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整体性探讨

2020-07-04 02:09覃辉银赵鑫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课程教学

覃辉银 赵鑫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应该从三个层次建构和实现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整体性:一是立足马克思主义而又各有侧重地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二是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并重,多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红色文化活动,构建红色文化学校教育大格局;三是以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教学为抓手,形成多种形式的红色文化社会教育大平台。

【關键词】红色文化教育  课程教学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大学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环节及其对策研究”(GD17 XMK17)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9-0001-03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意识、精神风貌、优良传统和心理品格,蕴含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反映着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灵魂,是伟大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锤炼和升华,是中国共产党党风党魂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及其领导核心作用的生动反映,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红色文化教育是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陶冶革命情操、坚定文化自信、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利用好红色文化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加强对大学生的党史国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创业精神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弘扬红色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一、立足本色而又各有侧重地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

红色文化中的“红色”,意为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红色寓意与革命历史的政治含义的有机结合。20世纪初叶,随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红色”成为革命与奋斗的象征。新中国成立后,红色更成为中国文化的底色。红色所象征的文化精神,成为现代中国生活和社会价值观的一部分。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的红色历史,蕴含着独特的价值理念和政治含义。所以,红色文化的本色,就是以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为支撑的马克思主义,红色文化的根基在于马克思主义。当然,谈论中国的红色文化,一定离不开其中国背景、中国实践、中国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红色文化教育侧重于理想信念

引导大学生领悟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第一,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等的崇高使命感和人民情怀。通过着重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教育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第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即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理解和学习革命先辈追求真理的精神。第四,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日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红色文化教育侧重于创业精神

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了解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悲惨境遇,从时代背景、“三座大山”、两个中国之命运认识中国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深刻领会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始于“红船精神”,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及其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新民主主义革命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凝结成了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奋斗目标的红色革命精神,例如红船精神、大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鲁迅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白求恩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沂蒙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上甘岭精神等。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表现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克难攻坚精神,传承和发展了红色文化,凝结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基本内容的红色创业精神,如大庆精神、大寨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孟泰精神、时传祥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民群众为追求发展进步、振兴中华、战胜困难而拼搏奉献,这些赋予了红色文化新的内涵,逐渐形成了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红色时代精神,如小岗精神、女排精神、张海迪精神、孔繁森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航天精神等[1]。在教学中,要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辅助课外阅读,引导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学习党史、国史,自觉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高正确评价历史问题、辨别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红色文化教育侧重于理论成果

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程,深刻认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历史变革、历史成就和基本经验;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理论创新、路线方针政策和意识形态建设,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红色文化教学主要涉及教材的“毛泽东思想”部分,具体教学内容包括:一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历史地位、指导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教训。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是人民军队的建军思想和优良传统。四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还要系统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大学生必须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才能在中国大地上闪耀真理光芒,也只有实现中国化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2]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四个自信”。要掌握基本理论,以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红色文化教育侧重于思想情操

本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个体的思想立场、价值取向和人格修养,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怀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培养法治思维。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当代大学生应该以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根本要求,追求全面发展,书写青春篇章。

“在革命战争时期,青年一代满怀革命理想,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一代响应党的号召,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忘我劳动、艰苦创业;在改革开放时期,青年一代发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开拓奋进、锐意创新。”[3]革命先烈和时代楷模在个人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以及服从组织、严守纪律方面树立了榜样,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后人包括当代大学生学习和传承。归纳起来,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教育功能主要包括: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育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增强国家认同,培育民族责任心,培养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加强党性教育,坚持群众路线,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弘扬开拓创新精神,增强国防意识,树立正确的党史国史观。[4]

在课堂教学中,宜采用案例教学、视频播放及讨论交流等方式,尽量多举例子、多讲故事,突出先辈忧国忧民、拯济苍生的远大抱负,舍家为国、舍我济民的家国情怀,追求真理、献身理想的崇高风范,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英勇奋斗、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公而忘私、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排除万难、克难攻坚的拼搏精神,服从组织、纪律严明的政治意识,亲民爱民、清正廉洁、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优秀品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基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注入新的时代内容,焕发着勃勃生机,如坚守岗位、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奋力进取、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5],以及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通过真人真事、真情实景使大学生受到感染和洗涤,从而强化对英雄模范人物的敬仰之情,自觉学习他们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格,进而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和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又要呈现红色文化教育的整体性

上文所说的四门课程各有侧重,是根据课程的功能属性确定的。实际上,红色文化是一个整体,红色文化教育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可以“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导致一所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碎片化”,顾此失彼,这样就会严重削弱教育效果,使教学流于形式。思政课教学呈现红色文化教育的整体性,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注意知识体系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的高尚品质,四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支撑、有机统一的。在教学实践中,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解读红色文化中理论与实践、历史与延续、事件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讲清楚其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如果将红色文化选择性教学、人为割裂开来,不仅不充分,而且缺乏说服力,难以呈现当时那种波澜壮阔的历史情境。总之,理论是行动指南,道路是实践路径,制度是政治保障,人物是关键主体,四者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运动。二是注意教育目标的整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就是“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一方面是使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党史国史军史,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还要强调“立德”。这就要求坚持“思想政治”基本面,进行一种意识形态教育,落实到个人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总开关”问题。红色文化教育,是一种历史教育、一种理论教育、一种政治教育、一种国防教育、一种人格教育,每一种都不可偏废。三是注意教学方法的整体性。讲“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需要用中国近代以来100多年的探索、奋斗和发展的历程来论证。同样,回到中国,讲科学理论离不开实践印证,讲高尚情怀离不开时代背景,讲英雄人物离不开历史事件。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知识全面,而且敢于在课程间“越界”,善于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素材,组织教学,使红色文化入情入理、血肉丰满,实现教学的融会贯通。總之,强调红色文化教育须“立足本色”,就是要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个根本。

二、以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并重构建多方联动的红色文化学校教育大格局

学校教育是红色文化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通过课堂教学、藏书阅读、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传播革命历史文化,不仅有助于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而且有助于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他们了解国家历史、感悟发展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接受精神洗礼。

让红色文化走进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真实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实施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加入红色文化的内容,扩大其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编撰辅助读本,通过必须课或选修通识课的形式传播红色文化,使大学生更多地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精神。在保持“原味”的前提下,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增添其生动性和亲切感,如穿插相关的教学视频、教学案例,或邀请“当事人”或见证者授课做讲座,缩短红色文化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力求红色文化可触、可见、可听、可感。红色文化的课堂教学需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教育与现实使命相结合。

让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校园应该有表现红色文化的实物设施,对师生起着提示和熏陶的作用。还可布置红色宣传栏、红色板报、红色标语,创办红色刊物。应该有一定数量的红色文化精神产品,如书刊、画册、音响制品、影视资料,供学生学习欣赏。要开展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主题活动。一是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校园学习学术研究活动。二是将红色文化教育价值融入校园党团、社团组织文化活动。三是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班级集体活动。[6]例如,组织读红色经典、知识竞赛、演讲竞赛,出版革命文史资料,开展调查研究,举办革命历史文化讲堂和专题研讨会等。四是在节日庆典开展红色文化文体活动。五是开展红色文化娱乐休闲活动,如观看红色电影、唱红歌比赛、红色文化书画展等,不仅能愉悦身心,而且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要多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红色文化活动,增添校园文化的红色元素,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培养一支研究宣传红色文化的骨干队伍。党委宣传部、网信办等部门要督促各媒体资讯平台加大红色文化宣传力度,建设好红色网站,发挥主旋律作用。要维护革命历史的庄严性,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三、以社会实践教学为抓手形成实境感受的红色文化社会教育大平台

组织大学生到革命历史场馆参观考察。通过瞻仰历史人物形象、详细阅读解说文字、亲眼目睹遗物或照片、浏览手稿或电文、观看纪录片或影片,大学生获得对某一革命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完整而深刻的认识,并让自己的灵魂在一种逼真的情境中受到深深的感染和洗涤,根植下红色基因的种子。参观革命历史场馆是了解红色制度文化的主要渠道。红色制度文化对于今天传承党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提高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意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及实现强军战略具有重要的历史经验价值。

组织大学生参加红色旅游。充分利用革命遗址和纪念场馆发展红色旅游,是瞻仰一次圣地、净化一次灵魂的政治工程,是挖掘一种内涵、铸就一种精神的文化工程,是开发一方红土、致富一方人民的经济工程。借助红色旅游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触红色文化资源,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和红色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国防意识,是当前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形式。

创新基地教育形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红色文化育人的主要阵地。根据近年来一些红色教育基地的实际经验,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探索创新。一是利用声光电技术,将红色文化中的英雄形象与故事和声光电结合,重现当年的革命情景,增强感染力。二是建立学术报告厅,举行学术研究和英雄事迹报告会,通过言传身教增强教育效果。三是开展党团主题教育活动,打造学生的“第二课堂”,建设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基地”。四是经过筹备,到红色基地举行主题情境的文艺表演,寓教于乐。这些教育形式和手段的创新,直接导致来访人数大幅增加和教育效果显著增强。

开发和推广红色文化体验项目。如开展“重走红军路”、“模拟红军战场”、“模拟红色岁月夏令营”、开展国防教育模拟演练等活动,感受历史情境,从而缅怀先烈、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激励意志,学习英雄模范,弘扬红色精神。还有助于提高军事素质,强化纪律意识,加强预备役建设。

参考文献:

[1]邓显超,张晶.红色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探析[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5(1):60-61.

[2]本书编写组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前言)1.

[3]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

[4]覃辉银.红色文化資源的思想教育功能[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7(1):27-33+44

[5]陈始发,李凤风.传承红色基因与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定力[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5(1):84-86.

[6]张文妮,梁银湘.论红色手迹的教育价值[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5(1):207-208.

作者简介:

覃辉银(1969-),男,湖北利川人,政治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赵鑫(1996-),女,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课程教学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