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语言对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影响

2020-07-04 15:43桑鲁萍
小学时代·下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表达能力语言表达幼儿教师

桑鲁萍

【摘  要】  幼儿教师语言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所使用的有声语言,是幼儿教师的职业语言,包括生活环节、集体教学、区域环境、个别谈话等等。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指在不同场合幼儿想说、敢说、有话可说、正确恰当地说话的能力。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表现为词汇量增长快、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迅速。在语言表达方面幼儿初期具有情境性特点,往往看见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表达过程夹杂丰富的手势,并且主要为对话语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情景语言的比例逐渐下降,连贯语言逐渐上升。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他们渴望把他们的体验、想法告诉大家,能够有声有色地完整表述一件事情,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感觉。儿童语言学习是在“刺激、反映和强化”所组成的依存关系下发生的,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幼儿语言获得几乎全部来源于幼儿教师的语言。幼儿教师语言的适宜性、支持性、鼓励性会对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反之会有消极影响。

【关键词】  幼儿教师语言;幼儿口语表达

一、幼儿教师语言的适宜性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影响

《指南》中指出“教师说话时注意抑扬顿挫,让幼儿感受语气、语调的作用。”这对教师语言的适宜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多是命令性的组织语言,语调高、语气严厉,如“闭嘴、不许说话了、谁还有声音”的命令语,幼儿没有说话的机会,不敢说话。在区域活动中,有的幼儿会边玩边互相交流,教师会因为不了解幼儿们的话题,不允许幼儿有声音,所以常会不停地严厉地责问“谁发出声音了”“再说话就别玩了”等话语。这是在警告幼儿不能说话、不许说话,使幼儿不敢说话,阻止了幼儿语言交流的机会,阻碍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指南》在教育建议中提到“成人应注意语言文明,为幼儿做出表率。在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不说脏话、粗话;与人交谈时使用礼貌用语。”教师的语言是幼儿最喜欢学习和模仿的语言,幼儿在园的生活中教师的话最多、声音分贝最高,幼儿易于模仿,教师的文明语言是幼儿文明礼貌用语的榜样,会对幼儿口语文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幼儿教师普通话发音不准、夹杂方言的普通话会影响幼儿口语发音;因教师的个人素养问题,教师的粗话、脏话同样会影响幼儿语言表达。

二、教师语言的随意性对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影响

认知相互作用论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有赖于认知的发展;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儿童语言也随着其智慧的发展而发展。”语言输入的复杂性同样决定了幼儿语言学习的难易程度,进而影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指南》的教育建议中提到“在和幼儿交谈时,要用幼儿能听得懂的语言。”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大多数的话语由教师完成,教师常常用“提问—回答”的模式控制对话。为了严格按照计划好的安排或自己的进程,师幼对话十分仓促。为了顺利地进入下一个环节,教师有时不给幼儿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并大胆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在教学活动中幼儿会因为教师语言不清楚、不明确,幼儿听不懂或不明白老师的意图而无话可说。

【案例】语言教学活动《最奇妙的蛋》

教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本书,认识这几个字吗?”幼儿举手并指认。

教师:“对,这几个字是‘奇妙的蛋。”

教师:“看到这幅图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以PPT展示书的封面)

幼儿:“为什么叫最奇妙的蛋?”教师不予作答。

教师:“什么是奇妙?”

幼儿:“就是不一样”“就是奇怪”(老师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幼儿的说法)

教师:“奇妙就是奇特、出人意料。”

这样的教师语言在教学中经常出现,究其原因,幼儿的话语权是由教师掌控的,取消了幼儿和教师语言互动,教师一味地向幼儿说着自己要说的话,影响幼儿说话的积极性以及对整个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有话不想说,更谈不上说得怎样了。

三、教师鼓励性的语言对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影响

《指南》中提到“和孩子谈话时成人的语言要清楚、简洁。”因为当孩子急于表达而说不清楚的时候,成人要提醒孩子不要着急,慢慢说;同时要仔细倾听孩子的表述,必要时给予补充,帮助他理清思路并清楚地说出来。集体教学活动或饭前谈话活动中教师常会给幼儿在集体面前说话的机会,而有些幼儿因为胆小,站在小朋友面前却不会说了。教师可以蹲在孩子旁边用支持鼓励性的语言如“老师知道你会大声告诉大家的”“说错了没关系”“我们一起来说”来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对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老师可以“讲得太棒了”“你的语言更完整”等肯定的语言给予表扬。在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幼儿不但需要交流表达的机会,更需要语言表达兴趣和语言表达积极性,而教师的鼓励性语言对幼儿来说就是一种力量,使幼儿想说、敢说,从而促使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四、支持性的教师语言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影响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教师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有话可说。而交流沟通是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支持开放而平等的语言学习,支持幼儿语言学习的需要,支持幼儿在活动中扩展语言经验。

【案例】《花为什么落了》

户外活动时间,小班幼儿在一棵樱花树底下 。

一天上午的户外活动时间,樱花树底下落了许多花瓣,因为刮风使得花瓣不断地飘落。小班的孩子们有的在树底下跑来跑去,有的在捡花瓣。孩子们好像还在议论着什么,老师走到孩子们身边。

老师:“这是怎么了?”

幼儿A:“花都掉了”。

老师:“为什么呢?”

幼儿B:“因為花开得太大了,所以它掉了。”

幼儿C:“风一吹它就掉了。”

幼儿D:“它长着长着就掉了。”

幼儿E:“长得太大了它就掉了。”

幼儿F:“掉了以后它会变的。”

老师:“是吗?它会变成什么?”(忙于捡花,没有人理老师的话。)

老师:“这么漂亮的花叫什么名字呢?”

幼儿A:“我不知道这是什么花。”

幼儿D:“我知道,是樱花。”

这一案例反映出幼儿教师与幼儿有共同语言,教师巧妙的问题引起了幼儿说话的兴趣,使幼儿有话可说,而且可以围绕一个主题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个支持性的谈话中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案例】户外游戏时间,小班幼儿玩大型玩具。一名幼儿不小心把嘴唇碰破流血了,跑去告诉老师。这时有两名幼儿凑过来。

幼儿A:“她嘴唇破了,流血了。”

老师A:“怎么回事?怎么会流血呢?”

幼儿B:“他自己咬烂的,流血了。”

幼儿C:“不是,他是碰烂的。”(孩子们议论开了,都在猜想流血的原因)

老师A:“没事没事,走吧,去保健室,其他小朋友去玩吧。”(带走了受伤的孩子)

老师B:“他流血了,该怎么办呢?”

幼儿:“用些药就好了。”说着就都走开了。

显然教师B想要再次引起讨论的行动失败了。幼儿愿意表达,说明他们对讨论的话题感兴趣;不愿意主动表达,可能因为他们对讨论的内容不感兴趣。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机会与幼儿进行交流,培养幼儿表达意愿、感受的主动性和兴趣,促使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五、丰富的教师语言对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影响

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身心整体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幼儿综合素质的体现。受到良好教育的幼儿,在讲话时能正确掌握字、词、句的各种用法和修辞。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语言应丰富、规范,避免用词不当,更不能重复啰嗦。教师讲话要有条理,先讲什么、再讲什么、然后讲什么,以培养幼儿语言表达的有序性,让幼儿掌握正确的语音、丰富的词汇,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幼儿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掌握幼儿学习特点和發展规律,尽量扩大知识面,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利用各种机会,为幼儿创设积极交流的环境,充分发挥语言在教育教学中的魅力,循序渐进地促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英.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张云香.幼儿教师语言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探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03).

猜你喜欢
表达能力语言表达幼儿教师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
数学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小小主持人