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仁爱思想在教师管理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2020-07-04 02:10黄尧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师管理文化建设

黄尧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仁爱思想,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在学校管理文化建设中,我们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坚持文化自信,借鉴应用仁爱思想,秉持以人为本原则,优化教师管理方法,有效促进教师发展。

[关键词] 仁爱思想;教师管理;文化建设

几千年来,中华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即“五常”)一直被人们作为处理与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原则。其中,“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所谓“仁者爱人”,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的状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仁爱思想,它对我们今天的学校管理仍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所以,在学校教师管理文化建设中,我们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坚持高度文化自信,借鉴应用仁爱思想,优化教师管理方法,有效促进教师发展。

一、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师发展,首先要从关心、爱护他们的角度出发,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入手,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人生观是指人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人对于人类自身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价值观是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世界观则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个体对社会和他人贡献越大,其社会价值也就越大;反之,其社会价值就越小。

作为教师,他们对此都有着充分的认识。但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教师队伍中的一些人渐渐对此产生了怀疑,以致迷失了人生前进的方向。对此,一方面,学校应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力度,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引导他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总书记对教师“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的嘱托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另一方面,学校要主动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工作上指导他们,在学习上鼓励他们,让他们切实感受到领导的关爱和集体的温暖,从而为他们的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构建民主管理模式

人本主义管理思想高度重视人的因素。它在重视人性的同时,更重视人的作用;在尊重人的作用同时,更重视人自身价值的实现。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应以此为指导,努力构建民主的管理模式,在尊重教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实现人生价值,以更好地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教师是一个高素质的群体,他们在社会发展和知识传承中承担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文化素养为他们更好地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可通过建立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召开教代会或教职工大会以及定期不定期与教师交流、座谈等形式,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学校管理,鼓励他们为学校发展积极进言献策。学校的重大决策,包括考核奖惩细则的制定和教师职称晋升、评优评先及入党提干等都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以争取绝大多数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对教师的批评、意见和建议,学校管理者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虚心接受。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和强化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更能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三、营造和谐工作氛围

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又称舆论引导,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

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武装他们的头脑,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在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在自身的工作中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在自身的学习中不断发扬进取精神。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中心理上的直接关系或距离,它反映了个人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的心理状态。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为人的乐于相互理解、相互善意对待的融洽的周边氛围。对一个集体而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极为重要。如果人际关系紧张,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就会互不信任、互相提防甚至钩心斗角。试想,在这样的集体中,人们又怎能安心工作、积极向上?这样的集体,又怎么能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学校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做到四点:第一,校长自身应为大家做出表率,对教师一视同仁,不抱偏见,不存亲疏;第二,学校应通过开展一些集体性活动,强化教师互相配合、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第三,对在工作、学习中团结互助、成绩显著的年级组、教研组等群体予以表扬,以彰显其示范引领作用;第四,校长要善于及时发现并化解教师之间出现的矛盾。

四、制定明确奋斗目标

在学校管理中帮助教师和部门制定发展目标,可以帮助他们有计划地、系统地发展自己。这也是应用传统仁爱思想的重要体现。所谓目标,就是人们在一定时间内要达到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期望标准。如果一个人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他就会安于现状,不求上进,不思进取,碌碌无为。明确的奋斗目标可以使人清楚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可为人们的工作注入极大的精神动力。所以,在教师管理中,校长一定要帮助他们制定明确的奋斗目标。这种目标,从时间上来说,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从实施主体上来说,可分为教师个人目标、班级(年级)目标、教研组(部门)目标和学校整体目标。

就教师个体而言,最重要的是其个人发展目标。校长要从教师实际出发,量体裁衣,因人而定,为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如林老师是一位综合素质很强的教师。在她取得了中级职称后,学校便帮助她确定了数年内晋升高级职称的个人发展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领导指导她根据文件要求,從论文发表、公开课开设及课题研究等方面制定了几项分目标,让她有计划、有步骤地予以实施。这几年中,她自己也很努力,专业水平提升很快。后来,林老师顺利获得高级职称。

林老师的成功,不仅使她本人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也使其他教师进一步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增强了成功的信心,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五、建立科学考核制度

基于仁爱思想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应具有全面性、总结性、中继性、导向性和激励性。所谓全面性,就是考核的内容要涵盖教师的政治思想、教学及教科研工作表现和工作实绩等方方面面,要力求全面、系统地进行考核。所谓总结性,就是考核工作要以预先设定的工作目标为标准,对教师一段时期的工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既要看到成绩,也要找出不足。所谓中继性,是指就教师而言,上一个工作阶段的结束,就意味着下一个工作阶段的开始,考核工作在其中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所以,考核工作一定要有利于这种作用的发挥,以促进教师的发展。所谓导向性,就是在考核中不能回避存在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让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使他们明确今后努力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所谓激励性,就是考核工作要以正面肯定为主,要充分总结教师所取得的成绩,委婉地指出其不足,让他们在享受到成功乐趣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前进的方向,产生新的工作热情,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之中。

仁爱思想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价值观的精华,具有强大的内生力量。在学校教师管理文化建设中,借鉴应用仁爱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创新教师管理思路,通过培养高尚道德品质、构建民主管理模式、营造和谐工作氛围、制定明确奋斗目标和建立科学考核制度等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定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教师管理文化建设
高等学校新校区教师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探析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学校教师管理工作探析
大学生数学建模管理模式的研究
校园一卡通教师考勤系统的应用研究
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途径的探究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课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