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朱益藩

2020-07-04 09:06邹典飞
艺术品 2020年3期
关键词:帖学朱氏溥仪

文/邹典飞

朱益藩像

朱益藩(1861—1937),字艾卿,号定园,江西莲花人。清光绪元年(1875)补优廪生,十一年(1885)由省学政送朝考,取拔贡。次年,以知县分发试用,签分广东。十五年(1889)赴省参加恩科江西省乡试中举人。十六年(1890)庚寅科会试中进士,二十三年(1897)大考翰詹,取一等第一名,授翰林院侍读学士,钦命南书房行走兼经筵进讲大臣。同年放湖南乡试正学政。二十六年(1900)被授为右春坊右庶子。二十八年(1902)任浙江省乡试正考官。二十九年(1903)任陕西学政。三十三年(1907)任山东提学使,同年八月受命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后调任宗人府府丞。三十四年(1908)派充廷试赴日游学毕业生监考官及阅卷大臣。清宣统元年(1909)与梁效彦、唐景崧、严修为廷试游学生阅卷大臣。二年(1910),署理督察院左副都御史。辛亥革命后,成为遗老,后任毓庆宫授读、毓庆宫行走、少保、太保,赏紫禁城骑马、乘坐二人暖轿。1937年病殁于北平,诰授光禄大夫,赐谥“文诚”。

朱益藩出身于江西诗书世家,其父朱之杰,清咸丰九年(1859)进士,以知县候补,曾奉旨帮办河务。朱益藩自幼聪颖,四岁时在父亲的教导下读书习字。据时人回忆,朱氏幼年做事极为认真,一次作书时,其父自朱益藩身后悄掣其笔,竟未能拔起,故而叹息曰:“是儿将来必以书名于世。”1其父还曾书写训儿诗一首挂于墙上,其中误将“青春原不再,慎勿事游嬉”2句中之“慎”字遗漏一笔,朱益藩发现后立即提笔将其补全,此子胆识颇令其父惊异。后朱之杰不幸去世,朱益藩从塾师朱武硚读书,朱先生虽为落第秀才,但学识渊博,教学一丝不苟,在朱武硚的教授下,朱益藩积聚了深厚的古文和书法基础。

作为传统的士人,朱益藩遵循着传统“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取士之路,经过逐层选拔,顺利地从秀才、举人、进士进阶为翰林,成为帝制时代的脊梁人物。光绪十二年(1886),朱益藩以知县分发试用,签分广东之时。张之洞任广东布政使,名望甚高,朱益藩曾谒见张之洞,张见朱氏年少英发,勤奋好学,颇为赏识,曾对之云:“以君之才不难跻身显贵,奈何因谋求斗筲微官,需次候补,贻误前程,殊可惜耳!”3朱益藩深受鼓舞,更加勤奋钻研学业,最终于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科会试中进士,二十三年(1897)大考翰詹,取一等第一名,荣获“馆元”,自此朱益藩所作文章在北京为人争相传阅,京城各书局也纷纷刊印发行。

朱益藩“少年入翰林,风度端凝,眉目澄秀”4,作为翰苑中人,朱氏可谓步入清品,但翰林的俸禄极为微薄,他们需要寄望于“放差”。依清朝旧制,每三年一次考期,朝廷简放一批正副考官和学政到各省主持乡试,从京城中翰林出身者经过考试遴选,名曰“放差”。中选者由学部奏请简放,此为一肥缺,每届放差,都有地方馈赠主考和学差的“程仪”及当地考生、门生谒师的贽敬,此几项收入颇丰。朱益藩先后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二十八年(1902)、二十九年(1903)、三十三年(1907)出任湖南乡试正考官、浙江省乡试正考官、陕西学政、山东提学史,是当之无愧的“红翰林”。

朱益藩很早即以文名称著士林,书法亦经过馆阁体的严苛训练,具有深厚的功力。清代自嘉庆、道光之后,翰林最重书法,书写定要契合“乌、方、光”等特点,且自“乡试”至礼部“会试”,都由相关部门依照固定规格印制考卷纸,并印有朱丝栏界的红线直行,每行规定字数,抬头应写在何处,均有定制。而殿试、朝考、翰林院考试的卷子则为无格白纸,故名曰“白折子”,此种白折子无边栏界格,但书写字数亦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逾越字数,优点在于文字书写相对自由,“白折子”功夫颇为考验书写者的水平和功力,朱益藩的“白折子”功夫不低。他在擢翰林侍读学士、钦命南书房行走兼经筵进讲大臣后,每日入值,与光绪帝谈论经史、诗词、书画。朱氏因擅长书法,得以承应宫内楹联、隔扇、帖落的书写,尤其是每年近岁末,朱益藩每日还要恭拟诗句、代皇帝作书画、撰写宫内外的对联及赏赐王公大臣的春牌和“福”“寿”书法。其中“福”“寿”书法,往往需直接书写于蜡笺纸之上,字径达两尺以上。借此供职宫廷机会,朱氏得以饱览内府庋藏大量书画真迹和碑帖善本,书学视野也进一步提升。

宣统三年(1911),朱益藩感于国事不可为,率眷回籍,后闻清帝逊位,本想隐居故乡,作遗老以终。1915年,朱氏接廷寄“上谕朱益藩、梁鼎芬为上书房师傅,在毓庆宫授读,赏二品顶戴,带花翎,赏紫禁城乘坐暖轿”5,后只身赴京,次年将家眷接到北京,先居于秦老胡同,自此辅佐溥仪达十五年之久。除教授逊帝读书外,还兼御医之任。1921年,江西发生水灾,朱益藩积极联合在京同乡,向各方募捐救济,并倡议举办江西省赈济水灾书画展览会,同时向清室内务府借出晋唐以来历代书画珍品百余件,其中的书法作品包括颜真卿《祭侄文稿》、怀素《自叙帖》、孙过庭《书谱》、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苏轼《前赤壁赋》、黄庭坚《松风阁诗》、米芾《蜀素帖》等。绘画名迹则有晋顾恺之《烈女图》、唐卢鸿《草堂十志》、赵幹《江行初雪图》、宋徽宗《溪山秋色图轴》、马远《雪景轴》、马文璧《秋林钓艇轴》、赵孟《鹊华秋色图卷》、董其昌《夏木垂荫图轴》及诸多宋元巨迹。此外,朱益藩还力邀京、津、沪收藏家提供历代书画真迹数百件,在宣武门外江西会馆售票展出。此展轰动一时,参观者接踵而至,络绎不绝,展览所得全部用于赈济江西水灾,传为佳话。

朱益藩、陈宝琛、陈三立合影

题“万丰银号”

题“华兴永”匾额

溥仪离开故宫后,朱益藩蛰居北京,负责处理清室留京办事处事宜,从此深居简出。此时他已失去了昔时的“俸禄”,不得已鬻书为生,在琉璃厂各大南纸店悬有笔单。据时人回忆,京城中许多匾额出于朱氏之手,其中著名的有“信远斋”“益和斋”“瑞蚨祥”“谦祥益”等,时至今日前门大江胡同尚存有朱益藩题“华兴永”匾额,钱市胡同存有朱氏题“万丰银号”匾额。此时期,朱益藩还著有《南斋纪略》和《宸垣纪要》,可惜之后未能及时刊行,于20世纪60、70年代佚失。1934年,朱益藩购得东四十二条八号住宅一处。1937年,朱氏因急性肺炎病殁于旧宅。溥仪闻讯,特指派清室留京办事处载涛率随员代表致祭,前来祭奠的人甚多,除逊清遗老外,还有京城各界人士,一时盛况空前。时人曾挽之曰:“一片孤忠,惟不克止怀玉入秦,是其遗憾。千秋功论,虽未能抱徐庶归汉,别有苦衷。”6此联对朱益藩一生生平做了概括和总结。

如今,朱益藩书法往往被归入馆阁体的研究范畴,学者专门论及者不多。但作为清末民初馆阁体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朱氏书法有其独有的价值和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出身书香世家,经历了馆阁体的训练,之后供职翰林院,成为宫廷御用书家。他常年活跃于官场,交往者多为王公大臣、翰苑前辈,书学视野较一般书家宽广。朱益藩书法深得朝野人士的认可。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溥仪的老师陈宝琛想请逊帝赐给他一副对联,并自己选好“老鹤无衰貌,寒松有本心”7一联,特地呈请溥仪命朱益藩先写字模。溥仪出宫以后,朱益藩承担起“小朝廷”各项书写的差事,据遗老罗振玉之子罗继祖先生回忆,溥仪赏赐其父罗振玉“贞心古松”“岁寒松柏”匾额亦出自朱氏之手,而各种代“小朝廷”题赠匾额之事更是不胜枚举。朱益藩七十寿辰之时,溥仪赠诗赞:“善书健腕犹飞白,旨酒温颜自渥丹。”8清末至民国时期,朱益藩无疑成为京城中备受推崇的书法家之一。

通过目前的资料可知,朱益藩书法早年学欧柳,中年以后习李北海,进而师法米芾,晚年则肆力于王羲之《兰亭序》、智永《千字文》。论者曾认为朱氏书法:“有清一代,朱书可与刘石庵、翁覃溪并行,直追王梦楼、李春湖。”9但笔者认为此评似有过誉之嫌。朱益藩作书极为推崇王羲之,他常年临习《兰亭序》,晚年还多次背临此帖,遗老袁励准在朱氏《临右军四帖卷》中题有:“定园(朱益藩号)师书得王法最深,随意缩临四帖,直欲古人似我。但衬玺纸矾性过重,纸墨不免相拒,竟能神光映发,非功力深至,曷克臻此,敬佩敬佩。”10经其后人转述,朱益藩认为中国书法艺术有数千年历史,名家辈出,有丰富的艺术遗产,所以继承传统来哺育自己,是必经的道路。临摹古代碑帖,不仅有助于钻研各种字形结构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汲取其笔法和神韵,故探讨古人成功经验,临摹是学习的过程,创造才是最后的目的。要边临边读,反复吟咏,领会其风神面貌。11可见朱益藩是钟情于帖学的,有的学者认为他亦曾涉猎碑派,但笔者通过目前所见朱氏书法来看,其书受碑派影响不大,整体风貌不出帖学范畴。由于朱益藩学养深厚,加之常年临池不辍,故其书达到一种帖学全新之境,其书雍容淡雅,格调清新高逸,结体精妙遒美,为清末民初帖学书家中之代表人物。与诸多帖学书家不同的是,朱氏常年供职翰林院,作书还受到宫廷书风影响,书法中蕴藉着一丝富贵之气。作为民国时期帖学书法的坚守者,朱益藩书法是充满着文人气、富贵气,同时还呈现出一种唯美的姿态,正如袁励准所评:“非功力深至,曷克臻此。”

晚年的朱益藩书名甚巨,京城内外求书购书者络绎不绝,北京人也尊称其为“朱师傅”。年过花甲的他仍坚持临池作书,日写千字,一笔不苟,寒暑无辍,不但能书二尺以上的擘窠大字,也可作蝇头小楷。朱益藩作书还有个习惯,对各大南纸店及亲友送来的书法稿件,往往先分门别类放置一处,等积攒到一定的数量才统一书写。往往每月作书二至三次,其中包括了楹联、条幅、中堂、册页、扇面及手卷、寿屏、墓志铭、匾额等。作为翰苑中的佼佼者、晚清名臣、末代帝师,朱益藩书法不仅展现出帖学的博大精深,还体现出传统旧式文人的一种执着和坚守。清末民初,帖学书法经历了衰微和恢复,并逐渐呈现出复兴之势,朱益藩无疑成为此时期传承帖学书风的中坚人物。

行楷书十一言联

注释:

1此处参考李谷成《末代帝师朱益藩》,江西省莲花县政协文史办编《末代帝师朱益藩》,2页,海洋出版社,1993年。

2同1。

3同1。

4沃丘仲子《近现代名人小传》,129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5贺一清、朱烈《朱益藩生平大事记(1861—1937)》,江西省莲花县政协文史办编《末代帝师朱益藩》,89页,海洋出版社,1993年。

6《对联》,江西省莲花县政协文史办编《末代帝师朱益藩》,226页,海洋出版社,1993年。

7李谷成《末代帝师朱益藩》,江西省莲花县政协文史办编《末代帝师朱益藩》,18页,海洋出版社,1993年。

8《溥仪赠朱益藩祝寿诗、联》,江西省莲花县政协文史办编《末代帝师朱益藩》,219页,海洋出版社,1993年。

9李谷成《末代帝师朱益藩》,江西省莲花县政协文史办编《末代帝师朱益藩》,18页,海洋出版社,1993年。

10朱秉恭《善书健腕犹飞白—回忆先祖朱益藩的书法活动》,江西省莲花县政协文史办编《末代帝师朱益藩》,183—184页,海洋出版社,1993年。

11李谷成《末代帝师朱益藩》,江西省莲花县政协文史办编《末代帝师朱益藩》,18—19页,海洋出版社,1993年。

猜你喜欢
帖学朱氏溥仪
王祥卧冰
毕竟一双小儿女 小朝廷时期的溥仪与婉容、文绣
心与形:帖学与碑学
从《宝贤堂集古法帖》窥探明代中叶帖学的兴盛
你所不知道的末代皇帝溥仪
朱氏妇科:大医无秘方
溥仪告白
宋伯鲁书法散论
溥仪曾是同性恋
新帖学价值范式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