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孩子弱小心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教育

2020-06-29 12:34赵凤平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7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班级

赵凤平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现代教学理念开始将学生综合素质,即德智体美的培养放在了重要教育位置上,尤其是学生的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当前很多小学生由于成长环境和家长溺爱等原因,自身抗挫折的能力非常弱,再加上年龄发展不成熟,大部分都有着心灵相对脆弱的特点。因此,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教育工作者应在班级管理中积极开展集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心理,并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具体心理状况开展引导和教育,在优化班级管理的同时,实现学生全方位心理教育。

【关鍵词】小学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状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新课程培养目标必须体现时代教育要求,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壮的体魄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说,身心健康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实现终身发展的基础素质,心理教育则成为了学校教育重点内容。近年来,学校的心理教育虽然累积了大量的经验,但在实际落实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和问题。而在班级中,教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教育者,通过有机融合两种工作,也能逐渐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管理水平。可以说,对小学生开展全面的心理教育和管理已经成为了新课改下的必然要求,因此班级管理中推进心理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是非常有必要的一种教育行为。

一、挖掘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教育的价值

素质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重要内容,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环节。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促进形成积极向上班风、学风。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加强心理教育的落实和推进,对构建积极向上的学风、班风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很多小学生由于身心特点对班级管理的认知不够成熟,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关注学生的心灵、生活以及学习状况,促进每一位小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这对实现整个班级成长,在班级中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学风、班风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2.有效预防恶性事件发生,保证班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具有正常心理的学生在人际沟通,学习和课堂态度方面都积极且稳定。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难免会遇到心理上的困惑和压力。在这时,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为学生提供心理教育,可以帮助防止某些心理问题的恶化,或者在出现问题时及时帮助学生,以避免发生恶性事件,确保班级工作顺利、健康开展。

3.提升学生的主动性,成为班级管理主人。小学教师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教育,在指导和纠正学生行为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弥补不足,展示自己的优势。日常的管理教育还有助于学生养成自我控制、自我监督的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以此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自身的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就被充分激发出来。

二、积极开展班级集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心理

现代学校教育中,班级集体教育作为一种主要教育形式,更是学校管理的基础部分。班级管理的总体形式是以团体集体活动的发展为主要表现形式,选择正确的班级小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加强学生的心理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班级管理成果的质量。如何有效地提高向心力和学生的凝聚力,应从心理上加强学生的教育,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象或课堂活动的热情,使学生能够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加强班级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样能有效打消小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被动情绪。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植树活动动员会”班会,在班会前向小学生讲述植树活动开展的意义,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地认识到班级集体活动的重要性,从思维上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和主动性。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单位,要求小组之间共同计划集体植树活动的方案与内容,鼓励小组成员在探讨过程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听取每一个小组的意见。最后,教师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学生的小组讨论过程,认真观察和倾听每个小组合作讨论的结果,并分析小组成员在参与机体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心理状况,如一些学生不够主动、过于自我为中心、过于依赖别人和老师等。在面对不同的心理问题,教师就要针对性加以管理和教育,使学生更加主动、自由地参加集体活动。

三、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具体心理状况开展引导和教育

教师要认识到,心理教育与文化教育不同,其具备个性化、复杂性特点。这是由于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心理状况各不相同,他们存在的心理困难,日常学习和生活问题也不同。面对此现状,教师应有针对性和有效地进行心理教育,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来进行各种规模的课堂教学和管理。

例如,某小学六年级学生A同学,留一头长发,上学期比较健谈,成绩中上。今年3月家长告知老师孩子状态不好,胃口不好,叫老师不要追她的作业。5月11号六年级学生返校,仔细观察孩子的手,发现很多伤痕。与孩子交谈中发现孩子有自残行为,她觉得划伤自己才有存在感。她脑子有很多画面,有些是自杀的画面。后来进一步与家长沟通,4月中旬爸爸因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冤枉了她,她就开始发病,再加上爸妈对孩子的期望非常高,孩子在上了几个补习班,认为自己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后来孩子被医院诊断为抑郁症。老师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后,决定定期召开家长会,老师为家长提供有关学生在学校心理状况的详细描述,并且在教学时会进行详细而具体的努力,以帮助家长变得更加具体和全面学生必须努力学习与学习,并保持心理健康。然后,老师应请父母谈论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尤其是孩子不寻常的表现或行为,在听完后老师应给父母提供有关家庭教育的具体例子。父母讨论将孩子的教育中需要结合的内容,为学生组织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以及与学生学习和心理教育有关的任务,共同帮助学生转变心态,正确引导和教育学生。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教育课程,改变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也需要一个不断加强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生心理教育的时效性,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心灵与抗挫折能力。教师在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应侧重于学生的心理教育,逐渐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以此更好地推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麻义庵.如何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J].才智,2020(15):216.

[2]宋健锋.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教育策略探究[J].甘肃教育,2020(04):29.

[3]李兆文,王浩龙.班本教育:寻找适合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方式[J].江苏教育研究,2012(34):47-50.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班级
班级“无课日”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心理小测试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