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学生政治学科素养的两个“动”力

2020-06-29 12:34郭小军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71期
关键词:主动互动

郭小军

【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关注点。本文根据笔者初、高中的教学经历以及比较思考,提出培养与提升中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的两个关键词——“主动”和“互动”,并就这两个“动”力进行分析與论证。

【关键词】中学生;政治学科;学科素养;主动;互动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关注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总结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方面。笔者根据初、高中的教学经历以及对此的深入思考与比较,提出两个关键词:一是“主动”,二是“互动”,并认为“主动”和“互动”是培养中学生政治学科素养的两个“动”力,是双引擎和两架马车,两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下面就这个话题抛砖引玉,谈几点看法,与广大同仁磋商。

一、“主动”是中学生政治学科素养形成的核心“动”力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人,我们更要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深层次需求。因此,“主动”就成了是培养中学生政治学科素养的核心“动”力,一个重要的引擎和马车。

(一)没有学生的“主动”性为前提,课堂的教学是不可能顺畅实施的,也就更不可能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

无论是初中教学还是高中教学,基本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不变的,即都是“建立信息量”——“处理信息”——“反馈信息”的过程。从基本的教学模式来看,即都基本包括“自学环节”——“导学环节”——“测评环节”。“建立信息量”和“自学”是指预习和自学,要让学生按照教学任务消化理解知识,这需要学生的“主动”性为前提。“处理信息”和“导学”是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与探究,这也需要学生的“主动”性为前提。“反馈信息”和“测评”是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自测互测,自评自评,及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更离不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所以,从上可以看出,无论是要顺利实施基本课堂教学结构的三个过程,还是全面落实基本教学模式的三个环节,其前提条件就是要求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学生的“主动”性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投入,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更不说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了。

(二)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合作,就不可能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更不可能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毋庸置疑,无论是初中教学还是高中教学,合作学习都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之一。要思考的问题是:怎样的合作才是高效的?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只有“主动”性的合作才是高效的,其实质是不能“被合作”和“假合作”。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课堂出现冷场现象,成员之间不主动、不商量、不讨论,使合作流于形式;二是学生层次不同,学习参与度不均匀,优生明显高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三是活动时间有限,合作不充分,往往是学生几分钟刚进入状态,或是个别小组先完成了,教师就急着汇报成果,匆匆结束进入下一环节,合作变成走过场。

显而易见,不管是初中教学还是高中教学,道理是一样的,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就是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到最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最广最深入的结果。在政治教学中,我们经常使用的教学策略——“角色表演”。如在教学“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内容时,教师通过学生扮演工商人员、消费者、商家、消协人员、法官等角色表演,掌握维护当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途径。但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角色表演”并不成功,参与度也是浅层次的,基本是按照剧本设定的内容表演,学生的“主动性”表演并没有多少,其实质上是被动的“角色表演”,课堂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更不用说在“角色表演”中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了。

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地位,才会出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才有可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

(三)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思考,就不可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实际,加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也就更不可能去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二是强调政治课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强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所谓“主动”性思考,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会质疑。教师的“启”不仅仅是在向学生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素养的过程。教师还要善于选准切入点,问题越新奇越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我们在讨论“华为事件”时,一般情况下,学生会认为支持华为就要买华为手机,买华为产品就是爱国。但任正非的观念是“不是说用华为产品就是爱国,不用就是不爱国。华为只是一个商品,如果你喜欢它,那你就用;不喜欢,你就不要用。”然后引导学生提出并思考:新时代,我们该怎样理性爱国?学生的科学理性思维会得以锻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性思考,除了将时代热点带入课堂之外,我们同样可以由课堂所学去反观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性思考,自行寻找与知识点相关的事例,以丰富自己的学习。由此,无论是初中课堂,还是高中课堂都得到了适度延伸,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也就有了广阔和坚实的土壤。

二、“互动”是培养中学生政治学科素养形成的重要“动”力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求创建学习共同体、平等沟通、勇于参与、学会合作。因此,“互动”就成了是培养中学生政治学科素养的重要“动”力,是另一个重要的引擎和马车。

(一)师生互动要“动”在关键处

教师唱独角戏或学生自由都是错误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动”在关键处。有一次,听一位老师讲授新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整节课上得很好,但唯一有点不足的是,在讲到对“矛盾”的理解时,我就听到旁边的一位同学小声地说,“这不就是反义词吗?”但实质上矛盾是不能从“反义词”这一狭隘的概念去理解的。正如不能把“物质”等同于“物体”,不能等同于形形色色的“物质的具体形态”一样。因为声音不大,当时上课老师没有听见,也就一笔带过,说“同学们要注意,矛盾不能等同于反义词”,老师没有当场抓住这个机会好好地启发学生去讨论,去思考,去争论,甚至让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或者老师本人来回答问题,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产生“想问”“想回答”的冲动,这样的效果显然是可遇不可求的,但必须要追求的。而要产生这一神奇效果的重点就在于师生互动中“动”在关键处,在一个恰当的时机进行一个恰当的引导,往往能使课堂增色不少,或引导到位,切中肯綮,或点石成金,引人深思。

(二)生生互动要“动”在质疑中

生生互动的实质是交流研讨,共同提高。“动”起来的前提是要有疑问,而且应该是“有趣”的疑问,要有一个贴近生活、接“地气”的问题。

比如在《隐私和隐私权》的教学中,就有学生会质疑:“在教室装摄像头到底有没有侵犯学生的隐私权?”此话题相当“接地气”,既能联系课文的内容,又能联系学生最关心的切身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在公共场合安装摄像头的合法性”到“如何在公共场合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等辩论,得出比如在公共场合的个人录象片段不得用于盈利性活动,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在社会中流通等意见。事实证明,此处的质疑绝大多数的学生表现相当活跃,争论相当激烈,唇枪舌战,各抒己见。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同样的,政治学科素养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了。

所以,生生互动就要“动”在质疑中,尤其是质疑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即使学生没有质疑,教师也要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去质疑,由此吸引全班同学共同参与。

(三)互动的精髓在于“适度”

纵观目前的初高中政治教学课堂,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有的课堂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没有进行有效的互动;二是学生整堂课过度“动”起来,没有学生的个体思考。因此,要使课堂高效,教师和学生互动就必须要“适度”,互动的精髓在于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学生的个人情况不同,思考的方式也千差万别,要在细节中发现学生思维的缺陷和知识的不足,及时加以点拨,最大限度地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才会主动进行预习,小组成员之间才会主动互相帮助、主动去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等。也唯有这样,学生才会给出更理性的答案,才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师生之间才能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也就不会是一句空话了。

总之,培养和提升中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要求我们政治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发挥双引擎的“动”力作用,让学生“主动”起来,让课堂“互动”起来,唯有这样,才能让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之花“生动”起来,并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S].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余文森,吴刚平,刘华良.关注资源、学科与课堂的整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單盈盈.利用生活化素材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2.

[4]刘红梅.中学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11

[5]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5.

猜你喜欢
主动互动
巧用“展示台”,让学生爱上识字
如何提高化学学习的效率
关注学生个性 促进主动学习
用互动方式打通两个舆论场
网络评论要主动引导舆情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