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录之浅谈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

2020-06-28 19:21罗乐欢
大众科学·下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课堂氛围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罗乐欢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地位也举重若轻。但综观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普遍有待提升。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达到教学相长的极佳效果,是我们初中语文教育者应该思考并解决的问题。本文笔者便从此问题出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录,从“教师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课堂氛围,教学相长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三个方面浅谈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教师自身素养;课堂氛围;学生学习习惯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泱泱华文,源远流长。纵观华夏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从远古时期的口头歌谣、春秋战国的诗经散文,再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至近现当代的文学作品,各有特色,大放异彩。其中不乏优秀经典值得我们反复品咏、细细咀嚼、代代传承。《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①而且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②以上特点,决定了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语文教学。语文语文,一曰语言,一曰文字。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古代诗词文始终贯穿于其中,其重要程度自然不言而喻。而初中阶段的学习则是基础性的,它将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根基。但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缺失现象却较为严重。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学生对很多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在作文中频繁出现时下兴起的网络用语,对语文学科推荐的文学经典也兴趣了了。因此,将传统文化渗透进初中语文教学,在现阶段显得尤为必要。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是我们必须要深思的一个问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③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终身学习”理应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恪守的教学理念。像讲述很多和作者遭贬谪有关的古诗词文时,教师要从多方面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作品。这样会更快地导入到课程的学习当中,创设出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代入,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现在我讲到八下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对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和政治背景进行了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从这一点辐射出去,我还查阅了和科举制、官场争斗等有关的背景知识,并将这些背景知识以课外知识拓展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补充,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在此基礎上我还顺带复习了之前我们学过的类似的古诗词文,借以加深学生对此的记忆和理解。

其次,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课堂氛围。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有效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提高学生对此的学习兴趣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会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心理还是挺严重的。那么就应该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比如(1)讲古诗词文,在朗诵这一块,可以打破单一的范读、齐读的方式,引进演读、唱读和对读等多种有趣的新方法,充分激发起学生的朗读欲望;(2)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讲解文言文,将晦涩难懂的古文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又容易理解的故事。像在讲解《诗经二首》之前,我都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两首古诗写成白话诗,形式和格律基本和原诗一致。学生表示,这种写白话诗的方法要单纯比教师讲解容易理解得多;(3)设立课前演讲环节,自定主题,比如“为你读写诗”、“煮酒论英雄”、“非遗在身边”等,在培养学生课件制作能力的同时,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其中涉及到的众多传统文化内容也在悄无声息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可谓一举多得;(4)在平时的作业布置中,也可以向传统文化倾斜,比如寒暑假作业,让学生完成剪纸、写对联、制作非遗文化课件等等,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它们发掘出来并加以运用;(5)设立班级图书角,带动学生将家里的古典文集带来学校分享,每周固定一节课用于阅读和交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阅读典籍的过程中,其写作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6)每学期不定时举办诗词竞赛、成语大赛、书法比赛、默写大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到各种类似的比赛中,给表现优秀的学生以奖励,激励他们的学习乐趣,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总之,多方面引导学生多去关注身边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最后,教学相长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但一经养成,便会对教学工作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课后及时复习巩固。在开讲文言文时,我习惯让学生先自行阅读,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章,标画出不懂的地方留待课上解决或课下讨论。在课堂上,我喜欢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而在上完第一节课后,我会让学生自行归纳本课涉及到的文言知识,用于第二课时的讲解。比如说在八下的《小石潭记》一文中,我留下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会觉得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除了自身被贬,还有没有其他原因?有学生反馈,对作者的这种感受,还真的很难将自己设身处地地去代入。对此我额外开设了一节《政治斗争与文学生成》的课,从此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教学相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形象,他们可能会发现更多教师想不到的问题。比如《桃花源记》中,有学生提出疑问:既然桃花源里的人与世隔绝,可为什么“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呢?我把这个问题抛回给他们,为此他们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各抒己见。借此我也了解到了他们对此课的学习效果。

结语:

总之,教学是相长的。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去,兴趣是前提,习惯是保障。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长期坚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

[2]佚名,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J].文化毕业论文,2017(2).

[3]陈晓芬译注,论语[M].中华书局,2012:35.

猜你喜欢
课堂氛围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促进学生课堂有效思考的几点做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