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管理:推进区域教育高品质发展

2020-06-29 07:52陈宇
中小学管理 2020年5期

陈宇

摘要针对基层教育推进中的非专业化问题,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通过建设专业化管理队伍、坚持专业化思维、实施专业化推进等三项举措,努力解决区域教育发展中的过度行政化问题,为区域科学推进教育高品质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 区域教育发展;专业化管理;专业化思维;专业化推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0)05-0030-03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针对基层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非专业化问题,瞄准“好地方·好教育·好未来”的高品质发展目标,持之以恒地实施专业化领导和管理,不搞“拍肩膀”式用人、“拍脑袋”式决策、“拍桌子”式推进,实现了教育事业加速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的良好局面。

一、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管理队伍,不搞“拍肩膀”式用人

教育是极具专业性的行业,因此,我们要推动区域教育的高品质发展,就必须坚持教育家办学的思想,选拔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管理队伍,让专业人员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和逻辑来办教育。[1]为了杜绝“拍肩膀”式用人,我区重点从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几方面入手,实现管理队伍的专业化。

1. 拓展选拔方式,不拘一格选人才

我们坚持任人唯贤,把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作为选拔教育干部的重要标准,让干部用当其所、各展其长。一是做好客观推荐。我们通过开展全区教育系统后备干部推荐,选拔优秀青年干部。二是做好竞争性选拔。近两年,全区共开展三次竞争性公开选拔工作,有80多名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现已被全部安排在一线重要岗位。三是做好优秀干部延用。对那些工作表现好、业绩优、群众公认度高但年龄偏大的干部,我们通过组织调配做好延用,打破年龄的天花板。四是以开放的心态招贤纳士。近年来,我区将引进的五名省特级教师、名校长安排在校级领导岗位上,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管理领域的专业引领作用。

2. 注重分层培养,各美其美助提升

我们既要培养管理者,更要孕育“教育家”。为此,我们做了诸多努力。一是教育局班子成员专门收集近期国家和省里出台的各种教育政策,将其分为“基础教育”“思政教育”“队伍建设”“教育治理”“安全健康”和“教育规划”六大类,整理汇编成《新时代教育政策类文献》,利用局务会、中心组学习、局长办公会等各种场合,大家一起学习研讨,努力打造专业化的局领导班子队伍。二是每年组织新提拔的校长参加苏州市举办的新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助力“新官上任三把火”烧得更专业。三是每年组织经验丰富型校长开展“四新讲座”培训,并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举办暑期高级研修班。我们还选派校长赴上海跟岗培训,实施局机关、直属单位干部和校级领导干部之间的双向挂职,组织系统内部的校长论坛,等等,提升校长的学识水平、管理能力和宏观把握能力。通过多方面的培养锻炼,一大批优秀的教育专业管理干部脱颖而出,如全国第五届“十杰”中青年教师提名奖获得者、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苏州市特级校长薛法根,苏州市特级校长张菊荣等。四是将48位干部组成青年干部领导力提升班,专门通过课题研究、座谈交流、高校研修等方式,强化对他们的专业化培养,构建年轻干部可持续发展体系。

3. 建章立制,考核管理讲规则

一是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通过调研,我们出台了《吴江区学校校级领导管理暂行办法》《吴江区中小学中层管理机构设置、中层职数配备和中层干部管理的暂行办法》等,形成了涵盖干部职数核定、选拔任用、培养培训、交流轮岗、监督管理全过程的制度体系。我们强调,在干部选拔中要坚决杜绝“拍肩膀”式用人,通过提出动议、民主推荐、组织考察、民主测评、讨论决定、任前公示、任职试用等一系列严格程序,确保干部选拔管理有章可循。二是强化思想教育。进一步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和关怀,为他们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的生态;进一步明确领导干部责任的“集体清单”和“个人清单”。三是加强沟通交流。我们制定了局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制度,局班子成员利用业余时间,与学校领导干部定期谈话,畅通局、校沟通渠道。我们注意落实谈话制度和“第一种形态”,切实将“容错纠错”落到实处。

总之,我区教育局在注重提升干部政治素质的前提下,将其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作为关键目标,贯串在选拔、任用、培养和管理的全过程中,全区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想干事也能干事的教育干部队伍,这支队伍成为推进区域教育高品质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坚持专业化思维,不搞“拍脑袋”式决策

“拍脑袋”式决策往往导致教育发展的定位失准、方向跑偏。只有运用极具客观性、精确性、可检验性、预见性和普适性的专业化思维,我们才能做到科学决策,才能把教育发展的事情办准、办顺、办好。在此方面,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三。

1. 班子决策前的科学谋划

比如:我们在制订吴江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时,不是简单地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行程序化操作,而是坚持专业化思维,先根据区委部署要求,深入基层学校调研,召开各类座谈会“把脉问诊”,并赴常熟、张家港等兄弟市区考察学习,与各区镇相关职能部门反复协商研究,经过三上三下,形成初稿后,再邀请省、市教育各条线的专家咨询论证,征求各区镇以及区各个相关部门的意见,在综合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经反复修改,才形成了《三年行动计划》,并经区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签发。正因为有了决策前的科学谋划、反复论证,我们才切实解决了当前我区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资源配置缺位、竞争力影响力不够等突出问题。

2. 决策过程中的借脑思考

所谓借脑思考,就是在做重要的决策时,不满足于教育行政人员的自说自话,或者只听一家之言;从像专家一样思考,走向让真正的专家助力我们思考。为此,我们不满足于临时动议式邀请专家装装门面,而是从吴江教育发展的长远需求出发,建立智囊机构,搭建与专家长期合作研究的平台。比如:我们经报请江苏省教育学会同意,在吴江区正式设立“长三角基础教育一体化江苏研究中心”,除了本地人员外,我们还聘请了六位长三角区域的教育专家作为研究中心首批研究人員,聚焦教育改革发展问题,先行先试,专业化协助推进和指导区域教育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和成果发布,并协调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区教育局还主动与华东师范大学联系,建立了“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基地”,为我们探索长三角教育一体化的实践路径,推动区域教育改革发展重点项目的决策与实施提供专业化的思考和智力支持。

3. 决策实施后的调查研究

在区域教育重大改革举措出台后,我们还会通过调查研究,检测改革举措的进展情况,了解遇到的问题与瓶颈,积极跟进,细化微调,寻找更科学的方式和更专业的对策。如在《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和各项工作推进近两年后,教育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通过调研,解放思想,掌握实情,统筹谋划,形成了一本近十万字的《吴江教育调研报告汇编》,系统研究了全区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梳理行动计划实施中的制约因素,及时研究出台新对策,解决新问题,为决胜三年行动计划、打好收官之战扫清了障碍。

坚持科学谋划、智囊参与、调查研究等专业化思考,让吴江教育不跑偏,不折腾,始终沿着科学方向坚毅前行。

三、运用专业化方式促进发展,不搞“拍桌子”式推进

有些干部仅习惯于运用行政方式推进工作,对开大会、发文件、检查考核等手段驾轻就熟,热衷于翻烧饼、运动式、树样板等推进方法,[2]一旦下属工作不力,就忍不住发脾气、打板凳。这样的行政方式被戏称为“拍桌子”。当然,专业化的工作推进方式不是不要开会,而是要更多地借助专业的力量,采取文化的、柔性的方式,强化价值领导、协商推动和学术引领。近几年,我区主要运用系统化引领、项目化推进和专题化研讨等专业方式,推进区域教育的高品质发展。

1. 系统化引领

为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稳步提高区域教育质量,我区与江苏省凤凰教育智库签约,借助长三角区域著名教育专家的力量,正式组建“吴江教育智库”,同时启动“建设教育名区专业支持工程”。该工程通过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以五大项目为抓手,扎实推进教育名区建设。一是加强全局性引领。智库专家先后五次参与全区教育战略发展的整体性研讨,研究如何更好地抓住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机遇,提升区域教育品质。二是加强对学校的指导。智库专家先后走进区内的43所学校,对学校的内涵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文化建设等进行点对点的诊断指导,指明了学校课程建设的趋势走向,明确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方法策略,阐明了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三是加强与教师的互动研讨,提升培养对象的素养。围绕“教学风格形成”“教学成果奖培育”等主题,专家们已与2700多人次的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互动研讨,辐射带动了一批批骨干教师,促进了区域教师队伍实力的整体提升。

2. 项目化推进

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通过项目化推进的方式引领区域内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比如:我们申报了“学前课程游戏化”这一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借此推进相关研究的专业化进程。一是确立了“从‘齐步走到‘分层推进”的实践路径。2019年,我们启动评选首批“区课程游戏化示范园”,分层推进不同幼儿园的发展。二是教育局聘请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以及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资深专家,组成课程指导专家团队,确立了“四定六一”工作机制,即固定专家、固定时间、固定培训人员、固定研究专题,以每组一位专家、每园一个品牌、每学期一份计划和一次小结、每两周一次活动和一个主题,进行全过程、持续性的跟踪式指导。三是确立“定点培育”式园本项目成果发布制度。经过长时间的跟进式定点培育,全区一大批幼儿园逐渐形成了符合本园实际的特色课程,如实验幼儿园的微项目课程、金家坝幼儿园的自然课程、横扇幼儿园的民间游戏课程等。在省教育厅举办的全省幼教会议上,我们受邀介绍了吴江课程游戏化的经验;相关报道还被《中国教育报》作为头版头条刊载。

3. 专题化研讨

我区在提出“全面推进教学规范提升”、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等教育改革任务后,不搞“拍桌子”式推进,而是借助专题式学术研讨这一抓手,以专业化柔性方式促动全区整体化推进。

一是组织现场“专题式展示”。在研讨会上,全区所有中小学(共93所学校)各显神通,将本校在“全面推进教学规范提升”中的亮点进行集中展示,有学校优秀案例观摩联展、主题项目活动展示、优质教案作业展示等,各校相互借鉴、对标找差。二是组织全区“专题式交流”。如在全区中小学“教学规范品质年”暨行为规范养成主题教育展示活动中,有九所学校进行了专题式交流。各校在专题式交流中同频共振,同谋发展。三是组建学校专题协作群。我们鼓励协作群学校就“全面推进教学规范提升”这一专题进行圆桌型研讨。这样的“专题式协作”不仅有利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也有利于协作群学校的个性化发展。

借助系统化引领、项目化推进和专题化研讨等专业方式,我区教育局的各项工作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吴江教育最新获评的2019年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达六项,市级项目达12项;获评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两项,实现历史性突破。

专业化推进区域教育的发展,不是完全排斥工作推进中的行政力量,而是强调不过分依赖单一的行政化方式,要善于整合和使用各种专业力量。实践证明,只有把这两种领导和管理方式的优势叠加、融合起来,区域教育改革才能得到更有效的推進。

参考文献:

[1] 闫建章,郭真珍.教育管理专业化研究范畴探析[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7):4.

[2] 储朝晖.向非专业改进说“不”[J].人民教育,2016,(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