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开设“非遗”相关课程研究

2020-07-04 03:18李平平
戏剧之家 2020年18期
关键词:课程研究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平平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民族融合性、生活实用性、艺术表现性。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开设“非遗”课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训练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良好地继承和发扬了“非遗”传统文化精神。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设置“非遗”课程体系、开展走访调研活动、开展文化讲座活动、构建“非遗”文化智库、打造高校“非遗”专业教师及学者团队等方面,对艺术设计学科与“非遗”课程的有机融合,提出了相关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8-0164-02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年被广泛提及,城市农村随处可见“非遗”的身影,很显然,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近年来,“非遗”还走进了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与校园文化课程进行了融合。本文将从“非遗”的艺术文化特色出发,以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为案例,讨论在这个学科开设“非遗”的相关课程对两者存在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地将艺术设计学科与“非遗”课程进行有机结合。

一、关于“非遗”文化艺术特征的阐述

(一)民族融合性

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保留着各自的文化、民俗、习惯等。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甘肃的民间艺术,最能体现出民族融合的文化风格。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来源于民间艺术,如剪纸、皮影戏、敦煌壁画、昆曲等。它既是民间艺术文化的结晶,又实现了多民族传统文化的沿袭和传承,它们反映出来的民族内涵、精神力量是感天动地的,是具有厚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的[1]。

(二)生活实用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非遗”的文化艺术魅力,也在于它的实用性。“非遗”的存在,与我们国家早期的农业生产、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宣纸、桑蚕丝织技艺、篆刻、剪纸、纺染织绣技艺、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皮影戏、中医针灸,等等。这些“非遗”所表现出来的共通之处,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彰显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满足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生活需求。

(三)艺术表现性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无论是昆曲、京剧、古琴、皮影戏等表演艺术,还是铁画、木雕、篆刻、云锦、纺染织绣等工艺技术,都具有观赏价值,具有艺术的表现力。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但给人带来美好的视觉享受,让人折服于其技艺,而且它们传递出来的民族信息、精神内涵、艺术造诣都是让人叹为观止的[2]。

二、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开设“非遗”课程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

(一)丰富了学习资源,开阔视野

我国的综合性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艺术类专业,其中,艺术设计学科区别于艺术理论、艺术史学科,也与专门的戏曲学科、影视学科、音乐学科等有差别。艺术设计学科的课程设置,包含多种艺术形式的理论性研究,但更注重美术设计等方面的实践教育。

我们都知道,“非遺”作品种类繁多,形态各式各样,资源极其丰富。在艺术设计学科里面,开设“非遗”相关课程,无不为大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资源,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艺术再创造的元素。

(二)训练了审美力、鉴赏力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本身就应当具备一定程度的审美能力,他们对美的事物,是应该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获的,他们与别的学科专业学生的差别就在于,他们对美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对美具有深刻的领悟力,对美具有前沿的审视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集美学、艺术学于一身的艺术珍宝,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进一步训练学生们的鉴赏能力,“非遗”项目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情感表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不断钻研,让自己的审美感知力获得不断提高[3]。

(三)“非遗”文化获得了传承与创新

这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受到我国相关部门的大力宣传和推广,人们对“非遗”的了解、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当“非遗”走进校园,就意味着它的传承与发扬得到了落实。

在艺术设计学科中,开设“非遗”相关课程,是专业对口、研究对路的做法,是一次良好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从而观赏美、品评美、启发美、发扬美。

大学生充满激情,拥有好奇心、探究欲,他们定能从“非遗”课程中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深受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感染,从而启发艺术创作思维,继承“非遗”的精神理念,创新艺术作品的设计,推动艺术教育不断完善与进步,为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与革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艺术设计专业有机融入“非遗”课程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当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了“非遗”相关课程后,就与单纯的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区分开来。学习了“非遗”课程,将担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高校要有意识地开设“非遗”技艺门类课程,可以包含民间音乐、曲艺表演、手工编织、绘画雕刻、中医针灸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在大学一年级,让学生能够全面感受“非遗”艺术的魅力,以文化背景、理论研究为主。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分专业、分门类学习。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门类,进行专业性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以实践课程、操作课程为主。学校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制作能力、绘画能力等,培养能动笔、会设计、懂制作的专业人才[4]。

(二)设置“非遗”相关课程体系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类型、样式各不相同,那么当它们走进校园之前,需要对其进行一番筛选研究,尤其是在艺术设计学科里面,设置“非遗”课程时,要结合艺术设计学科的特点,寻找两者的契合点,选择操作性强,具有实践意义的门类,形成有序的课程体系。

另外,“非遗”课程的设置,要循序渐进,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从基础理论、历史文化沿革,到实际操作训练、实习锻炼,形成一套有序的教育体系,为培养专业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奠定坚实的文化、技能基础。高校要在学生间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学生们兴趣浓、意向强的课程,确保课程教学的质量。

(三)开展文化艺术调研活动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出自民间,“非遗”传承人往往生活在市井农乡之间,过着游离、自由、闲情逸致的生活。

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开设“非遗”相关课程,教师们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文化艺术调研等活动,走访调查散落在民间的艺术工匠大师,向他们学习“非遗”的文化精神,近距离接触“非遗”传承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感受艺术作品的文化底蕴,对学生进一步学习“非遗”课程而言,是一个良好的实践积累过程,为他们的专业素养培养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会[5]。

(四)聘请“非遗”传承人开展文化讲座

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不能单纯地靠学校的教师来指导,高校的教师虽然都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背景,但是,“非遗”文化更注重的是实践能力。

所以,高校直接聘请“非遗”传承人、工匠大师等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高校应该在每个学期安排这样的讲座课程或者实践操作指导课程,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更有目标、更有针对性地学习“非遗”文化艺术知识,更牢固地掌握“非遗”的精湛技艺。

(五)构建强大的“非遗”艺术文化智库

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开设“非遗”课程,不但为该专业的学生创造了学习“非遗”文化的平台,更为全校的师生开通了知识传输的渠道,让“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没有界限,没有壁垒,形成资源共享、文化互通的良性局面。

高校可以利用图书馆的信息网络平台,构建资源丰富、内涵丰厚的“非遗”艺术文化智库。将走访调研的资源整理成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上传到智库之中,为方便高校“非遗”课程制作教学课件、微视频等,提供最专业、最有价值、最有说服力的素材,为艺术设计专业以外的学生提供了解、学习“非遗”文化艺术的机会,为“非遗”化的传承与发展,开通更广泛的宣传渠道。

(六)“非遗”专业教师、学者团队的打造

高校要不断促进“非遗”课程教学的专业化、素质化、技能化,这就需要加强高校“非遗”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打造。高校要定期开展教师培训课程,请“非遗”传承人、工匠大師亲临现场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专业素养、艺术技能等[6]。

教师之间也要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定期开展“非遗”学科教研活动,相互探讨、切磋教学中的心得与困惑,共享“非遗”文化艺术的学习体会,共同提高“非遗”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水平。高校还要组织专家教师团队开展“非遗”文化研究,发表专业性、学术性的论文,为“非遗”课程的教授编写专业性教材,为培养“非遗”人才发挥各自的力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一场非常值得庆幸和非常有价值的教育改革。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栋梁,是现代化社会建设的后备力量,让“非遗”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找到了更有力的落脚点。未来,高校在“非遗”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方面的责任是十分重大的,它在“非遗”课程的设置完善、编排调整上,会不断加强和更新,“非遗”教授的内容会越来越丰富,高校的教师队伍会越来越强大,教学水准会越来越高。相信在不久之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刘宁,胡学琦,杨卫华,etal.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开设非遗相关课程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S2):236-237.

[2]智英斌,孙琪.山西美术类非遗与高校教学融合研究——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构成设计》为例[J].设计,2018,302(23):102-104.

[3]谢姬.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9,(5):96-97.

[4]杜琳.区域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类课程的创新研究[J].艺术科技,2014(12).

[5]孙立新,王曦晨.“非遗”传承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模式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33(3):68-71.

[6]谭坤,徐威贺,孙磊.非遗资源融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研究——以互动媒体设计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46):174-175.

猜你喜欢
课程研究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于任务驱动的保险实训课程研究
应用型信管专业课程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