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真气存之,病安从来”探讨香砂养胃丸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作用

2020-07-01 14:56康永强贾育新冉茂胜赵秀娟杨也萍米彩云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5期
关键词:真气香砂灵枢

康永强,贾育新,冉茂胜,赵秀娟,杨也萍,米彩云

(1.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30;2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

中医学“真气”一词,始见于《黄帝内经》,是其气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全书论及“真气”23处,提及“真”字100余处,更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玉机真藏论》《灵枢·刺节真邪》《灵枢·邪客》等篇中详细表达其含义,具体而言,大致分为四类,即人体正气、经脉之气、先天之气、藏真之气。后世医家在继承《黄帝内经》“真气”理论的基础上,又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和补充,如一身之气、精气、元气、谷气等。

1 《黄帝内经》对“真气”的认识

1.1 人体正气

与邪气相对,指机体抗邪能力或机能的恢复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营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着绝人长命。”《灵枢·邪客》载:“邪气得去,真气坚固。”《灵枢·刺节真邪》云:“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1.2 经脉之气

《素问·离合真邪论》认为“真气者,经气也”。《灵枢·周痹》认为“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指出居于经脉中的脉气,是一种真气。

1.3 先天之气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灵枢·刺节真邪》),说明真气是一种受承于天的先天之气,它和水谷之气汇合,共同充养机体。

1.4 藏真之气

藏真之气者,为人身之气的五脏分属,即肝气、心气、脾气、肺气、肾气,其本质还是人身之气在各脏腑中的分布。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有“藏真散于肝”“藏真通于心”“藏真濡于脾”“藏真高于肺”“藏真下于肾”等论断;《素问·评热病论》也有“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真气上逆”等论述。

《上古天真论》又是《黄帝内经·素问》的开篇之作,更是以“天真”命名,首要论述了“上古之人”与“今时之人”在寿命、精神、行动(生命活动、疾病发生、养生延年)等方面的差距,提出上古之人能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的原因是知其道、存其真,做到形与神俱,从而尽终天年,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不知其道,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人房,甚至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最终竭其精,散其真,半百而衰。遂以圣人口谕教导后人想要祛病延年、维护健康就必须养护真气,即“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 后世医家对“真气”的扩展补充

2.1 人身之气

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注解《灵枢·决气》“帝日: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认为真气就是人身之气(精、气、津、液、血、脉)的总称,其言:“一气者,真气也。真气在人,分一以为六别”,指出人身之气与邪气相对峙,即“真气者,正气也”。此与医家马莳“真为正气”,喻嘉言“真气所在,其意有三,曰上中下也……”“气得其和则为正气,亦为真气”等论断相同。脉气,循行脉中的经络之气,是真气六别之一,是人身之气在脉的分部,脉气又包含了血脉中气血津液等精微。

2.2 精气

谷气化生精气。李中梓《内经知要》认为“精气,即正气,乃谷气所化之精微”,先天之精所化生精气。马元台认为“真气者,与生俱生,受之于天”;张志聪认为“所受于天者,先天之精气”。但先天之精所受有量,且出生之后,在长、壮、老的生命过程中,无时不在消耗先天之精,所以必须“与谷气并而充身”,依赖后天水谷之气的滋养,才能使之壮大。

2.3 元气

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夫胃气者,即后天元气也,以谷气为本”;李东垣言“真气者,又名元气”;而李用粹《证治汇补》“人之元气强壮,荣卫和平,腠理致密,外邪焉能为害”,说明元气能抵御邪气,使机体不易致病。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更是从生理、病理两方面系统论述“先天真气-脾胃之气-机体”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在生理上,脾胃受纳腐熟、运化水谷功能正常,纳运得当,升降相宜,则水谷之气充足,就能滋养先天真气,使真气充沛,维护机体健康;反之,脾胃之气本虚或饮食不慎损伤,则先天真气不能得到滋养,真气亏虚,不能“充身”,则虚邪贼风侵袭,机体百病由生,故“元气,乃先身之精,非胃气不能滋之”。

2.4 谷气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人之真气旺盛,皆在饮食入胃,胃和则谷气上升”;喻嘉言《医门法律》“论胃中水谷之精气,与水谷之悍气,皆正气也”,说明正气来源于水谷之气,和脾胃功能密切。

3 香砂养胃丸

3.1 出处、组成、功效

香砂养胃丸,此方出处众多,张时彻《摄生众妙方》、武之望《济阴纲目》、年希尧《集验良方》、方古《医林绳墨大全》等均有记载,虽方名相同,但其药物组成、功效却各有特点。当前市面流通的各药厂生产的香砂养胃丸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所录为基准,此方出自清代医家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全方由木香、砂仁、白术、陈皮、茯苓、制半夏、醋香附、炒枳实、豆蔻(去皮)、姜厚朴、广藿香、甘草、生姜、大枣14味中药组成,具有益气健脾、温中和胃、理气化痰功效,更是突出了温中、行气、化湿的作用。此方以香砂六君子汤为方底,去除人参,加香附、枳实、厚朴,增强行气宽中之力,加藿香、豆蔻、生姜、大枣,增强醒脾、化湿、温中之力。

3.2 适用范围

本方适用于辨证为脾胃虚寒证、气滞湿阻证、寒湿困脾证、湿邪犯脾证等,证见胃痛隐隐、呕吐痰涎清稀、脘腹胀满、嘈杂不适、不思饮食、面色蜡黄、少气懒言、神疲倦怠、肠鸣泄泻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香砂养胃丸能通过调整消化液分泌,进而达到调节胃肠道功能,发挥抑制溃疡、抑菌、利胆等作用[1];也有研究证明,依照中医学“培土生金法”和“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对脾虚湿困型呼吸道感染患者,额外口服香砂养胃丸后,可明显提高抗感染治疗效果,缩短疗程,且能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2]。

4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的中医认识

此次新冠肺炎发生于冬末春初交替之际,此时运气特点为:己亥岁末,受少阳相火在泉影响,出现冬暖现象。《黄帝内经》云:“阳乃大化,蛰虫出现,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3],人体此时最易受乖戾之邪侵袭。此次病邪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且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出现大规模发病,来势迅猛,病情严重,传变、发展很快,患者症状有很多相似之处[4]:①发热,多身热不扬;出现咽痛、干咳、少痰等呼吸道症状;②倦怠、乏力等脾气虚症状突出;③多伴有不欲食、恶心、大便溏泄等胃肠道症状;④出现口苦,口干,不欲饮水等胆气不利、湿邪困阻症状;⑤舌质多暗,或伴有尖边微红、舌苔多厚腻等湿邪内阻表现。

综上,此次肺炎具有季节性、传染性、流行性、患者症状相似、起病急骤、病情发展快等特点,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属于中医“伤寒”“温病”“瘟疫”“疫毒”等范畴。正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温病诸侯》所云“此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5]。

5 香砂养胃丸预防新冠肺炎的机理

《素问刺法论》有关于“疫病”的直接论述:“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6]说明预防疫病感染的基础就是“正气存内”,可见,人之正气的充盛是预防成功的关键,直言“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治病求因不仅是中医治疗的根本,也是中医预防疾病的理论基础。疫毒之气是外因,真气不足是内因,外因加之于内因,则发病。若真气内存,正气充盛,机体抗邪力强,外因邪气来袭,则能抗邪于外,不致发病;即使致病,也易转愈,避免邪毒内陷,断绝生机。从《黄帝内经》到后世医家对“真气”的认识和探讨,总体来看,均离不开中焦脾胃功能,“中焦健旺,谷气充盛,脾胃之气充足,先天精气得到充养,真气内存”,反之亦然。

香砂养胃丸益气健脾、温中和胃,理气化痰,乃治疗脾胃虚弱、湿阻气滞证的良方。而此次新冠肺炎病因是湿,且湿聚为毒,湿毒之邪内犯,最易困遏中焦,引发疾病;若遇机体脾虚湿困,则发病难免。所以当前预防新冠肺炎因从调理脾胃着手,着重健脾、和胃、化湿,而香砂养胃丸正是中成药中的恰当之选。

6 结语

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学术思想包括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转愈向复三个阶段,本研究以“真气”为切入点,从“真气存之,病安从来”“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等角度深入探讨香砂养胃丸对新冠肺炎的中医预防理论,希望本研究能惠泽国民健康,为中医药防疫事业尽微薄之力。

猜你喜欢
真气香砂灵枢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人无疵,不可与交
论魏禧“真气”说的理论内涵及其文论意义
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胃动力不足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干部担当须有几股“真气”
——正气、勇气、底气和一点傻气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
香砂六君子汤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后不良反应临床探讨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香砂养胃丸与温胃舒胶囊辨证论治慢性胃炎的疗效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