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初中学生数学课前预习指导策略

2020-06-29 12:34欧开平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71期

欧开平

【摘要】数学课前预习指学生在课堂教学前对数学教材进行尝试学习。而有效的数学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学习效率和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自主学习;山区初中学生;预习策略

数学一直都是多数人认为最抽象难懂、最枯燥无味的一门基础学科。因此,难教与难学始终困扰着教师与学生。尤其是山区初中学生,生长于信息闭塞的边远农村,思想落后和现代学习设备匮乏。他们难以了解外面的世界,但又迫于升学的压力不得不学习数学。他们课外的学习缺少有效的监督落实和正确的指导。尽管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从事复杂自主学习活动的能力,但因为他们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所以不能完全自发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

常言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无论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长远价值。而“课前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数学课前预习,让学生去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剖析影响山区初中学生数学课前预习效果的因素

影响山区初中学生数学课前预习因素大致有以下有四种:首先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和缺少有效的监督指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数学预习就没法按照要求进行。其次是山区学生与信息数字化时代脱节,没有网络和学习终端,导致数学预习资源有限,效果不明显。再次是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害怕预习数学。最后教师设计预习任务没有分层次和梯度,因为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就会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导致数学预习工作无法开展。

二、山区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策略

(一)培养数学课前预习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预习习惯。教师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明确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数学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提前学习数学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听课,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树立学好初中数学的自信心。

2.建立数学课前预习学习小组。由于学生的数学课前预习习惯不是朝夕就可以养成的,需要长期的努力与坚持,更需要同学的帮助和教师的鼓励。因此,建立好学习小组、制定好评分规则和激励措施,布置相应数学课前预习任务,让学习小组长检查本组同学的预习情况并汇报给数学课代表做好登记;教师对完成预习任务的学生和小组进行表扬及奖励,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课前预习习惯,让完成任务的学生和小组体验收获的喜悦。

3.布置数学课前预习任务。由于初中生正处于叛逆的时期,对什么东西都是三分钟热度,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课前预习习惯。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检查、自评和检测等方式督促学生预习;在不断的督促过程中,学生的预习习惯就会慢慢的形成。为了学生更好地完成预习任务,提高预习任务的检查效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预习状态进行检查,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检查,如:组长检查、收预习作业本、学生互评等方式。

(二)指导数学课前预习方法

为了顺利地完成数学课前预习任务。教师不但要设计好数学课前预习题外,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如下预习方法。

1.首先快速看一遍所学内容,再结合课前预习任务深入思考。教师设计的数学课前预习题要有启发性,层层深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结合情境进行数学课前预习,并提出相应的预习要求。教师设计的数学课前预习情境问题要与所学知识有密切的联系,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预习的内容,提高学习的效率。

3.布置数学课前实验探究任务,准备好器材,让学生课前尝试实验探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行观看实验探究的微课、操作步骤等,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数学课前预习。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一门科学,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内容进行数学课前预习,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5.结合旧知识进行数学课前预习。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如果能对旧知识进行迁移和拓展,那么掌握新知识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因此数学课前预习题的设置必须以旧知识为基础,让学生理解新旧两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6.写数学课前预习后反思。虽然课前预习形式一样,但是不同的学生在课前预习中的收获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课前预习后要对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方法总结与反思。教师和学习小组长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后,也要结合学生在数学课前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学生的错误,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学课前预习方法。

(三)数学课前预习策略

为了提高数学课前预习效率。学生不仅要掌握数学课前预习方法,养成良好的数学课前预习习惯。教师还须针对不同的类型学习内容,采用相应数学课前预习策略:

1.对于概念、性质类的内容,可以通过学生“先学后教”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边阅读教材边用双色笔标记重点,并在教材的空白处提出疑问。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9.1.1变量与函数》第一课时,先让学生用5分钟时间阅读教材第71页的内容,并标记处重点和要点“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为常量”,不明白处用红笔标记,等上课时再用几何画板展示例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对于新旧知识联系较紧密的学习内容,通过知识迁移进行布置预习任务。预习题设计要有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内容和了解新知识活动,归纳新知识的重点与旧知识的联系,归纳出异同点并加以区别,找出疑难问题并以“兵教兵”学习方式进行互助学习,拓展学生的已有知识。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5.1.2分式的基本性质》第一课内容时,设计预习任务让学生很快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由简单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自然的过渡到分式的基本性质,较好地完成预习的目的,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3.对于计算、证明类新授课、练习课,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尝试完成预习题,遇到疑难可以小组讨论和查阅资料,然后再完成预习案。预习题设计必须可以用旧知识解决,然后对问题进行归纳小结,得出解题方法或新的结论。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2.2平行线的判定》第二课内容时,设计预习任务让学生很快地把新问题转化为用旧知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来解决,自然地得出平行线的另外两个判定,较好地完成预习的目的,培养学生观察猜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对于公式的推导类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动手去实践,通过画图、度量、观察、剪拼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预习题设计必须可动手的操作性强,然后对问题进行观察对比、归纳小结,得出结论。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2.1三角形的内角》的内容时,设计预习任务让学生很简单地进行剪拼,自然地得出结论,较好地为理论证明提供思路,也很好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山区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策略总结

总而言之,在数学课前预习的过程中,预习策略直接影响着预习效果。如果教师不注重数学课前策略指导,预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和预习方法指导,并通过不同的方式检查学生的数学课前预习效果,引导学生总结反思。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课前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数3学教学的质量,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根发.中学数学研究[J].中学数学研究,2018,8.

[2]罗届中.“自主互助 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乳源教育局教研室,2018.

[3] 林群.数学七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 林群.数学七年级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5] 林群.数学八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6] 林群.数学八年级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