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研组织“十维一体”管理模式建构研究

2020-07-04 03:02张军袁煜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管理模式

张军 袁煜

内容摘要:我国气象科研组织原有管理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针对问题,论文認为需要新的管理模式及时跟进,这一管理模式涉及:建立专职管理机构、推行弹性人事制度、提升科研人员队伍综合素养、协同气象科研组织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提升管理手段、组建科研团队、制定“监督、考评与激励机制”、打造平台与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制定孵化交易不能并打造知识产权共享机制、建构研发流程管理与市场快速响应机制等十个维度,这十个维度都指向气象科研组织和谐发展共同体(一体)的建构。在新的形势下,气象科研组织“十维一体”管理模式的建构既有其必要性,又具有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气象科研组织 “十维一体” 管理模式

气象科研组织是气象部门的重要组织,对气象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气象科研组织的发展与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密不可分,管理水平的高低又与管理模式的健全与否高度相关。考虑到目前,我国气象科研组织既有管理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建立新的管理模式迫在眉睫。

一.我国气象科研组织构成简概

自古代起,我国就已开展零星的气象工作,比如古代观象台就具有气象观测功能,清代档案馆里就有保存较完备的气象资料供后人查阅与研究。我国近代气象研究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末,当时在南京北极阁组建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可算作我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气象科研组织。1950年,该所与地质调查所、中央研究院物理所、北平研究院物理所等所属的部分机构合并,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该所第二研究室于1966年独立组建成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系统的气象科研组织还包括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理研究所的气候研究室等。气象局系统内的气象科研组织主要包括国家气象局,及各省市自治区气象部门的气象科学研究所。高校系统的气象科研组织主要设置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校。此外,我国军队、民航、农业、海洋及水文等部门也设置了相应的气象科研组织,开展了专业气象研究。

二.当前气象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是长期以来由于实行非常固定的、缺乏激励举措的人事制度,导致气象科研组织人事制度固化问题;二是研发人员的业务素养、国际视野、协同作战等有所不足,导致气象科研组织研发人员综合素养有待提高;三是因机制体制等原因,存在气象科研组织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协同不畅问题;四是因为管理方法与管理理念落后等原因,气象科研组织管理手段较为落后;五是因对气象科技最新前沿、气象科技最新需求等缺乏全面认识,导致气象科研组织研发团队方向不明问题;六是因管理思维落后、协同能力较弱等原因导致气象科研组织管理机制缺失问题;七是因互相推诿、懒散守旧等原因导致气象科研组织平台与科技资源管理不力问题;八是因条件欠缺或机制尚未健全等原因,气象科研组织缺乏孵化交易与知识产权共享机制问题;九是因对流程以及如何响应市场不太熟悉或懒于熟悉,导致气象科研组织研发流程管理与市场快速响应机制不够健全问题等。

三.气象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界还没有成果直接讨论气象科研组织管理模式,但已有一些与气象科研组织管理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如下:

1.聚焦气象科研组织管理应遵循的建议

陈杰围绕内蒙古气象科研工作组织管理给出了一些建议,比如“明确我区气象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向,制定科研开发工作发展长远规划;加快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改革优化科研队伍;多渠道筹集科研资金,增大科研投资力度;改革科研管理办法,制定激励措施”(陈杰,2001:39)夏瑛,周金芳分析了基层气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问题,给出了四条建议:“重视科研管理队伍建设;转变科研管理方式;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管理方法和手段要体现时代特点等。”(夏瑛,周金芳,2010:96)

2.剖析气象科研团队的建设与管理问题

李美华以江西省气象科研为例,认为应从“研究方向、人才队伍、运行机制、基础设施、开放合作、道德修养等方面,加强气象科研团队的建设。”(李美华,2005:40)孙雁冰认为“应该改进气象科技团队遴选机制,建立‘科技项目+人才培养捆绑联动机制,加强创新团队动态管理和阶段性目标考核,加大对优秀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孙雁冰,2016:247-248)

3.分析气象科研具体问题

袁倩茜认为“必须有效地激励科研人员,激发气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科学技术研究与创新中。”(袁倩茜,2019:39)。胡锐虹,李瑜萍(2017)分析了气象部门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孟茹等分析了气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提出了改进市级气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的措施。”(孟茹等,2016:137)刘晓蓓,马小燕(2016)讨论了气象科研档案管理问题。王亚光等(2012)分析了气象科研成果应用效益评估指标设计与试验问题。

4.讨论具体地区气象科研工作应遵循的建议

孙玫玲,赵嘉俊,马云波(2006)分析了天津市气象局科研现状,就“如何充分发挥天津市气象科研的优势、发展特色气象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孙玫玲等,2006:33)张莉(2019)分析了如何通过创新驱动,来提升西北地区气象科研质量。张鄞(2007)则探讨了新疆区域模式GRAPES业务开发攻关问题。陈延玲(2004)探讨了山东气象科研信息管理服务系统。

5.开展欧美气象科研问题研究

除多(2012)考察了美国水文气象科研业务。王淞秋(2017)分析了英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现状。孙健,陈钻,李强(2016)讨论了美国商业气象服务及技术的进展与启示。蒯强(2009)分析了法国气象预警机制及其启示。

国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国外学界还没有成果直接讨论气象科研组织管理模式,仅有一些与气象相关的研究成果:

1.针对气象具体问题开展相关研究

艾伦.H.墨菲,羅伯特. L. 温克勒(Allan H. Murphy and Robert L. Winkler, 1984)针对气象预报概率进行了探讨。W. L.斯密斯,L.M.莱斯利,G.R.迪亚克(W.L.Smith,L.M.Leslie,G.R.Diak,1988)等对数字预报模式展开了研究。迈尔斯.M.罗杰斯(Miles M. Rodgers,2017)对气象如何应用于农业生产进行了研究。沃尔特. J. 索奇尔(Walter J. Saucier)阐释了气象分析原则。史蒂文. A.阿克曼,约翰.A.诺克斯(Steven A. Ackerman and John A. Knox, 2011)针对“如何理解气象”展开讨论。

2.聚焦气象服务研究

阿尔贝托·特罗科利(Alberto Troccoli,2018)分析了气象如何服务于气候科学和能源工业,以及服务时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实践方式,认为气象服务为科学家追踪科学前沿提供了契机。S.文卡特拉曼(S Venkatraman, 2018)分析了农业气象服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实践方式。联邦航空管理局(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2018)讨论了航空气象服务有关问题。

3.围绕气象协会开展相关研究

艾伦·普莱斯(Allen Press)撰写的《美国气象学会公报》(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1970 ),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出版的《美国气象学会》(2015 ),分别对美国气象学会进行了梳理与讨论。

总之,学界关于气象科研组织管理模式直接研究成果极少,本文研究期望能弥补此缺憾。

四.新形势下我国气象科研组织“十维一体”管理模式建构

(一)“十维一体”管理模式的十维

维度1:建立由协调委员会、商业发展委员会与企业咨询委员会组成的专职管理机构

我国气象科研组织运转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专职管理机构,这导致气象科研组织内部以及不同气象科研组织之间有时产生相互推诿,难以决断等现象,因此建立专职管理机构势在必行。这一专职管理结构由不同委员会组成,这些委员会既相互合作,又履行各自功能:协调委员会针对组织计划实施的科研范围、方向和预算向专职管理机构提出建议;商业发展委员会和企业咨询委员会针对组织目前施行的研究计划、将要开展的研究计划向专职管理机构提出最合适的战略建议。

维度2.推行组织发展所需的弹性人事制度

为减少气象科研组织内工作人员的惰性及组织内工作阻力,最大可能地激活积极性与创造性,不断提升组织服务我国气象科研事业的能力,需下大力气改革原有较为固化的人事制度,改变过去由单位人事部门直接负责科研人员的管理模式。应广泛调研,汲取其他领域科研组织的有益成分,梳理气象科研组织内部人事制度存在问题,结合气象科研组织开放、灵活、动态等特点,建立固定与流动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弹性人事制度,从而针对不同人员,提供为期3-5年的固定岗位、针对某项重要研究任务的专职岗位、或为期几个月的流动岗位或兼职岗位。同时,对不同岗位提出不同要求、薪资待遇,盘活气象科研组织人力资源。

维度3.多方举措提升组织内部科研人员队伍综合素养

气象科研组织内部科研人员队伍综合素养高低与否决定了组织研发能力的高低。狭隘短视、不思进取、缺乏协作的队伍必然导致整支队伍素养的下降,影响组织的科研能力与服务能力。为此,需要通过各种举措提升气象科研组织内部科研人员队伍综合素养:安排组织内部科研人员参加与气象科研相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高端培训、参与国际联合科研攻关,不断督促组织内的科研人员队伍追踪前沿视野、掌握最新理论、发表高质量成果,努力提高组织的科研能力与服务气象事业的能力。

维度4.推进组织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协同工作

单打独斗,缺乏协同必然导致气象科研组织工作效能的低下,研究视野的受限,因此需要不断拓展协同资源,积极推进协同工作。也就是说,气象科研组织的高效运行必须以协同创新为驱动,改变闭门造车、单兵作战的方式,要汇聚各类创新资源,通过协同组织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开展研究,不断提升气象科研组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些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一般应涉足气象科研工作,具有较强的气象科技研发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气象科研组织也需协同那些尽管不涉及气象科研但具备高水平研发能力的高校、企业、科研院所。

维度5.采用组织发展所需的集约化、协同化、信息化管理手段

管理手段的高低与否决定科研组织的管理水平,气象科研组织也不例外。考虑到气象科研组织因固有人事制度、协同能力急需提高等原因而导致管理能力不足,因此,改变原有管理手段落后、管理理念滞后而导致的粗放化、散漫化、程序固化等现状迫在眉睫。基于此,气象科研组织应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背景下,不断拓宽管理视域,集中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向集约化、协同化、信息化管理迈进,不断完善管理手段,从而提高管理效益与效率,让气象科研组织的管理水平与能力跟上气象事业发展的节奏。

维度6.组建以项目以及需求为牵引的科研团队

气象科研团队的有无、水平的高低、承担研发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了气象科研组织服务气象事业的能力。目前,气候变暖继续加剧,极端天气不断出现,这一严峻态势既给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甚至人生安全带来极大影响,又为我国气象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在此形势下,气象科研组织应以气象科技领域的重大重点项目或专项课题为抓手,以市场需求、社会需求、经济发展需求以及不同的研发任务为牵引,组建不同层级、不同规模、不同属性的项目攻关科研团队,不断提高气象科研组织服务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能力。

维度7.制定组织发展所需的监督、考评与激励机制

没有监督,组织就失去监管。没有考评,组织效能就无法体现。没有激励机制,组织的活力就可能无法激发。因此,在开展研究前,应按照气象科研组织内部的业务类型、部门性质、人员性质、岗位特征,同时借鉴有关组织已有的监督条例与监督体系,先行制定气象科研组织内部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各层级的组织架构都受到监督。应按照不同的科研团队、不同的业务属性、不同的部门等制定分门别类考评机制,确保考评公开公正。应按照不同的科研团队、不同的业务部门、不同的岗位,同时调研其他有关单位的激励举措,制定气象科研组织发展所需的激励机制,真正调动组织内每一名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维度8.打造组织内部平台与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平台与科技资源是任何科研组织的重要财富,理应打造共建共享机制,由科研组织合理支配,否则会造成极大浪费,严重影响科研组织的深层次发展,气象科研组织也不例外。在此情况下,气象科研组织管理部门应整合组织的各种信息与数据,梳理组织的各种平台与科技资源,经过仔细的分类整理、深度分析、综合研判、认真遴选,确定组织内哪些平台(包括技术服务平台)与科技资源可实现共建与共享,之后在借鉴其他组织有关共建共享机制之后,制定气象科研组织内部平台与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杜绝平台资源浪费或管理混乱情况,杜绝科技资源分配不公或浪费情况,以使得平台与科技资源更好服务气象事业。

维度9.制定孵化交易与知识产权共享机制

气象科研组织更大、更快、更深层次的发展,需要组织开展孵化交易。为此,气象科研组织应在广泛调研、借鉴有关经验的情况下,制定气象科研项目孵化交易机制,选择合适的转化平台对市场前景好的预研项目进行重点孵化,同时引入技术成果第三方评价,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的成功率。此外,知识产权能否得到保护,其作用能否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对气象科研组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应该气象科研组织应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统一处理知识产权的申请相关事宜,适当奖励研发人员,鼓励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与此同时,气象科研组织应建立知识产权申报指引机制,指导项目研发人员申报知识产权。

维度10.建构研发流程管理与市场快速响应机制

失去对研发流程的管理,会导致科研组织研发的无序,可见,研发流程管理对包括气象科研组织在内的任何科研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气象科研组织应指定专人或研发团队兼职科研助理,对研发流程进行管理与跟踪,及时登记阶段性项目成果,实现对研发项目的流程管理,防止研发流程的失序。考虑到市场快速响应机制对气象科研组织的深层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气象科研组织应引入科技服务早期介入机制,定期考察行业产业需求热点,明确研发方向,甚至可吸收企业参与研发,以便响应市场需求,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二)“十维一体”管理模式的一体:气象科研组织和谐发展共同体

对任一科研组织而言,其和谐发展必然止住了内耗,团结了人心,凝聚了方向,可见,谐和发展是任何科研组织长足发展、内涵式发展的优先条件与重要保障,气象科研组织的健康发展同样离不开组织的和谐发展。新形势下我国气象科研组织“十维一体”管理模式的10个维度建构,保证了组织管理模式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确保组织的发展方向,激活了组织发展潜力与动力,从而使得气象科研组织能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共同体”(一体)。气象科研组织的管理部门应排查梳理组织内不利于和谐发展诸多因素(涉及人事制度、激励机制、科研团队组建、科技资源分配、高端平台使用、孵化基金利益分配、知识产权效益等诸多方面的不和谐因素),及时拿出有效举措,必要时配以制度,下大力气消除有碍于和谐发展的不理因素或各种隐患,从而保证气象科研组织始终成为一个和谐发展共同体。

五.建构气象科研组织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

1.建构“十维一体”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我国气象科研组织工作效率与整体管理水平

建构“十维一体”管理模式,将帮助我国气象科研组织查找原有管理上的漏洞与不足改变之前机械僵化的管理方式,不断激活组织的活力,不断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它还有助于我国不同的气象科研组织了解管理规律,掌握处理管理当中所遇问题的方法,帮助其提高管理效率、管理层次,从而有助于增强我国气象科研组织的整体管理水平。

2.建构“十维一体”管理模式,有助于提升我国气象科研组织的内涵建设

建构“十维一体”管理模式,将帮助我国气象科研组织明晰组织发展方向、策略、近期、中期与长期目标,洞悉组织内部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甚至是固化而难以解决的顽疾,促使组织反思管理不足,从而不断健全管理手段,完善管理模式,达到提升组织内涵建设的目的。

3.建构“十维一体”管理模式,有助于提升我国气象科研组织的国际影响力

建构“十维一体”管理模式,将有助于我国气象科研组织认识到与世界各地气象科研组织沟通、交流甚至是协同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沟通、交流及协同过程中,世界各地气象科研组织会对我国气象科研组织有更深的了解,对我国气象科研组织的整體实力有更深的认识,从而有助于提升我国气象科研组织的国际影响力。

六.建构气象科研组织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1.有助于我国气象科研组织管理与国际接轨

“十维一体”管理模式的建构,既督促我国气象科研组织深入剖析自身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又促使其深度了解西方发达国家气象科研组织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并加以借鉴,吸取有益养分,及时完善原有的管理模式,从而帮助我国气象科研组织与国际接轨。

2.有助于明晰新形势下我国气象科研组织管理思路

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背景下,气象科研组织管理视野需要拓宽,“十维一体”管理模式的建构,有助于气象科研组织管理者明晰不同的管理环节,不同的管理策略与管理理念,了解管理中的优势与短板,从而有助于明晰新形势下我国气象科研组织管理思路。

3.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力保障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GDP的3%-5%。“十维一体”管理模式的建构,有助于气象科研组织管理者更好地协同组织的力量,更好地应对气象灾害、气候变化,使得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为农服务、气象为城市运行服务以及江河流域、海洋、交通等重点领域的气象服务水平会不断提升,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Troccoli, Alberto. Weather & Climate Services for the Energy Industry[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8.

[2]Venkatrama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Agricultural Meterology[M]. Bsp Books Pvt. Ltd., 2018.

[3]陈杰.内蒙古气象科研工作组织管理对策探讨[J].内蒙古气象,2001(4): 39-41.

[4]李美华.浅议气象科研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江西气象科技,2005(3):40-42.

[5]孟茹,郑薇薇,孟凯,黄泽群,胡江波.气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6(18):137-139.

[6]孙玫玲,赵嘉俊,马云波.天津市气象局科研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津科技, 2006(4):33-34.

[7]孙雁冰.气象科技创新团队.许小峰主编.中国气象年鉴[C].北京,气象出版社,2016.

[9]夏瑛,周金芳.关于提高基层气象部门科研管理的初步思考[J].科技风,2010(19):96.

[10]袁倩茜.2019:39)袁倩茜.浅谈气象部门科研人员激励机制构建[J].2019(8):39-40.

基金項目:中国气象局气象软科学重点项目:新形势下我国气象科研组织“十维一体”管理模式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20ZDIANXM21)

(作者介绍:张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导;袁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管理模式
大学体育网络化教学与管理模式探究
现代企业经济的管理模式的规范化解析
新时期流动党员管理的难题与对策
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与探讨
浅谈水资源的区划与管理
残疾人高等教育外聘教师管理模式初探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基于承包商管理的系统化基建安全管理模式的分析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