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万年只为与你相遇
——记榆林市沿黄公路旧石器调查

2020-06-29 04:05
化石 2020年2期
关键词:佳县石器古人类

卢 悦

2019年9月24日至11月8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研究所三家单位共同合作成立榆林市旧石器考古调查队,开展了对榆林地区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旧石器调查,在此之前榆林境内的考古学文化仅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对旧石器时代文化面貌的了解还是一片空白,这次调查将有助于我们全面掌握榆林地区历史文化面貌,构建系统的榆林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进而提升榆林文化软实力。我有幸参与其中沿黄公路佳县、吴堡段的旧石器调查工作。

铁葭州 铜吴堡

陕北地区流传着一句俗语“铜吴堡,铁葭州”。“铁葭州”即佳县,据载宋朝立县,古称葭州。其三面环水,东边是自北而南流经晋陕峡谷至此的黄河,西南是绕城汇入黄河的佳芦河,只有北边一线咽喉之地和雄浑的黄土高原相接。曾经的古葭州城,分内城和外郭两部分。内城有南北二门,北门称“扬武”,其上有谯楼,内建瓮城,旁有戏台。南门谓“文明”,上建“德风楼”一座,规模宏伟,南接“古正乡”瓮城。外郭有北、西、东三门,北为“镇远”,西为“通秦”,东为“天险”,其上均有阙楼。葭州城的城垣取势于不规则地形,弯弯曲曲,高低起伏,逶迤绵延,呈现出自然之美。墙体以块石垒砌,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冷兵器时代,可谓天造地设的一座固若金汤城,故有“铁葭州”之称。

吴堡石城

“铜吴堡”即吴堡古石城,始建于五代时期北汉政权,时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

古石城是西北地区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县城,古城地处黄土高原东陲的石山之上,西滨黄河,扼晋陕交通之要冲,头枕黄河,东以黄河为池,西据沟壑为堑,南有官道直达黄河之岸,北有咽喉要道连接后山,实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故被誉为“铜吴堡”。其整体结构险峻、紧凑,内部设施齐备,虽经历了千年历史的无数次战火洗礼,时至今日却仍留有要塞遗风。

可惜“吴堡”犹在,“葭州”已逝。葭州,本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却因“葭”字生僻,改为佳县。名字简化后,虽易书写,但诗意尽失。想象一下宋朝人来此设寨,见到葭芦河与黄河交汇处芦苇丛生(芦苇古称蒹葭),像极了《诗经》中《国风·秦风·蒹葭》所描写的景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而今,古文化的底蕴没有了,后人也难以想象曾经如诗如画的葭州了。

饥食红枣 憩赏秀色

佳县、吴堡的黄河滩枣早就远近闻名,这里的红枣以其个大、肉多、核小著称,这次的调查让我亲身体验了一番。黄河两岸到处都是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枣林,从初秋时,枝繁叶茂下隐藏的甘甜脆枣到中秋时,纷纷落叶中半遮半掩的软枣,再到深秋时,光秃秃树干上挂着的瘪枣。整个秋天,我们都可以品尝到新鲜的红枣,调查途中饥肠辘辘时,随手摘几颗尝尝,顿时充斥了饱腹感;嘴馋贪吃时,顺手摘几颗尝尝,立刻满足了我们的食欲;无聊信步时,唾手摘几个尝尝,很快打发了烦闷的时间。这一颗颗红彤彤的枣子,小巧玲珑,不仅给当地人民增加了经济收入,也给我们的调查平添了情趣。

调查中一天要连续走几个小时是常有的,难免会有身心疲惫之时,黄河两岸的美景让我们赏心悦目,顿时消除了身体的疲劳,得到了心灵的慰藉。秋高气爽,黄河顺流而下,波光潋滟,两岸奇石矗立、青山对出,无论你坐在枣林下小憩,还是站在礁石上远眺,都别有一番风味。遇到闲暇时间,我们还会去黄河边捡黄河石,寻找打制石器的我们,对造型奇特、色彩斑驳的黄河石也是情有独钟,专心的程度丝毫不亚于找石器,每次找寻结束,我们还会凑在一起相互鉴赏一下各自的成果,这种热情一直持续到调查结束,我们开玩笑说“都可以成立一个‘黄河奇石博物馆’了”。

如果说寻找黄河石是课外娱乐,那我们利用黄河石打制石器那相当于课内作业了,每当我们置身于相同的地理环境下,把调查发现的古人类使用过的石器利用河滩上现有的砾石原料进行打制复原,模仿古人类的石器类型、打制技术、加工方式等完成一件件以假乱真的复制品,体会过程中的辛苦和艰难,让我们更加珍惜调查采集到的每一件石器,更加佩服古人类高超的打制技艺和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岁月峥嵘 未来可期

经过半个月的旧石器调查,我们终于历经磨难,修成正果。在两县共发现旧石器地点20余处,其中包含用火遗迹1处,采集以玛瑙、燧石、石英、石英岩等为原料的石器千余件。如此丰硕的成果,离不开王社江、张改课等老师们的正确指导,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研究所和各县级文物管理机构的密切配合,以及全体调查人员的同心协力。这次的调查成绩足以说明榆林市的历史可以提前至旧石器时代晚期,填补了榆林市旧石器的空白,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功。

黄河滩枣

捡拾黄河石

野外工作

谈及旧石器地点的发现过程,我们首先会选择可能存在旧石器地点的区域进行调查。古人类为了取水方便往往依河而居,这是非常理想的生活环境。而黄河作为中华文明发源的母亲河,也是榆林地区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自然成为我们的首选。沿黄公路沿黄河修建,意在沿途观光,为我们调查带来了交通上的便利,其修建铲出的断面又为给我们观察附近阶地剖面提供了最佳位置。选好了地点,我们便驱车前往,在行程中留意附近适合的阶地,遇到合适的地点,我们便下车在剖面、地面上寻找石器。一般古人类的居住场所多集中在河道凹处,随着河水的逐年下切,相当于现在的二级阶地上,偶尔也出现在三、四阶地。阶地面积较大,可以供给古人类足够的活动范围,且又避免黄河水泛滥的灾害,有时附近还会出现季节性或常年性的小河流、泉水等,来保证淡水供给。活动面多朝向东南方,尽可能多的获取阳光。远处还有较高山脉阻挡,避免了冷空气的直下。集合上述天时地利的有利因素,我们十之八九会找到梦寐以求的智慧的古人类留下来的石器。但这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区分那些外界因素形成的“石器”和人为有意识打制形成的石器的区别,一些“石器”因为现代人为生产生活建设和自然界冷暖温差等原因留有剥片疤痕,我们要通过对这些疤痕的形态、分布规律等分析来判断是否是古人类的产物。鉴定完毕后现场对采集地点附近的地理状况、埋藏情况等内容做好记录、照相并绘制示意图,所有的石器标本带室内整理,对其进行编号、绘图、分类等工作。

野外工作

旧石器的调查苦乐兼备,苦中作乐。在佳县和吴堡,我们经历调查的苦,享受收获的乐。金秋的北方是收获的季节,有明媚的阳光、柔和的秋风,也有温差悬殊的昼夜,不寒而栗的秋雨。不论外界的条件多么恶劣,我们每个人都满怀激情、不知疲倦地投身到工作之中。年纪大的刘师傅虽年近古稀,仍老当益壮,每次上下山时比我们年轻人还要矫健、灵活。每当因劳顿想偷懒时,看到前辈们仍奋战在工作第一线,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让我们晚辈自愧不如,同时也倍增热情和动力。有时石器也会和我们捉迷藏,选好一个地点,开始找不到任何石器,待要走时,才无意中发现一两片,于是,“按图索骥”就会找到很多石器了,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幸运的遇上来山上放牛、放羊的老乡,凭借他们对当地的熟悉,也会给我们的调查指点迷津。中午找不到饭店,便请村里善良的老乡做点农家饭,或吃点方便面充饥,粗茶淡饭也让我们吃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每日穿梭于田间地头,我们偶尔还有意外收获。例如,遇到新石器时代的白灰面房址、捡到磨制石刀、漂亮的玛瑙或是木化石等,都会给我们带来喜悦和兴奋。

结 语

调查的时间漫长而短暂、平淡而精彩,曾因疲劳而盼着早点结束,却又因结束而恋恋不舍,因几天来找不到石器而意兴阑珊,却又因发现一件精美的石器、一个丰富的石器地点而兴致盎然,这就是考古调查的魅力吧!为期一个多月的旧石器调查,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有旧石器的成果,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感动,队伍中的人员从素昧平生到伯乐知音,一起成长、一起进退,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队伍中,没有领导、不论长幼,大家在一起是家人,是朋友。时而激烈地探讨争论,时而悠闲的唠唠家长理短;时而觥筹交错、把酒言欢;时而……,但这一切于11月8日画上了句点,虽然我们本次榆林市旧石器调查结束了,但我们真正的旧石器工作才刚刚开始,我们还会发现更多的旧石器地点,开展更深入的旧石器发掘,未来可期,让我们期待明年的再聚首,憧憬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佳县石器古人类
佳县文化馆:非遗传递爱心 消费助力振兴
快乐佳县人
枕上千秋
世界各地最早的古人类都是谁
佳县找回“佳米驴”
“栾川人”中原地区远古人类的一次重要发现
陕北佳县:中国有机红枣第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