孙长月.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培育途径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8(10):78-79.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研究生机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